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世雄,张伟丽,孙喜娇,蒲东风
(1.黔西南州林业局,贵州 兴义 562400;2.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3.黔西南州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 兴义 562400)
森林是“地球之肺”,是陆地上最庞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巨大功能,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格局、功能和过程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起决定性和不可替代作用[1~3]。此外,森林还能为人工提供生产生活必须的产品。森林的面积分别只占地球表面和陆地表面的11%和18%,但森林净初级生产量却分别占全球和陆地的47%和71%[4,5]。近年来,黔西南州林业发展取得不错成就,森林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然而,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短板明显,如树种结构不合理,人工林和纯林面积过大,幼龄林占比大,树种单一等。摸清森林资源底数,对森林资源现状进行剖析评价,根据问题,提出积极对策,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全州林地面积101.0万hm2,森林面积102.7万hm2(含四旁树),森林覆盖率达到61.17%。辖区内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南部的册亨县和望谟县,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几乎占全州的一半,兴义市和安龙县的森林资源面积和质量在全州属中等水平,普安和晴隆等北部县森林资源较少,质量较低。
全州林地中,乔木林地面积47.5万hm2,竹林地面积0.3万hm2,疏林地面积0.7万hm2,灌木林地面积40.4万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6万hm2,苗圃地面积0.1万hm2,迹地面积0.4万hm2,宜林地面积6.1万hm2。乔木林地占比最大,苗圃地占比最小。详见表1。
表1 林地地类情况
防护林面积561481 hm2,特种用途林面积10235 hm2,用材林面积309065 hm2,薪炭林面积10026 hm2,经济林地面积54273 hm2。防护林占比最大,薪炭林占比最小。详见表2。
表2 林种结构
柏木(组)面积15001 hm2,马尾松(组)面积8566 hm2,华山松(组)面积3223 hm2,云南松(组)面积23312 hm2,杉木(组)面积155353 hm2,软阔类面积146665 hm2,硬阔类面积112429 hm2,阔叶混面积7812 hm2,果树(组)面积1585 hm2,食用原料树种(组)面积244 hm2,药用树(组)面积393 hm2,工业原料树种(组)面积118 hm2。
根据乔木林分的针阔叶树种组成,划分树种结构。针叶纯林面积153893 hm2,蓄积12488570 m3;阔叶纯林面积123460 hm2,蓄积7543574 m3;针叶相对纯林面积17439 hm2,蓄积1672780 m3;阔叶相对纯林面积54481 hm2,蓄积3643861 m3;针叶混交林面积7343 hm2,蓄积705272 m3;针阔混交林面积38135 hm2,蓄积3306153 m3;阔叶混交林面积79948 hm2,蓄积5740264 m3。详见表3。
表3 乔木林树种结构
幼龄林面积273921 hm2,中龄林面积131061 hm2,近熟林面积50317 hm2,成熟林面积16316 hm2,过熟林面积3085 hm2。详见表4。
表4 乔木林龄组
天然起源面积223141 hm2,人工起源面积251559 hm2。详见表5。
表5 乔木林起源
根据乔木林地郁闭度进行分级,低郁闭度面积59532.64 hm2,中郁闭度面积252512.58 hm2,高郁闭度面积162654.64 hm2。按照现实森林类型与地带性原始顶极森林类型的差异程度,或次生森林类型位于演替中的阶段,将森林自然度划分为5级。Ⅰ级面积672 hm2,Ⅱ级面积3086 hm2,Ⅲ级面积24003 hm2,Ⅳ级面积393702 hm2,Ⅴ级面积440980 hm2。
将灌木林按树种(组)划分为7类,根据覆盖度划分覆盖度等级。详见表6。
乔木林地面积与灌木林地面积相当,森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灌木林地,森林质量不高,单位面积上森林蓄积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资源分布南高北低,用材林面积明显高于经济林,经济林产值、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防护林面积561481 hm2,占总数的59.41%,一半以上的林地为防护林,主要原因是黔西南州是石漠化集中连片地区且位于珠江上游,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和意义重大,地方政府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按照区划标准,应划尽划。特种用途林面积较小,只占总数的1.08%,主要分布在辖区风景名胜区范围。用材林面积远远高于薪炭林和经济林,辖区内的商品林主要以用材为主,经济林仅占总数的5.74%,说明当地经济不依赖经济林或者经济林效益低,老百姓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以获取木材和经济价值的林地被错划为防护林或特种用途林,林农权益得不到保障。
