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林
【摘 要】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路径。此类文章的教学强调抓住语文学习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融合点,准确把握“阅读价值”,实现“文道统一”。教学中,可以通过品味细节、对比阅读、扣住文眼、开放文本、单元整合、实践内化等方法,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教学策略;文道统一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是国家意志、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载体。”[1]此类课文的学习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路径。如何在培养语文能力、强化语言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激发爱党爱国热情,传承英雄遗志,厚植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自己的追梦华章?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品味细节,在意义发现中坚定理想信念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坚毅顽强的性格是很好的树立学生理想信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给主人公贴上相应的标签,然后再进入文中找依据。这种证明式教学思维容易让学生跟“伟大”“英雄”等产生距离感,不利于學生在同化和顺应中产生共鸣。教学时需要通过文本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以及侧面描写引发学生思考,使其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发现英雄也有血有肉,英雄也会艰难抉择,从平凡中读出伟大,在对责任和担当的感悟中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以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初读时学生对毛主席将毛岸英的遗骨葬在朝鲜的选择并没有产生多大的震动。精读时教师引导学生首先读出他是一位平凡的父亲。抓住“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仰起头”“望着天花板”“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等语句,感悟毛主席痛失爱子后的伤心和做出抉择时的艰难。阅读中联系毛岸英虽作为毛主席的长子,却与毛主席聚少离多的情况,再次品读相关描写,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一位普通父亲的内疚与悲痛,再联系毛主席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地位,自然在心中树立起一个伟岸的形象。
写人通常都会涉及细节。如《小英雄雨来(节选)》中关于“游泳”的三次动作描写,面对日军威逼利诱时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邓小平爷爷植树》中邓小平爷爷植树时的动作、语言刻画;《黄继光》中黄继光主动请战,冲向敌人,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语言、动作描写……许多课文中都有这样的细节。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悟英雄背后的坚定信念,学习就有了深度。
二、对比阅读,在联系比较中凸显人物性格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战争年代的“红色经典”。既然是战争,就有敌我双方鲜明的立场,就有美丑、善恶、爱憎的强烈对比。在教学中圈画双方不同的言行举止,通过分角色、有情感朗读深化认识,激发同仇敌忾、崇敬向往的情感,可让人物形象更鲜明,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比如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就有多处对比:被捕前局势的紧张和李大钊面对亲友劝离时留下的坚决;被捕时敌人的虚张声势和李大钊惯有的严峻;被审时没戴眼镜的脸、乱蓬蓬的长发与平静慈祥的神情。在对比中,学生讨论为什么李大钊会这样淡定从容,从而发现他的内心完全被革命信念占据。进一步对比细读,学生就会发现“我”在父亲的感染影响下从被捕时的惊慌害怕到被审时的勇敢机智的变化。
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在《狼牙山五壮士》中,从战士引敌上山、峰顶歼敌与敌人不能前进一步、滚落深谷的对比中,读出五壮士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在《清贫》中,从国方士兵凶恶的眼光、威吓的怒吼与方志敏淡淡的微笑,敌人搜身前的坚决不信与搜身后的惊疑不定的对比中,读出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在《军神》中,从沃克医生的表情变化与刘伯承的一声不吭的对比中,感悟军神“会说话的钢板”的高大形象;在《圆明园的毁灭》中,从昔日圆明园规模宏大、布局巧妙、文物珍贵的辉煌历史和惨遭侵略者毁坏后遍地断垣残壁的破败景象的对比中,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在《小英雄雨来(节选)》中,从日军的威逼利诱和雨来的勇敢顽强的对比中,充分感知“小英雄”的内涵。
三、扣住文眼,在情节梳理中讲好革命故事
中高年级的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篇幅都比较长。课堂上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梳理文脉,把握主要内容?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这类故事性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居多,按时间或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情节,为此要紧扣文眼,梳理主要内容,讲好革命故事。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时,可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的关键词“大典”,其意为盛大而隆重的集会。围绕“大典”,学生发现入场时人数多、布置隆重、场面大,典礼进行时领导多、级别高,毛主席的宣告传遍大江南北影响巨大,阅兵式兵种丰富、阵容强大,群众游行时热闹的背后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重大。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场面的,从而落实单元“点面结合”的写作要素。以“大典”串联,学生在复述文章的时候就容易记忆,突出中心。
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紧扣“壮”,梳理战士们从“接受任务”到“英勇跳崖”的壮举,读出斩钉截铁的“走”“用石头砸”的壮言,感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壮志。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抓住“难忘”,发现欢迎总理的场面难忘,身穿的傣族服饰难忘,泼水祝福难忘,幸福笑容难忘,1961年的那个民族团结的泼水节永远难忘。在教学《不懂就要问》《梅兰芳蓄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可以围绕“问”“蓄须”“崛起”等关键词进行质疑,梳理文本,品味文字,感悟人物特点,讲好革命故事。
四、开放文本,在支架链接中走进革命岁月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大多年代久远。没有宏大的革命背景做支撑,对人物的信仰、正义、担当的理解就难以深入。单篇课文也只能记录革命人物的一个缩影。要更深入地理解,就需要在教学中补充相关资料作为支架,拉近时空距离,引起情感共鸣。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在导语中提出要求:“如果有不懂的内容,如‘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下册的部分单元也在导语中分别提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学科素养训练要求,并设置了相应的课后习题。
