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央直辖滇军干部学校

2021-10-07 06:26李宗蔚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

[摘要]中央直辖滇军干部学校是1924—1926年间,驻粤滇军在广州开办的军事学校。因史料匮乏,前辈学者并未对该校有系统研究。本文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馆藏《中央直辖滇军干部学校同学录》和广东省档案馆馆藏《第三军军官学校同学录》的基础上,结合《广州民国日报》等相关史料和学员回忆,对中央直辖滇军干部学校的办学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得出“中央直辖滇军干部学校深受孙中山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驻粤滇军;中央直辖滇军干部学校;第三军军官学校;三民主义

[作者简介]李宗蔚(1986-),男,汉族,河北迁安人,广州华侨博物馆工作人员,文博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孙中山思想史、中国近代军校史、广东华侨史。

[中图分类号] D693.61,E29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9-0009-06

1923年2月,在滇、桂联军的支持下,孙中山由上海返粤,在广州第三次建立革命政权。鉴于中国“有共和之名,无共和之实”的现状,为培养“服从命令,抱定宗旨而行”的革命军人①,孙中山领导下的广州革命政权大兴军事教育之风,创办了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一系列军事学校。

中央直辖滇军干部学校(以下简称滇军干部学校)创办于1924年,由驻粤滇军总司令杨希闵开设。1925年,改名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学校(以下简称第三军军官学校),1926年停办。尽管它的存办时间不长,但丰富的教学内容、坎坷的办学历程让它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一、滇军入粤始末

驻粤滇军是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期间,先后进驻广东的云南军队统称②,它起源于清陆军第十九镇新军。20世纪之初,在外受西方列强侵凌,内有革命党人武装起义的困境中,清政府为巩固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改革,其中军事方面的变革是编练新式陆军,设立讲武堂。1904年,时任云贵总督的丁振铎在昆明成立督练处,筹办云南新军。至1908年,云南新军编成,番号为陆军第十九镇。

成军后的云南新军,首要面对的是中下层军官缺乏的窘迫。据1910年《陆军第十九镇报告表》显示,十九镇官佐缺编六十名,约占军官总数的百分之八。③1909年9月28日,为培养第十九镇新军中下层军官,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办,聘请以李根源、唐继尧、张开儒为代表的一批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的第十九镇留日士官生担任教官。在他们的努力下,至辛亥革命前,云南陆军讲武堂共招生三期,培养学员575人。④

1911年10月30日,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学员的带领下,第十九镇新军在昆明发动“重九起义”(当日为农历九月九日),并取得胜利。“重九起义”后,因时局的动荡,滇军先后被派往外省征战、驻扎。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发祥地,广东是滇军在外最为重要的驻防地。1916—1926年间,滇军两次入粤,为捍卫孙中山在广州建立的革命政权而战。

第一次驻粤滇军:1915年12月12日,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袁世凯为达到永久统治中国的目的,复辟帝制。为维护辛亥革命成果,滇军毅然举起“护国讨逆”大旗,组成讨袁“护国军”,以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进军四川;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出兵两广;唐继尧为第三军总司令,坐镇后方。

1915年12月26日,李烈钧在昆明忠烈祠筹设护国第二军总司令部,以何国钧为参谋长,张开儒、方声涛为梯团长。1916年2月16日,李烈钧率护国第二军3000余将士出兵广东。在进军途中,李烈钧所部先后于云桂边境的剥隘、皈朝、龙潭,广东地区的广州、韶关大胜袁军爪牙部队。1916年3月,护国第二军正式入驻广东,并于6月改编为驻粤滇军第三、四师,以张开儒、方声涛为师长,分别镇守韶关、广州地域。

1917年8月,为拱卫孙中山建立的广州革命政权,驻粤滇军又被改编为靖国军第六军,以李根源为军长,张开儒被任命为广州革命政权陆军总长。在张开儒、李根源的率领下,驻粤滇军相继参加讨伐粤系军阀龙济光的讨龙之役,反击北洋军阀的连雄之役,屡战屡胜。

1920年2月,因指挥权之争,驻粤滇军一分为二。一支由李烈钧、朱培德率领出粤征桂,一支于1920年3月改编为海疆军调往海南岛、雷州半岛驻防。10月,以海疆军作战不利被遣散为标志,第一次驻粤滇军解散。

