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巍嶷
“毛老师,在吗?我最近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我是一名排球体育生,因为要准备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停训了20天。回学校复训时,我的状态糟糕极了:手发软,传球不受控制,而且打完球后手还发抖。教练说我缺乏自信,队友怪我球传得不好,马上就要比赛了……我心理压力很大。我该怎么办?”
QQ里突然弹出一段话来,是一个名为“L”的学生的留言。我约L面谈,她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中午,L如约而至。原来,她是排球二传手,发挥一直稳定,连队里挑剔的扣球手都说她传的球好扣。然而,因为要参加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停训了20天,复训9天了还没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没上场时就感觉手没劲,上场后手没办法控制传球方向,比赛后手还会发抖。
“我都快急死了。”L的眼眶有些发红。
“是的,原来训练时水平不错,复训时手却发软打不好,真让人郁闷!”我回应道。
L重重地点点头。
“不着急。你说说看,那时候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L略作思索说到:“我感觉有些害怕……”
“你在害怕什么呢?”
“我害怕队友、教练对我产生不好的看法,我害怕自己打不好。”
“复训后的表现能不能理解为,你在害怕所以你的手也慌了?”我尝试解读L。
“嗯,好像可以这么理解。”L回应道。
“如果满分是100分,你觉得停训前的水平可以打多少分?”
“大概85分吧。”
“那现在呢?”我追问道。
“最多50分,因为经常毫无缘由的手软。”
L撇了撇嘴,“就拿昨天的训练来说吧。我在对墙练时手不软,但在球场传球时又手软了。”
我尝试分析道:“手软有没有可能是自己心里没底?墙是稳定的对象,对墙练心里更有底;实战中随时有变,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难有十足的把握。”
L听了点点头:“我经常这样,平常练的时候还好,但正式上场后,身上、手上的动作就会有变化。但队友们说我打对抗时挺好的。其实那时传球也害怕,但恐惧感没有那么强烈。”
“为什么打对抗时恐惧感没有那么强烈?”我好奇地问。
“可能身体没有那么大的反应了。”L自己也有些疑惑。
“是身体适应了还是注意力专注于比赛,没有那么在意手的感觉?或是通过练球积攒了一些信心?”我尝试解读,“很有可能是多方面综合的结果。热身之后球感慢慢好了,也就更自信。而且全神贯注于比赛,也没空想别的了。”
“嗯!”这次,L认真地点了点头。
我继续说道:“你的心理暗示对自身行为的影响很大,这点可以为你所用。例如可以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先热身慢慢找到感觉,后面会越打越好。”
“我不仅尝试过心理暗示还不断默念,但感觉用处不大。”L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不需要默念,只需要相信就可以了。”我回应道,“你在热身阶段或还没找到球感的时候球传得不好,这是事实,但也只是当下的事实。”
L打断我的话:“我看过差不多的话:别人看轻你、否定你的时候,只是否定你的一时、你的某个部分,不代表否定了你这个人和你所有的人生。面对这种情况,我有过两个想法:一个是觉得要去面对,解决困难;一个是觉得干脆放弃排球,想要逃避。”
“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利避害的天然趋势。不逃的话会很痛苦,但冷静下来细想,其实现在的选择才是更好的。”我继续解释道,“下次当别人责怪你时,不妨这样想:这次没传好没关系,等我找到球感或参加比赛时一定会好一些。”
我接着往下说:“要回到原来的水平,你觉得需要多长的时间?”
“20天吧!”L稍作思考后说。
“俗话说: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我们可以制订一个计划,每天进步一点点,允许自己慢慢找回状态。”我微笑道。
“时间很紧迫,如果万一恢复了,比赛时又因为害怕和不自信出問题了怎么办?”L还是有些担心。
“发挥好的前提是技术水平较高且稳定,所以,现在你要把注意力放在练技术和找球感上。练得越多,心里才越有底。”
“老师,我明白了,心里也感觉舒服多了。”L带着微笑离开了咨询室。
心灵处方
在关注心理的同时,身体也不容忽视。听到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调节心理往往更有效。
如果一个人有着极易被消极想法影响行为的特点,意味着他拥有强大的心理暗示力。不妨给自己更多的积极暗示,也许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接纳本身是一种疗愈。当担心和焦虑被看到或说出来后,程度会大大降低。同时,不妨把担心和焦虑当做提醒,提醒自己关注眼前,付诸行动,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