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精研标和本,细究教与学。标是课标,本是教材,而教与学正是在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中开展。在信息技术普及和发展的背景之下,应该如何整合资源,深耕计算课教学?结合教学实践,我的思考将从以下三项对比展开:对比新旧版课标,了解新课标“新”在何处;对比不同版本教材,探讨新教材该如何用;对比同课异构课例,反思计算课怎样精工细作。
一、对比新旧版课标,了解新课标“新”在何处
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较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主要在总体框架、数学观、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七个方面呈现出变化。其中在课程目标层面的变化最引人注目,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也就是说,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考虑到学生的活动体验,并不断进行创新和优化。
从以上维度对比分析新旧课标后,我得到了几点启发:一是我们应当坚持数学课程的三维目标;二是要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与教学的重点;三是要把应用数学置于数学课程的核心地位;四是要把鼓励创新和落实基础知识统一起来。
二、对比不同版本教材,探讨新教材该如何用
新课标实施后,小学数学教材实行了“一纲多本”的政策,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不同版本教材各具特色,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材选用的素材不同,比如“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个知识点,人教版、北师大版、西师大版、冀教版教材分别选用的是植树、分桃子、分月饼、插花的情境;二是个别知识点的编排顺序不同,如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中“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关知识的学习安排在三年级下册,而西师大版、冀教版的该知识点安排在三年级上册。
对比不同版本对同一知识点的生长点、难点的处理和习题设置等,教师们可以选取最适合本班学生学、利于教师引导的学法、教法,达到整合教材资源的目的。这样一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素材来源更广了,还可以更合理地安排知识点教学,效果检测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也得到了提升。
三、对比同课异构课例,反思计算课怎样精工细作
1.课例对比
对比研读新旧课标和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根据标和本设计好课堂教学。这里,我以“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一课为例来谈一谈我的思考。
【课例一】
教师出示情境图,问:两个班的小朋友一共植树40棵,平均每个班植几棵树?
学生列式:40÷2。并且很快算出结果。
师:同学们的口算真棒!如果两个班的小朋友一共植树42棵,平均每个班植几棵树?你能很快地口算出来吗?
学生列式:42÷2。
教师展示小棒直观图,引导思路,概括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竖式计算,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这一课例关注的只是知识的传授、技巧的培养,采用讲解接受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口算、笔算的方法,学会了模仿计算,但是教学目标定位趋向单一。余秋雨先生在《千年庭院》中指出:“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也就是说,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者,更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生命体,要去亲身体验和灵活创造。
【课例二】
在把握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对比分析不同版本教材的基础上,我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是数与代数领域内数的运算中的课程内容,其课程总目标为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过程。对比四个版本的电子教材后,我从学生的认知起点、能力结构和学习风格三方面进行学情分析,从而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明晰教学重难点,并结合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调整问题情境和例题数据,采用情境法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1)故事导入,创境激趣。以“八戒分桃”的故事激趣引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一设计秉承的理念是强化数学教学的人文性,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意识,使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数学的育人功能。
(2)自主探究,构建模型。通过操作活动,学生经历“估—分—说—写”的系列活动,小组分工合作,自主探究“怎样用竖式计算”,理解两步竖式计算方法。贯彻“在操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的理念,让学生领悟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积累操作探究活动的经验。
(3)分层练习,拓展提高。通过小试身手填一填、火眼金睛辨一辨、计算能手赛一赛、编题高手比一比等不同形式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回顾反思,整理升华。以归纳整理、编制口诀、结合板书谈收获等系列活动促成人人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这两个课例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看,似乎“殊途同归”。但教者截然不同的教学观念,呈现出迥然相异的课堂氛围。课例二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趋向多元性、开放性。整堂课运用多媒体,以“分享”为主旋律,切合学生实际,挖掘合适的学习素材,注重人文关怀,并根据学生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还提供了足够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放手探究,引导整理,做数学;课内拓展,课外延伸,用数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引领互动、参与探索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正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知识的价值,分享成长的喜悦。
2.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不仅仅是算术课。新课标指导下的数学教材逐步淡化复杂的计算教学,将计算教学融入具体问题,强调算理,优化算法,归根结底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如何理清算理,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是数与代数领域计算课的研讨主题。纵观课堂,做好以下几点有利于计算课的教学。
(1)动手操作,感知算理。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所以,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新知识,正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数形结合,理解算理。华罗庚曾说:“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教师可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迁移,沟通数、形、算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比较,掌握算法,能夠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自主评价,明晰算理。师生在课堂上用投影即时进行展示交流,呈现算法的多样化。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正是创新思维的萌芽。面对多种算法,学生作出选择并介绍算法的优点,进行算法优化,算理也在讨论中越辩越明。
(4)整理建构,深化算理。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学生经历填空完善建构,提炼模型,再以朗朗上口的儿歌辅助记忆,将算理深化,铭记于心。
总之,计算课要运用多媒体设置情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加强操作感知,合作交流,再层层深入,让他们在一环扣一环的学习过程中,一次又一次体会成功的快乐,悟出算理,掌握方法。
以上是我研读课标和课本后对计算课教学的个人思考和感悟,我的愿景是标本兼顾,教学相长,激发思维碰撞,生成智慧课堂。
【本文系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研究”论文(课题编号:HNETR19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