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娥,侯东辉,杨翠霞
(大连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2018年5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议通过[1],明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特色保护类村庄能够推进乡村发展,保护村寨空间形态[2~4]、选址、格局、环境,保护传统文物建筑[5,6];在保留村落居民传统生活习惯的同时,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为村民增加收入,改善居住环境,实现乡村振兴[7]。在乡村振兴战略、国家相关政策和历史文化变迁相关因素影响下,研究各民族特色村寨景观特色,挖掘民族文化,将文化旅游融入其中,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村寨[8]。
辽宁省一共有4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为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和锡伯族4个民族的村寨。由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众多,选取满族赫图阿拉村、蒙古族白音爱里村、朝鲜族通江村、锡伯族兴隆台村,对典型村寨景观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辽宁各民族特色村寨的景观特征解析。
赫图阿拉村生态格局呈依山傍水的总体格局,山水距离均控制在1km之内,选址于山体、水源之间。村寨周边有一定的开阔平地,农田位于村寨周边、河流两侧,近河的为水田,其余为旱田,空间布局紧密。山体作为村落的天然屏障,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能为村寨提供建筑材料。水体包括村寨内部或邻近村寨的河流、村落内的水井、水池、水塘等,为村寨提供水源。
赫图阿拉村的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村寨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用地种类丰富、动植物的品种繁多。村寨植被主要是生长在长白山地区的温带针阔混交林和温带落叶混交林,以阔叶林较多[9]。村内树木品种为杨树、柳树等,农田也起到一定的生态防护的作用。绿化树木主要种植在村落边缘地带和村落街道两侧,在村落周边种有大片的农田,而村落中心空间绿化面积较少。
赫图阿拉村属于多条交错型的街巷形式,这种街巷形式,村落的主干道多条交错的连接村落核心地区。一级道路为6 m、二级道路为3 m、三级道路为2.8 m。街巷空间主要由民居围墙、村落地形地势、植物等元素组成,元素的构造不同,使街巷也呈现出不同的样式。民居围墙是组成街巷的核心构成元素,外墙可以起到很好的防风性,可以应对冬季的寒风。
赫图阿拉村地处长白山山脉余脉,村寨保存良好。村内民居一般大门在建筑的中轴线上,墙体围成的院落大都为中轴对称的形式。以墙体围合而成的院落能够抵御寒风,调节小气候环境。有些大的满族院落会设有菜园,以满足自给自足的食物需求,并将多余农作物出售,提高收入。院落内有正房三间的,门开在最东间,有正房四间的,门则开在东数第二个房间。东西屋都会在正门开两扇窗,分上下层,下层可以屋内侧挂起,上层为纸糊,采光良好。
赫图阿拉村的民居均采用双坡屋顶的屋面形式,这种屋面形式多用于辽东地区,是一种人字类型的屋顶,两侧坡度较大,可以避免东北冬季降雪堆积于屋顶,导致屋顶承受过重的重量[10]。山墙类型上,赫图阿拉村采用的是硬山山墙。辽东地区的自然因素,土、石是民居主要的建筑材料,因此赫图阿拉村民居墙体采用的“金包银”的建造技术。这是运用土与石材混合而成,里为土,外用石材砌成。土坯墙、叉泥墙主要为下方用石材堆积,上方为土。村内民居的承重结构,基本均为木结构。
白音爱里村地处低山丘陵区,属于临山临水型的选址方式。村寨背靠王子山,凌河流经村前,东临草场乡,西面是利州工业园区。该村四面被低山环绕,河流流经村寨前,建设用地与农耕种植面积较小,空间布局紧凑,形成山—村—田—水的格局。
白音爱里村辖区总面积6120亩,山地面积3800亩,耕地面积2320亩。村寨为鱼骨状的街巷形式,由一条主干道连通村寨,主干道周边有相应分支连通各个区域。一级道路为6 m,二级道路为3 m、三级道路为2 m。道路两侧种有绿植,绿化良好,也起到防风的作用。
