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河北省易县的一位普通音乐教师,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音乐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音乐教育及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一生的成就,无愧于“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这个光荣称号。
1979年齐鹤堂老师在易县桶儿峪的五七大学文艺班教学时,练习琵琶演奏的留影
像我父亲这样耕耘在中国音乐教育基础层面的一个个音乐教师们,他们担负着向全国最广大的受教育者普及音乐艺术、播撒美育之光的重任。中国的音乐艺术大厦不仅仅是由站在顶端的那些大艺术家们建造的,也是一个个基层音乐教师的努力奉献,才奠定了中国音乐艺术往更高层面、更高水平发展的坚实基础。我的父亲可以被视为新中国前50年基层音乐教师这个群体的代表人物之一,虽不像顶尖的音乐大师那样耀眼,但是他们的工作平凡中见伟大。
父亲出生于1935年,他刚刚记事的时候,家里已经是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了。那时正是抗战时期,爷爷齐熙因偷偷给蠡县、高阳一带的八路军购买纸张、药品、布匹等,被日本宪兵队处死了。父亲的哥哥齐群堂也因得盲肠炎,无钱及时医治而早夭。靠奶奶关挹芬做针线活儿、给人帮佣,母子二人挨到了1948年11月保定市的解放。
虽然幼年的生活艰苦,但父亲从小就喜欢音乐。上小学时,他无师自通地自己摸索着学会了吹笛子;上初中时,他又向一个姓冯的音乐老师学习过胡琴的演奏,能够拉一些《句句双》《算盘子》《小白菜》之类的简单小曲子。
1949年7月,他初中毕业后考入了保定师范学校。家庭贫困的他考入这所学校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学校管饭,还给生活补助。这所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这所学校的革命历史有过评价和赞誉。在河北省,保定师范学校还以音体美课程的教学为特色,虽然只是普通师范学校,但历史上毕业生中却出了许多专门任教中小学音体美课程的老师。
在这所学校里,父亲通过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参加社会艺术实践等途径,积淀了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他还曾向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的艺术家们学习舞蹈、歌唱、指挥等艺术技能,向冼星海留法时期的同学郑式如学习过小提琴的演奏。师范学校三年的学习,父亲在音乐艺术方面发展了特长、锻炼了能力,奠定了他一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未来献身音乐教育的事业基础。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青春朝气热血沸腾,对党的号召积极响应。1952年6月毕业时还未满17周岁的他,谢绝了上级留他在保定市工作以便照顾寡母生活的最初分配方案,响应学校“到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去”的号召,主动来到了贫困山区易县任教。
到了易县,他任教的第一所学校是梁各庄小学,在这所学校教音乐、自然、数学等课程。上音乐课,怕乐声影响其他老师的教学,他就領着学生们到附近的喇嘛庙里去上课;没有乐器,他就借了一把二胡来伴奏。他教学生们唱《志愿军战歌》《全世界人民团结紧》《解放区的天》等当时的革命歌曲,引来了很多附近的农民围观旁听。不久区里举行文艺比赛,梁各庄小学孩子们的歌曲演唱就获了奖。
1965年易县中学民乐队部分同学的合影(前排左起):赵景春、张瑞兴、周河,(后排):王圣贤、安增禄
他在梁各庄小学的任教时间不长,很快又被调入了易县中学,这是他几进几出、任教时间长达近30年的一所学校。
20世纪50年代初的易县城内有易县师范和易县中学两所较大的学校,师范的校园文艺活动比较活跃,在县城的集会、演出活动中分外显眼,中学这边就有了压力,赶紧调来我的父亲改变局面。他到易县中学后,除了给学生们上音乐课,还把保定师范学校的那套校园文化活动模式搬了过来,唱革命歌曲、跳集体舞,学校也组织了合唱队、民乐队、鼓号队、戏剧队,校园里立刻就有了生气。
他知道自己只是中师毕业而非科班出身,在各方面都有许多欠缺,因此他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学习,争取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以便更好地胜任工作。他常常利用寒暑假到省歌舞团、省曲艺队、中央民族乐团、总政歌舞团、天津音乐学院求师学艺。对来易县演出的各级艺术团体,他总要去登门拜访,以诚恳谦逊的态度请求给予指导。他还拜易县的王金海、省曲艺队的沈绍明两位著名盲艺人为师,学习民间音乐和三弦的演奏。他节衣缩食,购置了大量音乐书籍、订阅了多种音乐期刊,养成了坚持每天练习乐器演奏和看书学习的习惯,几十年来从未间断。