资料收集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为前提。收集资料时要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时,课前要求学生收集长征的背景资料和长征的路线图,将概括后的信息控制在100字以内。教学过程中,收集、交流诗中涉及的“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战役资料,感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课后拓展阅读《金色的鱼钩》《菩萨蛮·大柏地》《丰碑》等长征故事和诗词,深入理解为何说长征是“宣言书”“播种机”“地球的红飘带”。
资料呈现要在恰当的时机,要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升华情感的作用。比如,在感受《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毛主席痛苦的心情时,引入“毛岸英5岁时与父亲分别,这一别就是整整18年;8岁时,在狱中目睹了母亲英勇就义;14岁时,结束流浪生活;后来,被毛主席送去苏联留学,回国后又被送到农村锻炼”等资料,使学生对毛主席将毛岸英遗体葬在朝鲜的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教学文章结尾时,引入“1910年,17岁的毛泽东给父亲留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50年,57岁的毛泽东给儿子的诗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等信息,进一步升华情感。
资料呈现可以形式多样。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时,补充乡亲们五次护井的文字资料;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让学生制作人物资料卡片,了解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可以视频和音乐等形式呈现资料,比如《黄继光》《小英雄雨来(节选)》《开国大典》等都有相关的影视资源,可以截取片段课上播放,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观看。这样,在资料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人物形象审美融为一体。
五、单元整合,在主题深耕中强化精神内核
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在教材中以单元的形式组合在一起。一个单元就相当于一个“主题资源包”。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有单元意识、整体意识,要充分利用单元导语、单元学习提示、课文、课后习题等统整整个单元。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理想与信念”,编入《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链接了两篇资料《囚歌》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诵读和理解单元导语中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思想内涵,初步体会人物的理想和信念。学习《古诗三首》时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习后面三篇文章时实现由扶到放。在单元后续学习活动中,可不断勾连《古诗三首》中的诗句,实现迁移和内化。比如,李大钊在当时情况非常严峻的情况下仍坚持冷静地工作,就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写照;面对一屋子敌人的枪口,镇定冷峻的表现体现了“烈火焚烧若等闲”;被审时明显受过重刑,对家人却仍目光慈祥从容,这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单元课文中的张思德、炊事班长都有这样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学习《为人民服务》中“死得重于泰山的人”“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可以联系课文和课后习题里提到的刘大钊、刘胡兰、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资料链接中的叶挺等人,让学生尝试代入课文中。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人民服务》的论证方法,谈一谈今天的幸福生活和革命者的关系,说一说面对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的自己有怎样的心愿。这也可以作为单元习作的主题之一。這样,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强化了革命精神的内核,实现对人文主题的深度理解和相关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
主题学习也是实现统整学习,培养联结思维的好方法。比如,教材中涉及毛主席的课文有主席自己写的《为人民服务》《七律·长征》,还有写毛主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开国大典》《吃水不忘挖井人》,学生可以“串珠”的方式对革命人物进行研究性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长征”“人民的好总理”等多个学习主题。
跨学科融合学习对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来说有着非常便利的条件。道德与法治学科在五年级设置了“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中国有了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等章节,在六年级安排了涉及世界大战的“我们爱和平”。在学习语文课本上的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单元时,只要调整道德与法治的授课时间,把握语文学习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融合点,就可以让两者互相补充,拓展学科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节省课时。
六、实践内化,在认知思辨中照亮社会现实
革命传统教育类文章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起着一定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缩短时空距离,寻找文本与时代发展、学生生命成长的共振点,努力触及学生心灵,建构深度学习,发挥此类课文的时代意义。
在思辨中落实“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比如,学习完《七律·长征》一文后,让学生思辨和平时期是否还需要长征精神;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时,结合课后习题和学生探讨梁启超的百年梦想是否已经实现;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的过程中,让学生辩论要不要恢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读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现实意义。要在革命传统教育中融入世界视野,立足数字化时代展开思考,从而让学生明白艰苦奋斗、乐观向上、团结拼搏等优良传统是贯穿整个时间长河的旋律,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过时。
改变刻板的面孔,创新学习方式。可以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稿开展演讲比赛,开展《七律·长征》《延安,我把你追寻》等文章的朗诵展示活动,设置革命题材书籍“悦”读月,举行课本中的革命传统教育故事会,编演革命题材课本剧,给课文中的人物制作资料卡片、写革命人物小传和颁奖词,还可以制作主题手抄报,写故事读后感,等等。要通过多种活动丰富学习形式。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在统编教材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定位。教师要从这一类课文的独特背景和创作意图出发,准确把握“阅读价值”,引导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同时,体会革命文化的精神和意义,培养革命情怀,擦亮精神底色,为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基。
参考文献:
[1]陈先云.谈谈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应注意的问题[J].小学语文,2017(12).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21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