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外科胰腺甲状腺胰腺内分泌外科病房(110004) 王 玥 孟 楠
【提 要】 目的 基于Joinpoint回归方法分析我国成人过去10年间肥胖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化流行趋势。方法 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6-2015年的4次横断面调查数据库为研究对象,通过Joinpoint回归方法分析男性和女性肥胖人群长期变化趋势,利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描述长期变化趋势。结果 2006-2015年男性超重率从29.4%增长到36.5%,APC(95%CI)为2.5%(0.8%~4.3%)(P<0.05);女性超重率也呈现线性增长趋势,从2006年的28.3%增到2015年的33.3%,APC(95%CI)为1.9%(0.6%~3.2%),男性与女性AP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5% vs 1.9%,P=0.391)。另外,2006-2015年男性肥胖率呈线性增长趋势(从7.3%增长到14.5%),APC(95%CI)为8.2%(4.5%~12.1%)(P<0.05);女性肥胖率也呈现线性增长趋势,从2006年的9.4%增长到2015年的14.6%[APC(95%CI)为5.2%(2.1%~8.4%),P<0.05];进一步比较分析男性和女性的APC,不同性别间没有统计学差异(8.2% vs 5.2%,P=0.131)。结论 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在逐年增长,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我们都应该采取积极整合措施进行干预。
肥胖是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现已成为全球范围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2]。2020年12月23日,国务院就《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召开新闻发布会,特别提到我国国人身高持续增长,但是我国居民肥胖和超重形势严峻,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3],这可能与我国持续增长的经济水平和改善的生活方式有关。为了更好地掌握我国国人超重肥胖的长期流行趋势[4-5],尤其是不同性别之间的长期流行趋势差异,从而更好地针对重点人群做精准防控指导,本研究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ese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2006-2015年的4次横断面调查数据,通过Joinpoint回归分析我国成人超重、肥胖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化流行趋势,现就主要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
CHNS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合作实施,对我国营养与食品安全情况进行随访调查的数据库[6]。CHNS首次调查是从1989年开始,至今现已进行10次横断面调查工作,覆盖了9个省份(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的城市和农村地区。CHNS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省内首先将县和市根据经济水平(低、中、高)分层,并采用加权抽样方案随机抽取每个省的两个市和4个县;然后随机选取县内的村、乡和市内的市区、郊区街道;进一步在每个单元中随机抽取20个家庭,对所有家庭成员进行调查。对于每个受访者,都有相关的社区调查、住户调查、个人调查、营养评估和体格检查,详细信息可参见文献[7]。本研究数据分析主要选用近10年的2006年、2009年、2011年和2015年的4次横断面调查数据作为数据集。入选标准包括:(1)年龄≥18岁;(2)性别和年龄等人口学资料完整;(3)身高和体重等测量数据完整;同时,排除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kg/m2的人员,最终纳入20367名男性和22679名女性成人数据进行分析。
2.超重肥胖定义
身高、体重等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测量后,计算BMI=体重(kg)/身高(m)2,然后根据BMI将人群定义为正常(BMI:18.5~23.9kg/m2)、超重(BMI:24.0~27.9kg/m2)和肥胖(BMI≥28kg/m2)。
3.统计分析
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不同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变量采用频数和比率进行描述,不同组间的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进一步通过趋势χ2检验分析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然后,以超重率或肥胖率为因变量,调查年份为自变量进行Jionpoint回归分析(一般由多个连续的线性函数组成,用于描述长期数据趋势的变化),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95%CI),不同性别之间APC的比较采用Fisher 置换检验(permutation test)[8-9]。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和Jio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共包括男性20367人,平均年龄(50.7±15.4)岁;女性22679人,平均年龄为(50.5±15.2)岁。男性BMI总体平均水平为(23.8±3.7)kg/m2,与女性的平均水平(23.7±3.8)kg/m2接近(P>0.05)。表1描述了不同调查时间的人口学基本特征,发现年龄在不同调查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1 2006-2015年不同调查年份不同性别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表2描述了不同调查时段不同性别之间超重、肥胖率之间的差异。