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震卓 郝 鑫 石光耀 张 霖 于淑红 申国强 蔡成坤 张 新
对骨折愈合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从细胞生物学水平深化到分子生物学水平[1-3]。研究者[3-6]发现,在骨折血肿细胞中存在各种生长因子,包括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转 化 生 长 因 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 因 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等。尽管各种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及血肿细胞中含量较少,但在骨折愈合过程的不同时期中,对调节骨细胞分裂、细胞黏附、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外基质合成及组织分化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7-10]。
选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北华大学中心实验室提供),体重2.5~3 kg,兔龄7~8个月。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动物。
用25%乌拉坦麻醉剂对实验兔进行麻醉,按4 ml/kg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上,对实验兔右下肢股骨髁上下5 cm范围进行剪毛处理,局部碘伏消毒3遍,股骨髁上部周围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浸润麻醉,用外骨折器在股骨髁上制作闭合骨折模型[7,11]。骨折兔放置2 h后,无菌操作,切开皮肤肌肉,分组进行相应处理。
实验组:快速收集骨折断端周围血肿细胞液,无菌条件下制备并分离骨折血肿细胞,对骨折断端行钢针内固定。将可吸收性明胶海绵吸附分离后的血肿细胞液,放置于骨折断端,使其缓慢释放。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去除骨折断端周围血肿细胞液后行钢针内固定。分别于术后第10、20、30天,每组各随机选取6只动物处死,取材后进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
观察股骨髁骨折处骨痂形成数量,骨质密度情况。影像学评分标准:①0分,骨折断端边缘清晰,无骨膜反应;②1分,骨折断端边缘较模糊,轻微骨膜反应;③2分,骨折边缘模糊,骨膜反应浅、少量骨痂、密度淡;④3分,骨折断端接近消失,骨膜反应深、骨痂增多、密度深;⑤4分,骨折断端边缘完全消失,骨膜反应近似骨影、骨痂充满缺损区、密度与骨皮质相同。
在无菌条件下取骨,将股骨干周围软组织清除干净,在距股骨髁骨折处两端1 cm处整齐锯下标本骨,将其放入10%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12 h后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冲洗,再加入10%乙二胺四乙酸(EDTA)溶液中脱钙5周后,经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备用。
4.1 HE染色及观察
制作石蜡切片,以5 mm厚度为标准。经脱蜡-水化-苏木精染色-盐酸酒精分化-伊红染色-脱水透明,最后中性树胶封片。光镜下观察HE染色切片,观察骨痂生长的组织形态,以及HE染色骨组织切片中成骨细胞的数量。
4.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
将标本分组,分别滴加蒸馏水稀释后,加入1︰300的PDGF抗体、TGF‑β抗体作为一抗。放置于4℃冰箱过夜12 h,在标本中分别滴加SP(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滴加已经先配制的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溶液显色,放入苏木精溶液中复染。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同时记录数据,照相、存盘。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实验兔术后1周进食恢复正常,活动恢复正常,切口无感染。术侧肢体可自然活动。
术后第10天,2组实验兔均无明显骨痂形成,实验组骨折断端轻度模糊征象。术后第20天,对照组骨折断端边缘模糊,多数均无明显骨痂形成;实验组骨折断端见有少量骨痂形成,骨痂的密度低于正常的骨质的密度。术后第30天,对照组与实验组骨折断端均有骨痂出现,且骨痂密度均高于术后第20天,实验组骨痂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少数对照组骨折断端局部可见低密度骨折线。2组影像学评分详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影像学评分
实验兔术后不同时间骨折断端标本HE染色结果见图1。对HE染色切片中的细胞进行计数,结果(表2)显示,术后第10、20、30天,实验组中的成骨细胞数量均多于对照组。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成骨细胞数量对比
图1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骨折断端标本HE染色结果
4.1 PDGF在骨组织中的表达
实验兔术后不同时间骨组织PD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见图2。术后第10天,实验组成骨细胞免疫表达弱阳性;对照组无阳性表达,仅见骨细胞存在。术后第20天,实验组成骨细胞免疫表达为强阳性;对照组免疫弱阳性表达。术后第30天,实验组骨细胞免疫表达强阳性,与术后第20天的表达强度相仿;对照组弱阳性表达。实验兔术后不同时间骨组织PDGF表达强度详见表3。
图2 实验组与对照组骨组织PDGF的表达(×40)
表3 骨折愈合不同时间成骨细胞PDGF的表达
4.2 TGF-β在骨组织中的表达
实验兔术后不同时间骨组织TGF‑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见图3。术后第10天,实验组在骨组织骨小梁周围见少量颜色较浅淡的棕黄色颗粒,为成骨细胞TGF‑β的弱阳性表达;对照组没有阳性表达,仅见骨细胞存在。术后第20天,实验组骨组织骨小梁周围见密集排列的成骨细胞,其颜色为深棕黄色颗粒改变,TGF‑β呈强阳性表达;对照组仍没有阳性表达。术后第30天,实验组骨组织骨小梁周围成骨细胞数量减少,TGF‑β表达强度有所降低,但仍比术后第10天强;对照组骨组织周围见少量浅淡的棕黄色颗粒,呈弱阳性表达。实验兔术后不同时间骨组织TGF‑β表达强度详见表4。
表4 骨折愈合不同时间成骨细胞TGF⁃β的表达
图3 实验组与对照组骨组织TGF‑β的表达(×40)
骨折血肿能够促进骨折愈合已经被人们所认知,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实验及病例报道[12-15],骨折血肿在增加骨痂形成数量、加速骨痂形成、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16]。
骨折愈合是复杂的修复再生过程,主要包括早期的损伤反应期,中期的膜内化成骨期、软骨形成期和晚期的软骨内化骨。机体出现骨折后,骨折断端及周围软组织形成血肿,血肿细胞内富含多种生长因子及大量炎性细胞,促进骨折伤口愈合的同时清除坏死的炎性组织,为骨折愈合全过程起到良好的开始作用[17-20]。本研究结果提示,骨折血肿分离细胞回植后,骨组织表达的细胞因子在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骨折血肿分离细胞回植后,骨折愈合无明显感染及排斥反应,提示其可促进骨折愈合。在HE染色切片任选视野下观察,可见成骨细胞规则排列在骨组织表面,呈棕黄色强阳性表达。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成骨细胞数量有所不同。X线片骨折断端骨痂定量分析证实,实验组较对照组骨痂形成时间短,数量多。通过测定骨折愈合不同时间骨组织PDGF和TGF‑β的表达,证实促进骨折愈合的分子机制可能部分与其中PDGF及TGF‑β的表达增强有关。
骨折早期,PDGF表达逐渐增强,促进成骨细胞DNA合成,加速其复制潜能,诱导软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以促进纤维骨痂的形成。骨折晚期,在骨折断端骨痂形成较多,骨痂塑形开始,骨折处骨细胞的吸收与破坏是同时进行的,此时PDGF呈强阳性表达,同样说明其加速骨折愈合,发挥双向调节骨折愈合的作用。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骨折修复的机制,已成为骨折愈合修复的前沿研究方向,将有助于骨折治疗研究的开展及新策略的制订,并指导临床工作中对骨折后早期血肿处理,最终对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