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彦佳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逐渐成为“大有作为”。随着AI、5G以及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创造条件。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制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系统构建了从中职到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打破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在这种形势下,研究网络环境下中职学生学习新模式,对促进学校开展专业建设,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需求培养综合应用技能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职学生学习模式现状
(一)学习资源层次不均
目前各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层次,广东省刚公示的88所高水平中职学校,里面就分为71所高水平建设学校和17所高水平培育学校,全省还有200多所中职学校未能上榜。这意味着各校建设层次不一样,资金投入自然不一样,容易造成学习资源不同步,师资实力悬殊大,甚至偏远地区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师资严重短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模式传统单一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和高中相似,学校比较倾向于让学生研读课本,做习题,练写字等常规学习方式,加上很多工科专业还需要配套实训设备才能达到练习效果,而在课外无法满足实训条件,所以中职学生课外缺少实操和指导,只能被动学习,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难度增加。
(三)学习评价体系不完善
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往往主动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中职学校普遍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高,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校仍需完善学习评价体系,将中职学生就业升学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进行精细化评价。
二、 网络环境下中职学生学习新模式研究
国家提出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来,明确指出证书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试点工作将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时机,研究中职学生学习的新模式,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综合技术能力。
(一)线下学习模式保留传承
不可否认,传统的线下学习模式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有很多地方可以让我们继续传承。
1.早读学习,诵读美文精品。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讀是学生非常宝贵的学习时光。按照不同的行政班划分,作为升学班级,引导学生晨读朗读语文和英语等内容,主要针对教材和考题出现的内容,加强学习理解,培养语感。作为就业方向的学生,晨读内容可以从国学教育的层面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思政教育,同时阅读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等相关资料。
2.课堂学习,修炼基本功。课堂学习能够突出师生的情感交流作用,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接收教师传递的学习内容及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影响都非常大。教师的鼓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警示会约束学生走神,教师的暗示会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教师的引导会帮助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师课堂演示和真实展现才能形象生动地让学生领会一些更加精辟的知识点。
3.课外社团学习,拓展专业知识。中职学校的教学时间普遍是每天6节常规课,除开实训周以及个别7/8节选修课之外,利用好下午放学至晚修这段课外时间显得格外重要。学生除了开展正常的运动锻炼外,社团学习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学生通过社团老师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巩固课内知识,拓展课外知识,提升专业学习兴趣。
4.晚修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绝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都实行封闭式管理,晚修是每晚学生集中学习的时间,各班利用教室多媒体平台实现同步跟学,统一完成作业,作业之余,学生还可以学练书法,阅读课外读物等。
(二)线上学习模式创新研究
面对信息大爆炸,知识的激增,科学技术的进步,尝试并拥有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学习思维是网络环境下终身学习的关键。学习的目标、方法、过程、评价发生了变化,线上学习模式可以完善传统线下学习模式的不足。
1.利用优越的线上平台,享受全方位学习服务。通过清华大学优慕课,蓝墨云班课、腾讯课堂等线上学习平台,学生在线上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服务。线上平台汇集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能够广泛地共享使用,让地处偏远的中职学生也能享受到教育中心区域的教学资源。平台充分展示翻转课堂的特点,课前学生利用线上平台进行预习,课中教师指导学生操作为主,讲课为辅,课后学生线上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完成作业布置、教学答疑等,不受地域限制,更好达到学习目标。