为了搞好校园文艺活动,他从来没有“下班”一说(那时他一直住在学校),利用一切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们从事各种活动,训练合唱队、民乐队,排演话剧。当时易县中学的每个学期都有校园文艺活动计划,一般是上半年有合唱比赛、五一演出;在下半年,“八一”要慰问解放军,国庆节期间学校要举行学生的文艺汇演,新年要举行联欢晚会;此外各班每个月还有一次班级的周末文艺晚会。学校以这些活动来推动日常校园文艺工作的开展,每次晚会、联欢、汇演都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认真筹备,学生们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
在校园文艺活动的基础上,自然会涌现出许多具有较高艺术天赋的学生,父亲为这些学生花费了很大心血。他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爱好,为他们选择声乐、器乐等不同的发展方向,对这些学生在专业上悉心辅导,帮助他们发展音乐特长,还带他们到天津、北京、保定等地拜师学习。在生活上更是对这些学生关心照顾,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的学生生活上有困难,他常常拿出自己的工资来,资助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这些学生考学前,他要单独为他们“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考学时还要带他们到天津、北京等地的艺术院校参加面试。
2018年1月19日易县举行“一代名师齐鹤堂事迹报告会“暨“致敬——新时代易县好人”颁奖典礼,齐鹤堂老师上台接受荣誉证书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易县中学有张玉春、赵郁文、缪汝兴、殷国富、朴双全、宋忠堂、张洪喜、张瑞兴等一批同学考入北京、天津的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或民族器乐专业学习深造;还有张君奇、赵景春、安增禄、周河等几十名学生进入北京、天津、河北的艺术院团工作,或参军当文艺兵,为高校和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音乐艺术人才。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风风雨雨,但是他总是以坚强的毅力挺过最艰难的时候。一旦外部环境允许他工作时,他又总是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工作中来。
1969年,易县中学开始复课了,父亲又重新走上了讲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校园的音乐活动主要是学演“样板戏”。对于京剧,父亲是比较陌生的,只好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好在县剧团里也有他的学生和朋友,就把他们拉来帮助辅导学生们排练,辅导大家学习戏曲的唱腔、身段、动作,打击乐的锣鼓经等。学生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排练,演出了《红灯记》《沙家浜》选段。除了演出样板戏选段,学生们还排演一些歌舞、器乐、西河大鼓、快板、相声等节目,组成了易县中学文艺宣传队到处演出。父亲经常带他们到部队、厂矿、农村去慰问,还多次代表易县参加保定地区的文艺汇演。
这一时期易县中学文艺宣传队这些父亲的学生们,许多人在音乐演奏、演唱方面都学有所成。虽然在当时的环境下大多断了继续向上求学的道路,但是他们毕业后无论是从事音乐工作还是从事其他工作,大多都有出色的表现。他们有的成为专业文艺工作者,有的成为音乐教师,有的成为各行各业的文艺活动骨干或部门领导,也有像我这样后来又有机会再上大学深造的。
父亲在这一时期还发现在易县插队的北京知青夏天星是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就经常邀请他来学校练声、唱歌、随学校宣传队参加县里的演出活动,并给予他艺术上、生活上的帮助。1972年夏天星经父亲的学生、总政歌舞团板胡独奏演员朴双全的推荐,通过考试进入总政歌剧团,最终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男高音歌唱家。
