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数据采集技术的河南烟叶烘烤工艺大数据分析

2021-10-09 05:33过伟民郑劲民张艳玲刘剑君张仕祥王建伟王爱国蔡宪杰许成悦
烟草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位值湿球温度烟区

过伟民,赵 虎,郑劲民,张艳玲,刘剑君,张仕祥,王建伟,王爱国,蔡宪杰,许成悦,郑 丰

1.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烟草行业生态环境与烟叶质量重点实验室,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枫杨街2号 450001

2.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 号 400700

3.河南省烟草公司,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外环路15 号 450001

4.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717 号 200082

5.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市高新区黄山路606 号 230000

烘烤是烟叶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大田收获后的鲜烟叶需要人为给予一定的温湿度条件和持续时间,使烟叶含水率由85%左右到接近干燥、颜色由绿黄色变为橘黄色,促使烟叶内在大分子物质降解和致香物质形成等。烘烤阶段的划分与温湿度管理是烘烤工艺的核心。我国于20 世纪90年代提出烤烟三段式烘烤工艺[1],1996 年出台行业标准[2],将烟叶烘烤过程划分为变黄期、定色期和干筋期3 个阶段,并提出不同阶段的主要技术要点[3]。近年来随着密集烤房的逐渐普及,针对烤房装烟量大、排湿快等特点,又相继提出“五段五对应”[4]、“八点式”[5]、“三段六步式”[6]等烘烤工艺。并在三段式烘烤工艺基础上,对烘烤阶段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划分,同时也开展了不同烘烤阶段工艺参数优化研究[7-10],提高了烟叶烘烤环节的精准控制水平。

我国不同生态区烟叶采烤季节的气象条件和鲜烟叶素质差异较大,使烟叶的烘烤工艺、烘烤设施和控制系统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前人曾对烟叶烘烤过程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11-12],但由于烟叶产区分散、烘烤数据采集方法不成熟、烘烤控制系统不兼容等问题,尚难以全面分析烘烤过程中温湿度数据及烘烤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烟叶品质的进一步提高。为此,利用烘烤物联网数据采集装置[13],连续2 年在河南3 个烟区采集烘烤过程温湿度数据,分析了不同烘烤阶段的时长和湿球温度等指标,明确了各烟区烘烤工艺的主要特点,并与国内外烘烤工艺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河南烟叶烘烤工艺的优化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烘烤过程温湿度数据采集

2018—2019 年采用烤房控制仪加装烘烤物联网数据采集装置,在试验区域(表1)跟踪采集中部和上部烟叶烘烤过程中的温湿度数据6 891套。所采集数据涵盖河南产区3 个烟草种植二级区的9 个地级市[14]。

表1 数据采集区域及数量Tab.1 Area and quantity of data acquisition

1.2 分析方法

以GB/T 23219—2008[15]烘烤三阶段划分为基础,提取每套烘烤数据的变黄期、定色期和干筋期的时长。参考国内外烘烤工艺[4-6,16]的烘烤阶段及温度段划分,每个烘烤阶段又进一步细化为35 ℃以下(预变黄期)、36~37 ℃(变黄前期)、38 ℃(变黄中期)、39~40 ℃(变黄中后期)、41~42 ℃(变黄后期)、43~48 ℃(定色前期)、49~51 ℃(定色中期)、52~54 ℃(定色后期)、55~60 ℃(干筋前期)和61 ℃以上(干筋后期)等不同时期,提取湿球温度中位值等指标。

1.3 数据处理

采用OFFICE 2016 箱型图分析不同烟区烘烤工艺指标的差异,采用SPSS V 19.0 数据处理模块分析不同烟区烘烤工艺指标的相似性,采用相关分析研究烘烤工艺指标间的相关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烘烤工艺指标数据分析

不同烘烤阶段时长分布见图1。中部烟叶烘烤总时长中位值168 h,接近2/3 数据分布在156~192 h,上部烟叶中位值较中部叶增加9 h,集中分布在168~204 h。中部烟叶变黄期时长集中分布在48~84 h,中位值71 h,上部烟叶60~96 h 的占比接近50%,中位值81 h,少量数据(10%左右)变黄期时长超过120 h。中部和上部烟叶的定色期和干筋期时长差异不大,定色期时长中位值55 h 左右,集中分布在36~72 h,干筋期时长中位值在34 h左右,集中分布在24~48 h。总体来看,上部烟叶烘烤总时长较中部烟叶多9 h 左右,变黄期时长差异较大,定色期和干筋期时长相近。

图1 烘烤总时长及变黄期、定色期和干筋期三阶段时长的分布Fig.1 Distributions of total flue-curing time and durations of three stages (yellowing,color-fixing and stem-drying)

