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州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对旅游开发的启示

2021-10-09 03:04何晓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黔南黔南州村落

何晓红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系,贵州 都匀 558022)

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民族地区的宝贵遗产,是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等官网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显示,贵州累计七百多个村寨被列入名单,数量居全国第一。黔南州累计68个村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批次数量增长显著。

黔南州经济相对落后,居住于传统村落的村民生活更为困难,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年轻人纷纷走出传统村落,到大城市打工谋生,传统村落空心化日益突出。年轻人与传统的生计方式脱钩,形成了城市的生活习惯,不再适应传统村落的生活环境,纷纷按照城市生活方式改造和翻新传统的建筑。由于经济落后,本地女子外嫁,外地姑娘不愿意嫁进来,传统村落赖以存在的根本发生动摇。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发展当地经济是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方式,传统村落独特的民族传统建筑、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生计方式能够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发展民族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发展旅游业既能提高村民的收入,使村民共享文明成果,又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挥其独有的功能。研究黔南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传统村落又成为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就目前传统村落研究成果,多数以定性描述、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形式为主,研究的范畴相对狭小。研究内容逐渐发生转变,从传统村落开发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与景观以及建筑等,逐步转至空间布局特征等方面研究[1-9]。在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的研究上,多数是对村落的整体格局进行阐释,未对关联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研究方法大多文献采用计量地理方法和GIS手段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分析,例如鲁婵和于婧分别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WR方法对我国的湘西和武陵山片区的传统村落进行空间特征研究[2-3]。研究范围主要锁定在全国领域或省级范围,贵州省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地区,以侗寨、苗寨为主。秦韵、王东分别从黔东南传统村落的发展策略、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方面进行了研究[10-12]。专门研究黔南州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文献不多,研究还比较薄弱。

本文以贵州省黔南州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数理统计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明确其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丰富传统村落研究理论具有意义,对黔南州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和发展乡村文化具有指导作用。

一、研究方法、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黔南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地处东经106°13′~108°17′,北纬25°03′~27°29′。全州辖12县市,幅员面积2.62万km2。全州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约为987m。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3.6~19.6℃,平均降雨量1100~1400mm。该州历史悠久,少数民族集聚,布依族、苗族、水族分布较广,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较多,据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显示,黔南州累计有68个村寨被列入其中,这些传统村落富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是一份极为珍贵的传统资源。

(二)研究方法

最邻近指数。为了解黔南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属集聚、分散还是随机模式,以及集聚分布和分散分布的程度,本文基于ArcGIS10.2软件,采用最邻近指数法来反映。

地理集中指数。本文基于Eexel软件,根据以下公式,采用地理集中指数来判断黔南州传统村落的集中程度[4]。

式中:G为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为第i个县传统村落数量,T为传统村落总数,n为县总数。

不平衡指数。本文基于Eexel软件,根据以下公式,采用罗伦兹曲线中的不平衡指数来判断黔南州传统村落在不同县市域分布的均衡程度[4]。

式中,n为黔南州县市个数,为将县市传统村落数量在全州内所占比重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积百分比。

核密度估计法。本文基于ArcGIS10.2软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来判断黔南州传统村落的空间集聚情况。该方法可对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它用一个滤波窗口来定义近邻对象,距离较近的对象,权重较大,最终将离散的点数据转化为连续的密度图。

(三)数据来源

传统村落数据:由国家文旅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官网公布的第一批到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可知,黔南州累计共68个传统村落被列入其中。本文通过百度地图批量获取68个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并通过 GeoSharp 软件进行坐标校正。利用ArcGIS10.2软件将传统村落数据矢量化,得到黔南州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图(图1)。

图1 黔南州传统村落分布图

交通干线数据:本文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数据来分析黔南州传统村落空间布局与交通干线的关系,数据均来自百度地图(https://map.baidu.com/)。

高程数据DEM:DEM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www.gscloud.cn/),通过黔南州行政边界裁剪得到其DEM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m。

GDP数据:本文社会经济因素中12县市的GDP数据来源于黔南州统计局《2020年黔南州统计年鉴》。

二、 黔南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一)空间分布类型

利用ArcGIS10.2的平均最近邻工具计算R=0.769<1。当R<1时,表明传统村落属于集聚分布。因此,黔南州传统村落趋于凝聚分布,并且集聚程度较高。以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为支撑,从乡村旅游视角出发,黔南州传统村落集聚程度较高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传统村落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和集聚辐射效益,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和利用,进而实现全州传统村落健康可持续发展[13]。

(二)空间分布集中度

从表1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传统村落总数T=68,县市总数n=12。本文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公式,运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得到黔南州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为58.78。若黔南州传统村落平均布局在各个县市区域,得到每个县市布局的传统村落数量为5.68,也就相应得出该类布局模式的地理集中指数为5.68。而58.78远远大于平均值5.68,G值越大则传统村落分布越集中。表明从县级尺度反映出,黔南州传统村落分布集中程度较高,主要集中在三都县、荔波县、平塘县。