2.借助信息化手段,丰富学习渠道。网络环境下,通过线上的各类软件工具,可以更便利地学习技能。首先,可以观看知识技能视频并录屏或下载,方便复习查阅。其次,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问题,快速链接到相似的问题解决方案页面。最后,网络上的电子教材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查阅到大量资源,和传统的纸质教材相比,电子资源既经济也便于存储,通过百度网盘还可以实行随时随地提取存放。
3.采用虚拟仿真,强化实训效果。各校的实训配套不尽相同,甚至某些实训设备动辄就要几十或者上百万,很多学校都是望而却步。采用虚拟仿真平台,可以有效缓解实训压力,在网络环境下虚拟仿真平台能做到学生间相互共享数据,教师实时查看效果。
4.运用云管理手段,实施有效评价。借助线上学习,可以精准地实现考核评价。例如蓝墨云班课里面的考核评价体制,已经设计得非常详细,借助这类功能,让学生通过移动端作答的方式,考查考核他们的技能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线上考核时题库可以随时扩充和调整,由系统随机抽取,这样不但能够精准地测试知识点,也保障了考核的均匀性,完整性。考核完成后,不仅有分数,还能够得出分析报告,学生可以根据分数以及分析报告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提升。
(三)混合学习模式的有效融合
“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是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进行优势互补,有效融合,从而实现了最优的学习效益。本次研究对象分为两类群体,得出两份样本数据。
1.第一类群体
以我校三个不同专业社团为例,每个社团大约有20人左右,这些社团成员均是对专业有比较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主要过程是:
(1)前期准备
通过社团招新宣传,吸收有兴趣的学生,经过层层筛选,选拔出有一定学习能力和自律性的学生,建议每位学生能够自筹一部性能达标的笔记本电脑即可,实在没有条件的学生共享学校机房电脑。
(2)实施混合式学习模式
指导老师发放相关电子和纸质的学习教材和资源,学生开始学习教材和资源内容,通过观看微课视频,遇到问题首先互相交流,再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解决方案,最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先记录集合,由社团指导老师每周固定时间到现场指导解决相关问题。遇到课程疑问需要及时辅导或紧急问题需要处理,师生可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直播连线,共享屏幕等方式交流和解答,教师远程通过网络监控实时获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做好纪律监督管理等。
(3)效果评价
近70名社团学生,在班级的学习成绩均处于中上游水平,能够充分学习到课外综合知识的学生成为技能比赛种子选手培养对象,从2019年至2021年,这些学生分别参加专业类赛项,并取得了市赛、省赛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一、二等奖的优秀名次。
2.第二类群体
以我校数控技术专业18数控1班,计算机应用专业的19计应1班、20计应2班,电子商务专业20跨境班以及服务机器人专业的20服务机器人班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课程,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开展教学研究,主要过程是:
(1)前期准备
问卷调查3个年级4个专业共计5门课程有75%的学生愿意接受混合式学习这种新模式来学习程,课题组成员部署好各自的线上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分别安装蓝墨云班课,学生可以线上学习和测试以及互相讨论发言。
(2)实施混合式学习模式
以20计应2班的课程《Linux网络操作系统》为例,课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完成课前任务,教师在云班课查看预习情况。课中,教师在课堂上实施项目教学,通过介绍任务,引导学生明确知识和技能目标,教授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知识,着重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课后,学生先自我评价,然后再在小组内部互相评价,完成作业,进行讨论。教师查看结果,将面授教学、在线学习的情况以及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前后的表现做总结性评价,并在线上进行答疑和交流。
(3)效果评价
混合式学习模式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一学年研究下来,学生学习能力总体提升,但是也察觉到教师混合式教学的经验和管理能力仍存在不足,部分学生缺乏自律性,在開展混合式学习过程中因为硬件平台,网络等因素影响也容易半途而废。
三、总结
本次研究我们还调研了大连轻工业学校、江门一职、河源理工学校等国家示范性学校,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中职教育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且取得良好成效,但是还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指导、优化团队结构和技术力量以及构建学习标准和激励体制等措施来继续完善。随着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调整,未来技能型人才待遇会越来越好,未来也会有职业教育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已经打通,中职生也是国家重视培养的人才,借助混合式学习模式,融合当前1+X证书评价机制,可以帮助中职生培养适合自身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兴趣,学习多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补充和完善传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质量和思维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学会课题成果。]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