烘烤不同时期的湿球温度分布见图2。变黄中期的湿球温度集中分布在35.5~37.4 ℃,中部和上部烟叶差异较小,中位值均为36.4 ℃。变黄中后期的湿球温度集中分布在35.5~38.4 ℃,中部和上部烟叶差异不大,中位值均为36.9 ℃。变黄后期中部烟叶的湿球温度主要分布在35.5~37.4 ℃,中位值36.7 ℃,上部烟叶湿球温度的分布相对分散,34.4 ℃以下、35.5~36.4 ℃、36.5~37.4 ℃的占比均接近或超过1/5,中位值36.2 ℃。定色前期湿球温度的分布规律与变黄后期相似,中部烟叶主要分布在35.5~37.4 ℃,中位值36.4 ℃,上部烟叶1/3数据的湿球温度在34.4 ℃以下,中位值35.6 ℃。定色后期中部烟叶湿球温度明显提高,集中分布在36.5~39.4 ℃,中位值接近38 ℃,上部烟叶湿球温度略有回升,但仍有近1/3 数据低于35.4 ℃。干筋后期中部烟叶湿球温度集中分布在38.5~42.4 ℃,中位值40.1 ℃,上部烟叶的分布相对分散,中位值较中部烟叶低1 ℃。总体来看,中部烟叶烘烤过程湿球温度随干球温度升高呈先稳定后上升的趋势,上部烟叶变黄后期至定色期的湿球温度出现较明显波动,湿球温度总体较低,干湿差较大。

图2 不同烘烤时期湿球温度中位值的分布Fig.2 Distributions of median value for wet bulb temperature at different flue-curing stages

2.2 不同烟区烘烤工艺指标分析

2.2.1 烘烤三阶段时长分析

由图3 看出,不同烟区烟叶的烘烤总时长存在差异,豫中和豫西烟区的烘烤总时长较长,中部和上部烟叶的中间50%数据分布在155~190 h,豫南烟区的烘烤总时长相对较短,中间50%数据分布在150~180 h。不同烟区烟叶烘烤三阶段的时长存在较明显差异,豫中烟区的变黄期时长明显较长,中部和上部烟叶的中位值分别接近90 h 和超过100 h,豫西烟区两部位烟叶的中位值在70~80 h之间,豫南烟区变黄期时长明显较短,两部位的中位值均在70 h 以下。不同烟区烘烤定色期时长的差异相对小于变黄期,豫西、豫南烟区相对较长,两部位的中位值在60 h 左右,豫中烟区两部位的中位值在50 h 左右。不同烟区烘烤干筋期时长的差异特点与定色期表现相似,豫西、豫南烟区中位值在35~40 h,豫中烟区相对较短,中位值在30 h左右。

图3 不同烟区烟叶烘烤三阶段的时长比较Fig.3 Duration of each flue-curing stage in different areas

以变黄期、定色期和干筋期时长为变量,对不同烟区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见图4。由图4及表2 可以看出,各烟区中部和上部烟叶均可归为同一类。豫西、豫南烟区烘烤各阶段时长的分配基本一致,变黄期、定色期和干筋期时长占烘烤总时长的比例约为40%、35%和25%。豫中烟区变黄期大幅度延长,三阶段的时长占比约为55%、30%和15%。

表2 不同烟区烘烤三阶段时长占烘烤总时长的比例Tab.2 Proportions of durations for three flue-curing stages to total flue-curing time in different areas

图4 不同烟区烟叶烘烤时长的聚类分析树状图Fig.4 Cluster tree analysis for tobacco curing time in different areas

2.2.2 烘烤工艺拟合曲线分析

利用干湿球温度数据拟合不同烟区的烘烤工艺曲线(图5)显示,中部和上部烟叶的规律基本一致。豫中烟区烘烤工艺的主要特点:中高温(干球40~42 ℃)中高湿(湿球36~37 ℃)主变黄,低温(干球45 ℃左右)低湿(湿球35 ℃)主定色;豫南烟区的主要特点:中高温(干球40~42 ℃)高湿(湿球37 ℃左右)主变黄,低温(干球45 ℃左右)中湿(湿球36 ℃)主定色;豫西烟区的主要特点:中高温(干球40~42 ℃)中高湿(湿球36~37 ℃)主变黄,低温(干球45 ℃左右)中湿(湿球36.5 ℃)主定色。

图5 不同烟区烘烤工艺大数据拟合曲线Fig.5 Big data fitting curve of flue-curing process in each area

2.3 烘烤工艺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烘烤过程湿球温度与烘烤各阶段时长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 可看出,变黄后期湿球温度与变黄期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定色期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烟区表现基本一致。由于烟叶含水率较高的烘烤前期,湿球温度近似等于叶片温度,变黄后期湿球温度提高,烟叶内生理生化反应相对加快,可较快完成变黄,进而相对缩短变黄期时长。定色前期湿球温度与变黄期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即存在变黄期越长,进入定色期湿球温度越低的趋势,这可能与变黄期延长时间烟叶变黄充分,定色前期降低湿球温度,增大干湿差加速叶片干燥的烘烤工艺有关。此外,定色前期至定色中期的湿球温度与干筋期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定色期降低湿球温度,烟叶失水干燥速度加快,使干筋期时长相应缩短。

表3 烘烤过程中湿球温度与三阶段时长的相关性Tab.3 Correlation of wet bulb temperature and durations of three stages

