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水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为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一线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小学语文课堂需要创新教学模式,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与认知发展水平,故事教学法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很好地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法;有效运用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很多人都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过:“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很受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欢迎,教师若能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效运用故事教学法,将会大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效性,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语文课堂上,故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授内容运用一些相关的小故事以讲解强调所学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一种深入浅出、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运用展开几点探究。
一、故事教学法在拼音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拼音教学中要转变以往沉闷的教学模式以提升拼音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故事教学法,能让汉语拼音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其实,汉语拼音每一课配有的情景图就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情景图创编生动有趣的故事,把汉语拼音的相关学习内容融入到故事情节当中,这样,不仅能大大激发刚入学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更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掌握汉语拼音的读写方法。例如,在汉语拼音第一课备课中,笔者根据课本上的情景图创编了“清晨音乐会”这个画面感与韵律感极强的故事。在上课伊始,就把学生们带入到故事情境中:清早,小女孩芳芳来到小河边练唱字母歌,只见她面向小河仰起圆圆的头,小辫子翘着(边说边用手在黑板上比划,这就是字母α的字形),张大嘴巴唱着:“āáǎà àǎáā”,河对岸的公鸡听了,也唱了起来:“ōóǒò òǒóō”,河里的白鹅看着自己美丽的倒影,也唱了起来:“ēéěè èěéē”。学生们也齐声唱了起来,个个都兴致盎然!
当课本的资源不够充分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编小故事、根据教学需要搜索小故事等,不过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和知识的关联性原则,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故事中去,进而提升学习效率、提高课堂实效。
二、故事教学法在识字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识字,是小学低年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如果在小學低年段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那以后的识字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在小学低年段的识字教学中运用故事教学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与能力。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有效运用故事教学法应做到:1.根据识字教学的内容在网络上搜索与其相关的故事或创编相关的故事;2.故事要新颖,趣味性要强,这样能更好地吸引学生;3.识字教学的重难点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突出,使学生积极融入故事情境中。例如,在教授象形字“日”“月”“水”“火”时,教师可以查找象形字的起源等相关知识通过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们听(也可以制作成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们都能马上融入故事情境中,有效地加深了对汉字的印象、提升了识字效率。
对于一些容易弄错的生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编简短的小故事来加深记忆。如,“晚”字,有不少学生自然而然地认为右边是“兔”字。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制这样的短小故事:有一天晚上,小兔子的尾巴不见了。这样,学生们就不会再把它弄错了。再如“碧”字,“王”“白”“石”这三个字的位置很容易混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制“王姑娘和白姑娘坐在石头上看风景”以加深对该字印象。
三、故事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故事教学法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陶冶情操,具体可运用以下三个故事阶段化策略。
(一)用故事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对一节课的效果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为在课堂伊始的前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刻,教师要是能想办法在这几分钟内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会非常有利于后面课程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需要搜集或创编相关的、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备《纸的发明》这课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一些关于纸的故事(传说或童话),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把学生们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讲完后通过提问“这个故事是讲谁的”“它是怎么来的”等问题,从而自然地带领学生进入到本文的学习中去。
(二)用故事辅助讲解,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小学语文所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不乏一些较为生涩、难以理解的古诗文,教师若是进行枯燥无味的讲解,那课堂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的。利用故事教学法能很好地辅助古诗文的讲解,让学生爱学、乐学。例如,在学习《静夜思》这首诗时,笔者给刚开始接触古诗学习的学生们讲道:“诗人李白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晚上,看到床前的月光还以为是白霜铺在地上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抬起头看,望着天上那明亮的圆月,不禁低下了头,因为他思念自己的家乡了。这就是李白有名的诗——《静夜思》(生齐声应道)!”接着,还不约而同地一起背出这首诗来。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来编写故事。如,在学习《守株待兔》这篇文言文时,笔者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它编成现代文故事,学生们都很感兴趣,有不少学生洋洋洒洒地把这个故事编写得很精彩。
(三)用故事进行延伸教育,拓展学生的思维
延伸教育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拓展学生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此环节运用故事教学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习《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裁缝与顾客的个性特点、弄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之后,笔者出示《急性子裁缝和慢性子顾客》这个故事让学生共同阅读,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故事道理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试着自己编《急性子裁缝和慢性子顾客》的故事,学生们都非常认真地投入到编写故事中去。学生的知识维度在编写故事中就能及时地得到拓宽,并能引发深层思考。
四、故事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直以来,学生对于写作都存在着一定的畏难情绪,往往在抓耳挠腮下还是不知道写什么,而写作教学也一直是最令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的。《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故事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八单元的主题是“有趣的故事”,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复述故事”,习作要求是“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本单元编排了四个有趣的故事,在这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小组内轮流复述与指名某一学生在全班复述相结合,并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都乐于开口复述故事。说的兴趣能带动写的兴趣。有了生动有趣又成就感满满的讲故事经历作铺垫,在本单元的想象文习作中,学生们都“下笔如有神”,都能很快地编写出有趣的童话故事。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还应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并在课堂上有声有色地讲给学生听,帮助学生养成主动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积累的小故事应用到具体的写作中去。
实践证明:运用故事教学法能将语文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相关知识搜集或创编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故事,有效运用故事教学法带领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桂芬.故事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3):244.
[2]王银书.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J].学苑教育,2019(1):31.
[3]任平敏.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 温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