白音爱里村民居建筑为海青平房,俗称“海清房”,因起外形为马鞍状,犹如海清展翅,故此命名[11]。海清房融合了蒙、满、汉等民族民居特点设计的特色建筑,秉承游牧民族文化的风格,体现辽西蒙古族生存环境的改变,汉文化的影响,由游牧民族转为半农耕半游牧,逐渐转为农耕文明。民居屋顶为双坡屋顶,并安置有烟囱,这种形式的屋顶有利于防风,适用于辽西雨水少,旱风足的气候环境。民居的承重结构,基本均为木结构。民居墙体采用的“金包银”的建造技术,墙体用石材和土混合砌成。民居院落主要以一合院、二合院为主,三合院为辅,院落主要由正房、侧房、仓库棚、牲口棚和菜园组成。
通江村坐落于下露河朝鲜族乡的东北方向,地处两山之间,属丘陵地形。河流流经村寨前,村寨周边为耕地,布局紧凑,格局为山—村—田—水。通江村生态资源丰富,气候宜人,辖区内有冰沟山位于村寨南部,海拔约为800m,北面有露河水流经汇于浑江,东面和西面均是海拔约300m的山地丘陵。村寨周边自然资源丰富,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生产、生活所必须的食物、水源等。
通江村道路系统秉承了朝鲜半岛传统的道路布置方法,以不规则与整体性的有机结合为特点,受地形地势影响,道路随山体走向形成,属于鱼骨状的街巷形式。村内一级道路宽为6 m,材质为沥青,二级道路为2 m,材质为水泥,三级道路为1.5 m,为土路(图1)。
图1 通江村街巷空间分析
朝鲜族传统民居,采用木骨泥墙,使用寿命约为50年。歇山屋顶和四坡屋顶是朝鲜族民居传统的屋面形式。在山墙类型上,为适应当地寒冷的气候,同时受到满族、汉族的影响,使用双坡屋顶,从而运用悬山山墙。在建筑材料上,随着经济发展,通江村民居屋顶以构造简单、造价低的红瓦为主。三道河朝鲜民族村民居采用白墙灰瓦,是朝鲜族选材特征之一[12]。通江村地处山地地区,石材资源丰富,方便易得,因此墙体围护材料使多使用石材。通江村朝鲜族民居墙体砌筑类型为石材墙,是仿照汉族民居抵御寒冷的砌墙方式。
朝鲜族院落由高约一米的石材或栅栏围墙围合而成,院落布局由村民生活习惯的不同也各不相同。装饰上,民居建筑装饰朴素简单,以石雕和木雕为主,集中在屋面瓦片上和门窗上。装饰图案多为自然中存在或拼凑而成,花纹颜色朴素,但不失典雅,也体现了朝鲜族居民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性格特点。朝鲜族门窗的制作材料多从附近山中获取,以木材为主,并从视觉效果上显得本身低矮的房屋更挺拔。朝鲜族民居多为青瓦白墙,墙刷白灰,特征明显。
兴隆台村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新城子街道,距离风景秀丽的七星山景区仅有5 km,地处辽河平原,地势平坦,但距离河流较远,通过引渠,将北部的辽河水引来进行灌溉土地,四周的土地宜于耕地或放牧同时交通比较便利,形成田—村—水—田的格局。
锡伯族居住的村屯大多式清康熙年间调配来的,村屯内部街道宽敞整洁,庭院院落对称。在村寨总体布局形态上为带状布局,民居建筑布置于道路两侧。在路网形式上,为鱼骨状的街巷形式。有一条南北贯通的主干道,名为锡伯大街,另有两条东西向的主路,兴大线和兴隆路,主、次道路向多个方向延伸但道路笔直(图2)。
图2 兴隆台村街巷空间分析
兴隆台村的民居院落分为一合院和二合院。庭院主要由正房、厢房、院门、院墙、菜地、牲畜棚、仓库棚等组成。兴隆台村传统锡伯族民居主要可分为口袋房式和一明两暗式,由屋顶、屋身构成,多数没有台基,直接落在地面上。建筑材料为瓦顶砖墙,屋面形式以双坡屋顶为主,也建设有平顶民居。锡伯族民居幵门的位置很有本民族的特色,在三间或是五间房屋的中间,一扇门是敞开的,而在东侧,两间房屋的门是一扇敞开的[13]。装饰上,兴隆台村传统锡伯族民居在屋檐、建筑外墙、门窗等会有牡丹和家畜等寓意吉祥的图案。山墙类型上,兴隆台村采用的是五花山墙。民居的承重结构,为木结构。
本文主要对辽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景观特征分析。从中选取最具特点的4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别为满族赫图阿拉村、蒙古族白音爱里村、朝鲜族通江村和锡伯族兴隆台村作为典型村寨进行详细研究。总体来看,在生态格局上,赫图阿拉村、白音爱里村和通江村受地形影响均是山-村-田-水的格局,兴隆台村地处辽河平原,是田-村-水-田的格局。街巷形式上,赫图阿拉村属于多条交错型的街巷形式,白音爱里村、通江村和兴隆台村是鱼骨状的街巷形式。民居院落上,赫图阿拉村、白音爱里村和通江村以一、二、三合院为主,兴隆台村以一、二合院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