表1 黔南州传统村落分布统计

(三)空间分布均衡程度

根据黔南州12个县市各方面差异,将黔南州划分为黔南北部、黔南南部、黔南中部、黔南东部、黔南西部五大地理区域。黔南北部包括瓮安县、福泉市,黔南东部为三都县,黔南中部包括龙里县、贵定县、都匀市,黔南西部包括长顺县、惠水县,黔南南部包括独山县、平塘县、罗甸县、荔波县。表2统计表明,黔南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明显差异,存在相对不均衡分布规律。传统村落最集中的区域为黔南东部,占比达到75%;其次是黔南南部,占比为22.05%;黔南中部占比为2.94%,分布数量较少;而黔南北部和黔南西部无传统村落分布。

表2 黔南州各区域传统村落统计

利用Excel计算不平衡指数S=0.925<1,S介于0~1之间,若S=1,传统村落集中布局于某一个县市内。因此,黔南州传统村落在全州的分布不均衡,但数值趋近于1,表明趋于集中布局于一个县市内。根据传统村落在各县市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图2)也可以看出,黔南州的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三都县,其传统村落数量占据全州的75%。

图2 黔南州传统村落分布洛伦兹曲线

(四)空间分布聚集区域

通过ArcGIS10.2核密度分析工具,生成黔南州传统村落的核密度分布图(图3)。由图3可知,黔南州传统村落的分布形成2个高密度区,3个中密度区。5个传统村落分布密集区均分布在三都县,三都县村落的形成大多由于战争等原因家族祖先迁徙到此定居,形成苗族聚居地、水族村寨、布依族村寨等,受地理条件等的限制,传统村落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民族传统特色。

图3 黔南州传统村落核密度图

三、传统村落分布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高程因素。将黔南州的传统村落叠加在高程分布图上(图4),可以发现黔南州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山区。本文通过ArcGIS10.2中多值提取至点工具,得到每个传统村落坐落的高程值,再以500m、1000m为节点,划分为小于500m、500~1000m、大于1000m三个高程范围。其中分布在高程500m 以下的传统村落有14个,数量相对较少,占比20.59%;分布在500~1000m的传统村落有53个,分布数量最多,占比达77.94%;分布在1000m以上的传统村落仅有1个。传统村落大多坐落在山腰和半山腰上,四周大山环绕,森林植被较好,野生动植物较多。传统村落在此地形地貌条件下,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文化,并在历史的长河中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图4 黔南州传统村落高程分布图

地形起伏度因素。以高程数据为基础数据,利用ArcGIS10.2中邻域分析焦点统计工具,计算邻域内像元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选择100m(10×10)边长的矩形邻域类型,再通过栅格计算器计算地形起伏差。以50m、100m为节点,划分为小于50m、50~100m、100~200m三个起伏度范围。其中分布在起伏度50m 以下的传统村落有25个,数量占比36.76%;分布在50~100m的传统村落有28个,数量占比达41.18%,分布数量最多;分布在100~200m范围的传统村落有15个,数量占比达22.06%,分布数量相对较少。由此表明,黔南州传统村落分布的地势相对平缓,与现场调查结果相同,村寨多分布低山丘陵,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典型。

表3 黔南州传统村落在各起伏度范围的分布情况

坡向因素。以高程数据为基础数据,利用ArcGIS10.2中的坡向工具得到黔南州坡向图,再与传统村落点数据叠加得出表4的结果。由表4可知,受黔南州地形地貌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坡向选择具有多种性,每类坡向均有布局。其中西坡和东南坡布局的传统村落较多,共计29个,数量占比42.65%;西南坡、西北坡、东坡布局的传统村落数量共计26个,数量占比38.24%;北坡、东北坡、南坡布局的传统村落相对较少,共计13个。若以阴坡(0~90°,270~360°)和阳坡(90~270°)作为统计对象,结果表明分布在阳坡的传统村落数量有43个,占比达63.24%,分布数量相对较多;分布在阴坡的传统村落数量有25个,占比36.76%,分布数量相对较少。因此,传统村落的向阳性布局较明显,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

表4 黔南州传统村落在各坡向的分布情况

(二)人文因素

交通因素。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数据进行合并,并以500m、1000m、2000m为节点进行不同范围的缓冲。由表5可知,传统村落在500m缓冲范围内的有23个,占比33.82%;在500~1000m缓冲范围区的有8个;在1000~2000m缓冲范围内区的有8个;2000m缓冲范围外的有29个,占比42.65%,分布数量最多。可以看出,黔南州传统村落受交通影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黔南州传统村落距主要交通干道的距离较远,交通较为闭塞,也因为低效不便的交通环境,减少和缓冲了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冲击,为传统村落营造了较为安全的空间。二是由于近几年黔南州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公路交通网络体系也得到了升级和改善,为进入传统村落提供了可达性支撑。

