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杰夫,曾文娟,李彦雪
(东北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地区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城市的急剧扩张带来人口、环境等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失衡状态。
在长期开发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自然的重要性,开始试图让建筑的“存在”变得“低调”。于是建筑设计逐渐转变为一个水平向的“趴伏”形态,更为谦逊的进入人们生活的环境,这即是“地景建筑”的概念[1]。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地窨子”,即是一种这样富有先民智慧的地景建筑,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好这一遗存,并展开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地景建筑的设计手法,旨在建筑本身与周围的环境有一个水平向的融洽关系,这一概念并非是一种学术所公认的权威理论或是一个严格的建构法则,更多的是一种建筑师个人在实践或理论上的设计趋向或思想的体现[2]。
20世纪90年代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提出了“Landform Architecture”概念,其更偏向于地形建筑的一种形态;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Ian Lennox 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设计应与周边场地的环境相结合;Stan Allen和Marc McQuade在2011年的《Landform Building》探讨了景观和生态在当代建筑中的许多实践:不是作为一种跨学科现象,而是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技术、新的形式策略和建筑中的技术问题而存在[3]。在实践上,彼得·埃森曼设计的加里西尼亚中心;FOA设计的日本横滨国际客运码头;雷姆·库哈斯的拉维莱特公园;以及国内崔恺院士的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MAD马岩松的衢州体育公园等(图1)。
图1 MAD衢州体育公园(图源:mad建筑事务所官网)
地景建筑结合场地环境进行设计的概念在近些年也是建筑设计中新兴起的热门趋向,其可以与“skyscraper”相对应来理解,skyscraper意味着向天空发展的建筑[4],而地景建筑则是与其相对应,为向地面发展的建筑设计。目前,在建筑设计的公共性和景观化的需求下,地景建筑的这种场地关系处理方式就显的相当适宜,能够很好地融和建筑和场地的环境、文脉、肌理,BIM参数化设计技术也使得这种地形地景化的设计方法有了实现的可能[5]。因此,地景建筑的设计方法在如今是十分值得研究和广泛应用的。
地景建筑“Landform Architecture”这一概念虽然是在近现代才提出的,但是其利用自然、融入环境的设计理念可以追溯到相当早的时代。比较典型的有,西安半坡村遗址聚落、非洲坦桑尼亚玛瑟村遗址部落、西北传统窑洞建筑等等[6],这些都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传统建筑形态为充分适应地域环境与生态气候条件下采用的穴居类建筑[7]。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种传统式地景建筑逐渐没落,人们住进了高楼大厦。但随着城市化的弊病逐渐显露,人们又开始寻求地景建筑一类的自然的、景观的、公共的建筑,传统的建筑方式中的地域特色,传统智慧,生活印记就成了很有学习价值的内容。“地窨子”就是一种带有地景建筑精神的东北地区传统民居形态(图2)。
图2 地窨子(图片来源:http://gtlh.forestry.gov.cn)
地景建筑注重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相互适应关系,模拟自然界的山石水体等形态,或以重构的方式重塑大自然的地貌,让建筑创作与环境更好的融为一体,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在人工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生态学方面的意义[8,9]。而中国的传统民居融合了很多儒道思想,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回归自然的理念,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才能给予人类丰厚赐予等[10]。地窨子,为介于横穴与竖穴之间的一种半穴居居住形式,典籍中有类似记载。《金史》云:“黑水旧俗,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夏则出随水草以居。冬则入处其中,迁徙不常”。这样的穴居,尤其是“负山水坎地”而建,或可能是地窨子。目前遗存的地窨子,多建在缓坡之上[11]。顺山坡就势开挖一簸箕形地槽,簸箕的三面用梁木挡土,其上覆以屋架,正面设门窗。由此,房屋四周的一面对外纳阳通气,另三面则半掩入地以保温。进入地窨子就像进入地面上的平房一样,无需楼梯或爬梯,没有地下的湿气,采光方便,非常适宜人居[12]。其属于一种浅穴式的居住形态,在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下,这种住宅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持室内温度。埋入地下的建筑对于“景观空间连续性”的融合和延续的表达是最有优越性的[13],地窨子的形态特征无疑符合“地景建筑”的一种构造形态。在东北,地窨子主要建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区、中间低,四周高的松嫩平原地区和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松花江流域等水源充足的地带[14]。