表6 灌木林统计 hm2
乔木林地面积474700 hm2,占林地面积的46.96%。森林质量仍然不高,全州乔木林公顷蓄积仅为73.8 m3,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优势树种看,杉木、软阔、硬阔、云南松、柏木占比较多,均为当地常见树种,树种相对单一。从树种结构看,纯林占比超过50%,混交林占比较低,纯林比例过大,使得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从龄组上看,各龄组比例不合理,幼龄林占比高,中龄林、成熟林占比不高,可采伐的林木少,木材资源储量少,供应能力差,木材经济价值低。从起源上看,人工林略多,天然林少,森林资源抵御自然灾害如林木病虫害的能力弱。从郁闭度等级看,中、高郁闭度乔木较多,较为合理。从森林自然度看,原始顶级群落少,人为干扰十分明显,顶极树种较少,处于极为残次的次生林阶段的乔木较多;相当一部分乔木林人为干扰强度极大且持续,地带性森林类型几乎破坏殆尽,处于难以恢复的逆行演替后期。
灌木树种组主要由果树(组)、食用原料树种(组)以及其他灌木树种(组)组成。部分生长在石漠化地区,生长差,森林质量不高,主要区划为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部分以经营为目的,被区划为经济林和其他林地,这部分灌木林因管理到位,加上林木生长条件好,林木质量较高。覆盖度级按疏、中、密划分,面积分别为195583 hm2、140678 hm2、68008 hm2,相对合理。
加大造林资金投入,制定地方造林标准(区间)和资金支付方法,根据造林任务完成情况,分阶段支付造林经费,杜绝拖欠造林经费的行为,确保造林者合法权益和造林成效;完善造林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各任务完成时限,对造林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具体环节出现问题的,需要求施工方整改。
在选择造林树种上,必须科学严谨。根据当地实际,从树种的生态习性、适应性以及稳定性入手,结合当地生态和经济以及生物多样性需求,选择适宜树种[6~8],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强化造林设计审查,采取必要的现地踏勘,核实造林图斑,及时剔除不适宜种植地块并重新选点,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实施造林,确保造林成活率。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黔西南州森林资源得到长足发展,森林生态系统效能明显。同时也应该看到,过去只重视营造人工纯林的方式,导致林分结构的诸多不合理,林分结构调整迫在眉睫。通过抚育采伐、低产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等方式,辅以更新措施,逐步将人工纯林向混交林改造[9,10]。在改造过程中,注意适当增加珍贵、珍稀树种以及其他防护效能良好的树种比例,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正向演替。采用针阔混交的方式,在针叶林林下种植经济树种,既能完成林分结构调整,也能给林农带来一些经济收益。
在森林资源普查数据中,存在许多区划错误图斑,如将以经营为目的林分纳入公益林管理,因公益林只能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此类区划错误将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经营权,从而会引发滥砍滥伐甚至群体性事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排查力度,摸排各类区划错误图斑,及时上报修改。
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涉林案件排查和打击力度,特别是对擅自改变林地用地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要充实林业行政执法力量,加强业务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林业执法队伍。对涉及违法案件零容忍,达到行政案件的要及时予以行政处罚,达到刑事标准的要及时移交相关部分处理。
黔西南州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森林生态效能显著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分布不均匀,林分质量不高,林种和林分结合不合理,林农权益未得到有效保障,人为干扰严重、地带性顶极树种少等。各地应结合实际,不断加大造林投入,确保造林质量,在提高森林覆盖的同时,加大保护和管理力度,不断调整改善林分结构,保障林农权益,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使森林资源的生态效能和经济效能最大化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