表5 黔南州传统村落在各交通缓冲区的分布情况

社会经济因素。通过黔南州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黔南州各县市GDP(表6)可知,黔南州三都县、平塘县、荔波县的GDP分别排在倒数第四位、倒数第五位和倒数第一位,三都县、荔波县的GDP增长率也排名倒数第二名和倒数第一名。由此可知,黔南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城市化建设发展的强度和速度也相对较缓,人和土地的关系变化也会相对的稳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的。而都匀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2个传统村落保存至今的原因主要是其地处较高的地势,以及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制度的约束等因素。

表6 黔南州各县市2020年GDP数据

历史文化因素。黔南州传统村落的形成需要追溯至明朝至民国时期,因传统村落坐落区域山清水秀,植被茂密,野生动植物较多,生态环境良好,而祖先们为了躲避战争和统治者迫害、远离滑坡和避免洪灾或是打猎至此,便在此定居安家。随着家庭农业的不断发展,村庄规模也逐渐扩大,姓氏也不断增多,逐渐形成苗族村寨、水族村寨、布依族村寨等,村寨与村寨间间隔一定距离。村寨大多采用“杆栏”或“杆栏式”民居建筑,杆栏式吊脚楼最具代表性。村寨民居连片沿山势而建,依山傍水,大多民居延续至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14]。

四、对民族旅游开发的启示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基本信息,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发挥其优势,打造独特的品牌,开发独具特色的产品,也要发现其不足之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弥补其短板,以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针对集聚分布的特征打造民族旅游示范区

黔南州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分布,集聚程度较高。从县市尺度来看,黔南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三都县、平塘县、荔波县。传统村落在五大地理区域中呈现明显差异,存在相对不均衡分布规律,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南部地区。传统村落高密度地区和中密度地区均在三都县。集聚程度高说明东部和南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先天优势。利用该优势,将黔南州东部和南部地区打造成民族文化旅游的示范区。但应当注意的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并不是将该地区圈起来就完成了,因为传统村落只是一种旅游资源,但旅游资源并不是旅游商品,与游客的需求并不一致。调查发现,除了有关的学者,大部分游客对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并不感兴趣,因为原生态的文化与游客的文化观念等方面并不一致,会给游客带来不好的感觉,直接呈现给游客,反而会破坏民族传统文化,游客所喜欢的是以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的旅游商品。如果把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比作茅台美酒,民族文化资源就是高粱,顾客所喜欢的是美酒,而不是酿酒的高粱,如果把高粱给顾客品尝,顾客所感受到的只是高粱的苦涩,而不是美酒的香醇,还造成了高粱损失。因此,应该针对游客的需求,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加工,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商品,民族文化不应直接呈现给顾客,而应该与游客保持一定的距离,给予适当的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二)升级旅游基础设施

黔南州传统村落大多坐落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山腰和半山腰上,以布局阳坡为主,以及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环境中,交通不便。说明该地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物流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不能完全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因此,为了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应当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升级旅游基础设施。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参考国内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结合本地区山地、民族等特征,建设既能满足游客需求,又适应当地山地环境,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民族旅游基础设施,使其既是民族旅游发展的必备基础条件,又是民族文化旅游的一个亮丽的名片。传统村落的建筑以木质建筑为主,传统上,少数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防治火灾的文化,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增多,电线负载量大,传统的防治火灾的文化不能适应这一新情况,火灾的风险较大,因此,应当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完善消防基础设施的建设。山地崎岖,游客又大多来自城镇,这会给游客带来安全隐患,如迷路,摔跟头、掉下山崖、车祸等,因此,应当健全应急救援等基础设施建设。游客的到来,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果不加处理,会对传统村落及周边环境造成重大的生态破坏,因此,应根据旅游业的发展,逐步健全废水、垃圾等处理系统,减轻旅游一对环境的破坏。

(三)多种资源结合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传统村落位于民族地区、以山地农业为主,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各民族载歌载舞。因此,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可以结合传统村落所处的落后环境,突出原生态、大健康等理念,将民族传统文化、山地文化、农业文化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民族文化旅游的消费属于精神方面的消费,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它属于高层次消费,只有满足了生存需求、安全需求之后,人们才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另外,民族文化旅游的收入弹性一般大于1,即随着收入的上升,人们在旅游上的花费的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因此,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在目标定位上,主要应该针对中高收入群体,要根据中高收入群体的需求特点打造相应的旅游商品。例如,中高收入群体更加关注卫生保健,由于闭塞的环境,少数民族在历史中长期缺衣少药,但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断摸索,总结和发展了独特的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理论和方法,在现在仍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以依托这样的理论,打造旅游养生品牌。以各村寨独有的传说、历史故事、民族文化、地理环境,提取有关的元素,融入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之中,强化旅游品牌的识别度。

猜你喜欢
黔南黔南州村落
春日花田映红颜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
黔南州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赴黔南州农业产业发展协会交流工作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黔南文艺界3-4月大事记
黔南州文联党支部与新寨村党支部召开双向组织生活会
图解黔南五年 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