综合各烟区烟叶烘烤特点,变黄后期至定色中期,湿球温度的调控与烘烤进程密切相关。提高变黄后期湿球温度,变黄期时长相对缩短,定色期时长相对增加;降低变黄后期湿球温度,变黄期时长会相对增加,但定色前期湿球温度降低、干湿差增大可使叶片干燥加速,定色期和干筋期的时长也相应缩短。

3 讨论

本试验中大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上部烟叶烘烤过程的调控与中部叶存在差异,一方面体现在变黄期时长和烘烤总时长增加,另一方面体现在湿球温度调控上,上部烟叶在变黄后期至定色期存在降低湿球温度、增大干湿差进而加速叶片干燥的烘烤特点。综合目前烘烤工艺,孙福山等[4]和汪伯军等[6]对烘烤各阶段的时长提出了建议范围,虽然具体划分阶段和每阶段时长数值不尽相同,但变黄期(42 ℃以前)、定色期(43~54 ℃)和干筋期(55~68 ℃)时长占烘烤总时长的比例约为40%~45%、35%左右和20%~25%。对比本试验中结果,豫南和豫西烟区烘烤三阶段的时长分配与此基本吻合,豫中烟区变黄期时长相对增加(占比55%),定色期和干筋期时长相对缩短。多数对烘烤工艺的研究提出,在变黄期38 ℃和42 ℃延长时间,分别完成大部分烟叶的变黄和适度失水(支脉变黄),定色期45~48 ℃和52~54 ℃分别延长时间,完成主脉的变黄(进一步失水)和致香物质充分转化(叶片干燥),干筋期65~68 ℃完成主脉干燥[4-6,15],也有学者提出60 ℃适当延长时间可减少香气物质挥发[6]。“美式三段式”“菲莫工艺”[16]等国外烟叶烘烤工艺也基本以38 ℃、40~42 ℃、54 ℃左右、68~70 ℃为主要稳温点。结合本试验结果,各烟区均以38 ℃左右为烘烤起始温度,40~42 ℃延长时间完成烟叶变黄,主要定色时间均在43~48 ℃,52~54 ℃温度段的时间相对较短,可能影响致香物质的形成。

烘烤过程中的湿球温度控制与内在品质转化密切相关[7]。一般认为,烘烤前期湿球温度与叶片温度相当,决定了烟叶内在生理生化反应的程度,烘烤后期湿球温度调控则与烟叶的色泽深浅、光泽度和叶片结构等[17]密切相关。国内外多数烘烤工艺[4,6,16]提出烘烤过程湿球温度随干球温度升高而逐渐升高,“八点式”工艺[5]提出提高主变黄期湿球温度(37~38 ℃)可促进烟叶中物质转化,降低定色前期湿球温度(36~38 ℃)可减少挂灰、黑糟烟的烘烤理念。结合本试验结果,多数烟区烘烤过程湿球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已报道的烘烤工艺接近,但定色期至干筋期湿球温度相对低1~2 ℃(上部烟叶更明显),可能对烟叶颜色的深浅和色度产生影响。豫中烟区湿球温度呈相对特殊的“N”形变化,定色前期湿球温度由变黄期的36~37 ℃下降至35 ℃以下,湿球温度长时间大幅度下降,可能造成烟叶在定色前期过早过快干燥,烤后烟叶颜色偏浅,致香物质转化不充分。此外,也有学者认为烘烤过程中湿球温度的“N”形调控易引起烟叶挂灰而影响其品质[4]。

烘烤工艺指标的相关分析显示,变黄后期至定色中期湿球温度的调控与烘烤进程密切相关。降低变黄后期湿球温度,变黄期延长,且定色前期存在湿球温度持续降低而加快叶片干燥的趋势,定色期和干筋期时长相对缩短。具体来看,豫中产区存在较明显的烟叶变黄后期湿球温度下降→变黄期延长→定色前期湿球温度下降→定色和干筋期缩短的规律。而在结合鲜烟素质、烘烤工艺和烤后烟叶品质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烘烤工艺优化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河南烟区中部和上部烟叶烘烤总时长分别集中分布在6.5~8.0 d 和7.0~8.5 d,上部烟叶烘烤过程湿球温度的波动大于中部烟叶。豫西和豫南烟区烘烤三阶段时长占烘烤总时长的比例接近40%、35%和25%,豫中烟区变黄期明显延长。与三段式等烘烤工艺相比,各烟区变黄期38 ℃和定色期54 ℃时间相对较短,变黄后期至干筋期湿球温度相对偏低,个别烟区湿球温度存在“N”形变化趋势。结合大数据分析与国内外烘烤工艺,可适当延长变黄期38 ℃和定色期54 ℃的时间,合理调控变黄后期至定色期湿球温度以避免其大幅度波动。

猜你喜欢
中位值湿球温度烟区
人体能承受多高温度
铝价还能冲多高?
37℃不再是标准体温
基于二元超阈值模型的空调室外计算干湿球温度确定方法研究
靠近迭代法获取湿球温度初探
期刊评价相对指标中的中位值与平均值分析
《吉普林》美联储认为美股高估
南阳烟区浓香型特色烤烟品种的筛选
大气湿球温度计算的牛顿迭代法
贵烟2号在黔西南烟区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