地窨子的这种与环境充分融合统一的建筑形式,从建筑形态上亲和自然,满足了建筑“谦逊的进入环境”的姿态,在材料上也是就地取材,融入当地肌理。在文化上与儒道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一致性以及其在应对当地寒冷气候的节能高效作用,都表达着地窨子中的地景建筑理念。
在历史文化上,地窨子多为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民族的住宅[15],《旧唐书靺鞨传》曰:“靺鞨盖肃愼之地后魏谓之勿吉……无屋宇並依山水,掘地为穴,架木於上,以土覆之,状如中国之冢墓,相聚而居。夏则出随水草,冬则入处穴中。” 较早记载地窨子的官方文献是南朝宋人范哗所撰的《后汉书》。据《后汉书· 东夷列传》载: 握娄“ 处于山林之间, 土气极寒, 常为穴居。”[16]表达了古人为避寒而选择的穴居形式。
在建筑形态上,地窨子在不同山势、地形上的建造都会有所改变,也分为平原地区和山区地区两种形态[17],这都与上文所讲的“地景建筑”的设计结合场地环境,结合当地文脉的理念相符合。其材料一般就地取材,生土,木材等是常用的建筑材料,农耕地上的秸秆也是一种房屋填充的材料[18,19]。这些场地附近的材料可以相当出色的融入环境,也很符合场地的肌理,是很贴合自然的一种构造方式。
我国近年来开展了对乡村的大力建设,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20]。2015年6月1日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指出: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维护乡村风貌,突出地域特色。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同时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乡村常见的传统生土民居建筑是历史文化真实写照,反映出人类当时在材料、科学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在自然环境与技术的制约下,为了适应天气气候,在人居环境设计才华的表现和当地人文理念[21]。在位于黑龙江地区的诸多乡村,在建筑的改造在设计工程中,如果结合好“地窨子”这种具地景建筑的建筑方法的设计和传统的居住方式,无疑会使得整个乡村的风貌更具民族性,地域性,也能更好的发挥弘扬这一地区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好乡村的风貌。从古建筑保护角度来看,也是一种对这一少为人知的古建筑形态的保护[22]。其本身的建造技术含量低,容易取暖等优势也是颇可利用之处,但传统的地窨子常利用生土等材料进行传统工艺的建造,这使得建筑的强度低,易变形和渗水,卫生条件不足,并且室内的空间往往会较为低矮,使得人们身处室内感觉狭窄。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室内采光条件不好等弊病。因而这需要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新型材料和新的建造工艺进行“扬弃”,以更好地继承传统的民俗建筑文化,使之应用于当今的乡村地区,形成独特的地景建筑设计手法,并解决村地区如今的新问题,新需求。
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既是传统思想中留下的宝贵经验,也是未来发展中,人类通过自然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目前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被大众关注,建筑设计对于建筑基地的环境影响也日益受到重视[23,24]。因此,找寻一条人与自然共生的方式是必要的,而在上述论证当中,东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地窨子”无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有一个很好的处理。在普遍的地景建筑理论思想中,地景建筑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体现出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景观环境建设不再是城市建设中美化装饰部分,而是对于生态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延续传统建筑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地景建筑的必要部分之一。塑造城市特色、寻找城市文化、体现地方文脉,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共识[25]。而在“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之下,我们更应该把视角投入乡村,投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地窨子”这种民居建筑形态即是亟待挖掘与更新的传统文化结晶,是一种需要保护的文化产物,也是符合现代理念的先人智慧,更是我们在特色乡村风貌建设中值得学习的建筑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