这一时期,父亲还曾经被有关部门调到易县的戏校、剧团和小学短期工作,无论调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努力学习,尽快适应新岗位的工作需要。当时的易县戏校是为县剧团培养“样板戏”表演人才而成立的一个短训班性质的培训机构,1971年10月他被临时借调到易县艺校,负责戏曲音乐教学工作。将近一年后,他所教的二十名各行当学员都能较出色地演唱本行当角色的唱段,十几名乐手能用各种乐器演奏样板戏的伴奏音乐。这些学生结业时大部分进入易县京剧团,还有一些参军当了文艺兵;他调到易县京剧团任乐队指挥是在1974年的3月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排练京剧《杜鹃山》,指挥近三十人的中西合璧的乐队。在此期间他刻苦学习戏曲音乐知识,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他在这一时期写出了许多样板戏音乐总谱的分析札记,对和声、配器、指挥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较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1975年1月县领导为了加强小学音乐教育,又把他调到易县小学任教。他很快在学校建立了民乐队、西乐队、合唱团,校园音乐活动蓬勃地开展了起来。
1977年,当时的县领导鉴于县里音乐教师奇缺的情况,创办了旨在为易县培养音乐教师和文艺人才的易县五七大学文艺班。这年的6月份调父亲来这里任教,他任文艺班的班主任,并任教乐理、视唱、和声、作曲、指挥、民乐和键盘乐器等全部音乐课程,任务十分繁重。当时既无教材也无参考书,几乎全靠他自己头脑中过去所学积累下来的知识,现编教材来完成教学任务。
文艺班在易县城内办了一年后,搬到了易县高村区的一个叫桶儿峪的偏僻山沟里。他离开妻儿和老母,在桶儿峪这个偏僻山沟里,既教学,又照管学生们的生活,与学生们结下了非同一般的师生情谊。两年后在学生们学业未成年龄尚小之际,有关部门要解散这个文艺班,又是他据理力争,使文艺班得以继续办学。1980年文化部艺术教育司的领导同志前来文艺班进行视察,回去后他们写了《山区的艺术教育》一文,发表在文化部内部刊物上,对易县的做法给予褒奖。
1990年,齐鹤堂老师在给易县师范第二届音乐班学生上钢琴小课
四年后文艺班的学生们毕业,在父亲的奔波下,这四十多名学生全部被安排在易县的中小学或文化部门任职。易县目前在音乐教育、群众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在河北省位居前列,这与文艺班四十多名毕业生的骨干作用是分不开的。当年易县五七大学文艺班的学生们,现在有做音樂教师的,有在文化部门工作的,有在剧团工作的,也有的成长为领导干部。在这些学生中,汪丽君后成为著名的刀马旦演员,还曾拍过多部电影,现在河北省职业艺术学院任教;佟小鹃现任河北省歌舞剧院民歌独唱演员;高艳梅现任石家庄市艺术学校声乐教师;张英曾获文化部、中国音协举办的“中华奥运希望之船”歌手比赛通俗组铜奖。
2017年9月14日,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白朝晖(右)、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齐易(左)为齐鹤堂老师做口述史访谈
在外面绕了一大圈后,他再次回到易县中学任教。这时他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参与许多社会上的音乐文化活动,创作音乐、曲艺作品参加“河北音乐之春”等展演、汇演、比赛;带领易县音乐教师赴天津市考察学习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邀请原总政军乐团副团长汪海和他夫人郭育春来易县讲学;陪同张松岩等专家考察易县的民间音乐;对保定地区学历不达标的初中音乐教师进行培训,讲授乐理、钢琴、和声学等课程;……作为地方音乐教育的领军人物,他尽情地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发光放热,贡献着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努力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1986年,当时的保定地区行署为了缓解小学音乐教师奇缺的状况,打算在本地一所中师内创办音乐师资班。上级就把音乐班的办学任务交给了在师资、设备等方面本不充裕的易县师范学校,鉴于父亲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社会影响,就把他调入这所学校主持音乐班的教学,这里也成了他工作的最后一站。
当时的易县师范学校要师资没有师资,要设备没有设备,要资金没有资金,父亲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接受了为保定地区各县培养音乐教师的重任。没有教师,他请领导调来了老学生梁振山与他一起任教,后来又陆续留校了李晓辉、史丽欣、梁威等几个优秀毕业生;没有设备,他就把易县中学、文化馆闲置的樂器都搜罗来使用;资金不足,只好精打细算过穷日子。