2006年的男性和女性超重率没有统计学差异(29.4%vs28.3%,P>0.05);但是,在2009年、2011年和2015年的调查中,不同性别的超重率差异明显,男性患病率均高于女性(所有P<0.05)。2006-2015年男性超重率从29.4%增长到36.5%(趋势χ2检验P<0.001),进一步经过Joinpoint回归分析发现,2006-2015年男性超重率呈现线性增长趋势,没有出现拐点,APC(95%CI)为2.5%(0.8%~4.3%)(P<0.05);2006-2015年女性超重率也呈现线性增长趋势从2006年的28.3%增长到2015年的33.3%(趋势χ2检验P<0.001),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线性增长没有出现拐点,APC(95%CI)为1.9%(0.6%~3.2%),P<0.05;进一步通过置换检验对男性和女性的APC比较分析,发现虽然男性高于女性(2.5%vs1.9%),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P=0.391)(图1)。
表2 2006-2015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长期流行趋势在不同性别间的分布差异
图1 基于Joinpoint回归分析男女超重率的长期变化趋势
另外,如表2所示,不同性别间肥胖率差异的变化趋势与超重率不同,2006年的女性肥胖率明显高于男性(9.4%vs7.3%,P<0.0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性别肥胖率的差异缩小,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间的肥胖率已经相近(男性14.5%vs女性14.6%,P>0.05)(表2)。2006-2015年男性肥胖率从7.3%增长到14.5%(趋势χ2检验P<0.001),进一步经过Joinpoint回归分析发现,2006-2015年男性肥胖率呈现线性增长趋势,没有出现拐点,APC(95%CI)为8.2%(4.5%~12.1%)(P<0.05);2006-2015年女性肥胖率也呈现线性增长趋势,从2006年的9.4%增到2015年的14.6%(趋势χ2检验P<0.001),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线性增长没有出现拐点,APC(95%CI)为5.2%(2.1%~8.4%),P<0.05;进一步比较分析男性和女性的APC,发现男性高于女性(8.2%vs5.2%),尽管没有发现统计学差异(P=0.131)(图2)。进一步将研究对象按照年龄(<60岁和≥60岁)分层后,超重和肥胖率在不同性别间随时间的长期变化趋势与总体情况一致。
图2 基于Joinpoint回归分析男女肥胖率的长期变化趋势
本研究通过CHNS 2006-2015年4次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我国成人总体上超重率男性高于女性,而肥胖率则是女性高于男性;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在过去2006-2015年十年间均呈现逐步增长趋势;2006-2015年男性超重率APC略高于女性(2.5% vs 1.9%),而且男性肥胖率APC也高于女性(8.2%vs5.2%),但是均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
2013 年发表在 Lancet 上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在发达国家男性肥胖率高于女性,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是女性高于男性[10]。我们通过CHNS数据同样发现,在我国成人中女性肥胖患病率高于男性,这与之前武阳丰教授等的研究结果类似[11]。但是,我们的趋势性研究分析发现,肥胖患病率性别差异随着时间推移在逐步缩小,2015年的男性女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14.5%和14.6%(P>0.05),这预示着我国成人肥胖患病率的性别差异在将来将会发生改变。而且,还有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在2006-2015年,男性肥胖率APC为8.2%,女性APC为5.2%,还在继续不断的增长。同时,我国成人超重率也在过去2006-2015年间逐步增长(APC:男性2.5%,女性1.9%),超重人群不断增长意味着我们接下来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防治措施,那么肥胖人群将会进一步增加,也就意味着由此而引起的慢性非传染病防控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形成超重率和肥胖率两性差别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男性和女性在性激素分泌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而性激素是参与调节体内脂肪贮存、分布和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2)肥胖已经被证实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引起的,男性和女性的基因上可能也存在差异;(3)男女两性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二者在社会和家庭活动中各自承担明显不同的角色,体力活动量的差异也可能解释肥胖患病率之间的差异[11]。不管怎样,现在逐步增长的超重肥胖趋势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其实,现在对于控制体重,减少肥胖发生的干预措施是比较清楚的,充分从合理饮食和运动处方上管理自己的体重,干预效果也是明确的,但是如何将这些措施转换成可落地的实践,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实施研究,从政策和公共卫生服务策略上总体去考虑。
总之,本次研究通过我国一组有代表性的调查数据,发现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另外,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男性超重和肥胖率的增长趋势看起来高于女性,提醒男性肥胖率可能要从过去低于女性到未来高于女性,成为一个庞大的肥胖人群。结合既往研究提到的青少年儿童的肥胖增长趋势[12],我们呼吁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有效减少肥胖以及相关慢性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