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广娟,赵美微, 彭红丽, 塔 莉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生态学系,河北 秦皇岛 066000)
作为立德树人理念的体现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于人才培养体系各环节的具体途径和载体,课程思政近年来已成为国内教育改革的热点,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1,2]。这意味着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实践技能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是不可行的,全体教师都应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真挖掘各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成为知识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3,4]。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目前是河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土壤学》课程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河北省一流线下课程。在“新工科”建设和课程思政背景下,“环境土壤学”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中以OBE理念重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设计;同时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中心环节,将教书育人作为责任使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重要作用。
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5]。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是高校教师的责任,建设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更是高校教师的使命[6]。通过巧妙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喜欢《环境土壤学》这门课,热爱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希望唤醒学生一生对学习的热爱,也希望为他们步入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做好准备,达到“强艺-育人-入心”的课程思政目标。
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是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永恒任务,是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7]。立德树人是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的生命线,课程思政是将这一生命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效途径,可以构建起一套价值引领与专业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因此,课程思政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需要,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需要,能够确保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8]。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只有把一流课程建设好了,一流专业建设才有底气,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建设才有保障,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是根基[9,10]。同时,新的时代也赋予一流课程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方向。《环境土壤学》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中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新工科建设旨在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体系,建成工程教育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11]。形成新工科建设的中国特色,需要履行好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要求,回答好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新工科人才首先需要有家国情怀[12]。“环境土壤学”课程团队以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明确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总结梳理《环境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文件,修订教学大纲,紧跟新时代发展要求,优化知识结构,设置满足“新工业”产业需求的培养目标,增强课程内容的亲和力,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抓住环境土壤学背后的深层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切入,深入挖掘环境土壤学课程中蕴含的精髓,将课程知识点内容与思政教育范畴有机结合,找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和“闪光点”, 培养学生弘扬爱国精神,追求极致的专业精神,服务土壤污染修复行业的强烈要求,凸显“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新工科教育改革的“中国特色”。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一流课程,其功能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13]。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方向,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因此在《环境土壤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以教学大纲为着力点,以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即土壤污染修复方向为切入点,巧妙、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制定教学目标多元化,体现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塑造专业精神品质、培养专业核心素养的课程育人大纲。知识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理解环境土壤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应用土壤学理论和方法解决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农业持续发展等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术。能力目标强调培养学生能够利用环境土壤学前沿技术与方法参与解决资源与环境领域重大问题。素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爱土护土、合理用土意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强化环保责任意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以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依据新修订的《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以体现时代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为突破口,以主流价值观引领为抓手,将专业知识点内容与思政教育范畴有效融合,将理论教学与经典案例、土壤热点问题、生态问题、土壤污染历史事件、生活实例、党和国家当前的大政方针等有机结合,列出《环境土壤学》课程思政元素及融入点,建设“环境土壤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不断充实和丰富课程内涵,使《环境土壤学》课堂成为思想碰撞和知识交流的平台。如在介绍土壤的重要性与功能时,课程组会围绕每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题,如“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爱护土壤从脚下做起”“成为土壤污染的解决者”“防止土壤侵蚀,拯救人类未来”“保持土壤生命力,保护土壤土壤多样性”,再结合国家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土壤污染防治法》进行讲述,意在让同学提升土壤对食品安全、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等重要性的认识与关注,思考从技术上如何改良修复土壤,让同学们认识关爱地球要从土地开始、要从土壤健康开始,健康的土壤才能为地球带来各种好处;而土壤侵蚀将导致土壤功能的丧失,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关键在于保护土壤;每位同学均应致力于主动改善土壤健康,从而提高人们对维护健康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甘愿做地球的医生与卫士。又如介绍土壤性质与养分时,课程组适时以“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月壤为例,说明月壤和正常土壤的区别及月壤的优势,让同学们认识到科技强盛是国家发展的支撑力量,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而造福人民,由此倍增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责任担当,将其转化成奋发图强钻研专业知识、刻苦学习的动力。
教学案例资源是专业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资源,案例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劣[14]。《环境土壤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如表1所示。
表1 《环境土壤学》课程思政案例库
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支撑和关键,在《环境土壤学》课程思政教改中,将OBE教育模式结合PBL教学法,根据土壤修复行业能力需求构建应用型特色课程体系,在原有知识、能力目标基础上,融入“美丽中国”“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打造优质的教学平台,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在讲授我国土壤主要类型及特性时,以专题形式讲述时代楷模-塞罕坝林场创造人间绿色奇迹的动人故事,讲述他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出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让同学们深刻理解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培养同学弘扬塞罕坝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做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
此外,从土壤学科的理论和修复实践教学入手,增加课前思考、课中讨论、课后总结内容,让学生自主思考环境土壤学产生的背景、研究内容及热点、研究中的不足、未来应重视的研究方向等,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明确学习方向。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考知识点,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教师进行总结点评,使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转变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模式,实现由知识灌输向启发性思考转变,有效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由“知识”范式到“能力”范式地转变。同时,充分利用腾讯课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职教云、中国大学MOOC,开展线上、线下学习,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多种方式方法的应用,促进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实现了教师知识传授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统一,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评价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导向,是检验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主要途径。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学生,考核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考核方式由过去偏重“结果性考核”变革为“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将《环境土壤学》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由3∶7调整为5∶5,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考虑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情感、认知、道德、意志方面的德育提升程度,对班级集体意识、合作精神、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多个方面纳入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价中,增加理论知识之外的内容在最终成绩中的占比,突出对学生素养的考查。另外,在《环境土壤学》理论课的考试中,增加与土壤热点问题相关的主观性考题,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逐步建立健全《环境土壤学》“过程性”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高校育人提出的新要求,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增强政治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是课程思政的灵魂。《环境土壤学》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坚守职业道德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将课堂演绎成深刻的人生大课,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标;努力将《环境土壤学》课程打造成承载“立德树人”使命的“一流课程”,让《环境土壤学》课堂成为知识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实现培养“民族自豪感、环保责任感和独立思辨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地球的医生和卫士”的课程思政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