易县师范学校音乐班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课程多,师资少,但大家都十分努力,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在他言传身教的带动下,师生们不分课上与课下,甚至连星期六、日也用于教学和学习。老师们教学兢兢业业,学生们学习勤奋努力,音乐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88年省教委师教处的领导来易县师范学校音乐班视察,当时他们很担心师资、设施等各方面条件都较差的县级师范学校办不好音乐师范班,培养不出合格的音乐师资。但当他们看完音乐班同学们的声乐、民乐、西乐、竖笛、口琴、键盘乐、舞蹈等专业项目的汇报表演后,领导们很诚恳地讲:“易县师范音乐班办得很好,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省教委随后正式下文批准易县师范学校为当时河北省可招中师音乐班的四所学校之一,并给易县师范学校划拨招生指标,批准招收第二期、第三期音乐班学员;1994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司长也对易县师范学校音乐班进行了视察,对他们的办学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正是由于父亲长期努力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9年9月他经过层层筛选,被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了“人民教师奖章”。
易县师范学校从1986年到1995年,办了三届音乐班,共为保定地区22个县市培养了136名毕业生,如今这些学生都成了保定市各个区县音乐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他们当中还有许多人在音乐教改观摩教学和音乐教师能力比赛中获省、市级奖励,如1999年河北省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中学组第二名的定州实验中学音乐教师王伟,和小学组第一名的徐水县(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物探子弟学校音乐教师霍月红,都是原易县师范学校音乐班的毕业生。
1995年易县师范学校第三届音乐班毕业后,父亲也光荣退休了。他退休后,有一段时间主要是辅导社会上学琴的孩子们,收费很低廉,主要是为了个人有点事情干,此外还偶尔参与些社会活动。我的一些把民间工尺谱转记为简谱、五线谱的工作,也时常请父亲帮忙把关。他在记录民间音乐方面是非常有经验的,能够巧妙地把半说半唱的西河大鼓、单弦等曲艺唱段记录成谱。
2000年10月28日,父亲的老学生们在易县聚会,一起祝贺他任教50周年暨66岁华诞,他认为“这体现了我们的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退休二十多年来,经常会有学生们前来探望他;逢年过节,县里的领导也常常来家里慰问他,关心他的生活与健康,这让他感到非常欣慰。
2017年,我的老同学、河北省音协主席白朝晖给我打来电话,想拜访一下我父亲,了解一些历史上河北省音乐教育方面的情况,以为正在撰写中的《河北艺术史·音乐卷》的当代史部分积累素材。这年的9月13日,白朝晖和我一起来到了易县,14、15日连续两天对我父亲进行了访谈。当时他的头脑思路非常清晰,按照年代顺序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客观总结和概要陈述,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进行了回顾,为人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河北省音乐教育发展史口述资料。
2017年9月16日,易县师范学校音乐一班的老学生们来看望齐鹤堂老师
2018年1月至5月,父亲又先后获得了易县文明办、保定市文明办颁授的“德艺双馨一代名师”“易县好人”“保定好人”等荣誉称号,易县还在2018年1月19日举行“一代名师齐鹤堂事迹报告会”暨“致敬——新时代易县好人”颁奖典礼,父亲上台接受了荣誉证书。这是他服务了一辈子的易县人民对他一生所做贡献的肯定,但对此他心里感觉愧疚,他说“现在自己什么也不能干了,却来了这么多荣誉……”
教育家陶行知曾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来形容教师职业的无私付出。我父亲正是这样的人,他的全部热忱、才智与精力都贡献给了音乐教育事业。他的个人起点很低,也就是一个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但是结合工作的需要,他毕生不懈地努力学习,逐渐成长为深谙音乐教育规律,具备较高专业音乐理论水平,会演奏多种乐器,培育出众多音乐人才的优秀基层音乐教师。他工作的几十年里有逆境有顺境,逆境时百折不挠,顺境时谨慎躬行。他对事业满怀热忱,对学生燃烛相照,执着努力踏实前行,终于成就了他奋发有为、成就卓著的一生。
齐 易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