第二次驻粤滇军:1922年2月,因利益冲突,云南滇军发生内讧,唐继尧、顾品珍各率一部滇军混战。2月24日,顾品珍在宜良战死,余部在张开儒的率领下,移师广西重组,杨希闵任总指挥。12月,驻扎广西桂平的滇军在杨希闵的带领下,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发动讨陈之战,东下广东,先后攻克肇庆、三水,并于1923年1月14日攻占广州。

重新进驻广东的滇军,作为主力部队,先后参加了驱逐广西军阀沈鸿英的战事和抗击粤系军阀陈炯明的东征,屡立奇功,不仅协助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更驱逐了陈炯明军,粉碎了直系军阀吴佩孚企图利用沈鸿英颠覆广州革命政权的企图。

在取得赫赫战功的同时,驻粤滇军也因军纪的松弛和上层军官思想的堕落而迅速蜕变。1925年4月,在孙中山过世后不久,驻粤滇军大部受北洋军阀的蛊惑,密谋推翻广州革命政权。6月3日,在无法挽回的情况下,时任代理大元帅的胡汉民向驻粤滇军下最后通牒。6月7日—15日间,效忠广州革命政权的军队与驻粤滇军大部在广州附近的龙眼洞、瘦狗岭、白云山一带鏖战。因指挥失当和人心向背,驻粤滇军在各地被逐一击破。8月,未参与叛乱的少量驻粤滇军被编遣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并于次年7月离粤北伐。至此,驻粤滇军正式成为历史名词。

二、孙中山对驻粤滇军的态度

驻粤滇军挺身而出,为捍卫广州革命政权奋战的行为,让孙中山对这支军队深为感谢。他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演讲,称赞驻粤滇军的义举,并对之寄予期盼。

1917年7月20日,在第一次广州革命政权建立前夕,孙中山在驻粤滇军欢迎会上发表演说:“今日系滇军开欢迎会,鄙人以此欢迎会来欢迎滇军。”⑤1918年1月18日、20日,孙中山接连宴请驻粤滇军官佐。在1月18日的宴会上,他讲到“滇军诸将士千里转战来粤,都是热心爱国,都是最有智识”,并称“云南军队之声名,已洋溢海外。今日出师护法,兄弟实有莫大之希望于我滇军诸将士也”。⑥在1月20日的宴会上,他又延续前日话题,认为广州革命政权能得以维持,驻粤滇军“厥功甚伟”,而广州革命政權有望“大放光明,都是由滇军之欢迎”。⑦

如果说1917—1918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第一次革命政权之时,对驻粤滇军的情感,止于感谢。那么1921—1923年,他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期间,便有意将驻粤滇军立为革命军的模范和典型。

1921年12月10日,在桂林北伐大本营内,孙中山以军人精神教育为主题,从“智、仁、勇、决心”等四个角度,为北伐军官佐授课。在谈到军人之智时,孙中山特别点名滇军称其:“身经百战,富有军事上之经验,诚能发奋其精神而光大之,何患夫北伐,又何患北伐之不成功耶?”⑧

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从上海返回广州,组建第三次革命政权。在参加驻粤滇、桂军的欢迎宴会上,孙中山对助其回粤的滇军予以更高期望:“这次滇、桂诸军收复广州,功劳是很大的,责任是很重的,但是以后的责任还要更重大。这个重大的责任,便是在整顿内部,以广东为模范,统一西南;以西南为模范,统一中国。”⑨

为进一步树立驻粤滇军的正面形象,孙中山又分别在1923年3月5日宴请各将领的宴会上,17日对广州军政各界的演说中,22日军事会议讨论时再三提及滇军,毫不吝惜的赞叹“滇军将士,辛亥至今,备历艰苦,矢志不渝,深堪钦佩”,“丙辰之役,赖滇军首又讨袁,国统绝而复续”⑩。就能重返广州,建立革命政权,他谦逊的形容“今日复得与各界叙首于此,实籍滇、桂军仗义东下,削平粤难”。?回顾1922年被迫出走的困窘,孙中山感叹:“倘使我滇军将士在,陈逆亦不敢谋乱,文亦不致蒙难也。”?12月5日,孙中山专门致信驻粤滇军总司令杨希闵,肯定他和驻粤滇军的功劳,期盼他们再接再厉,不负期望。信件内容如下:

“绍基兄鉴,自陈沈构乱,劳我义师,先统三(迤)子弟,转载粤东,数月以来,不遑启处,每念勋伐,倚畀殊深。迩者东江战事,复以诸军为最后奋斗,遂驱丑虏,克奏奇功,虽古名将,亦何以过。现以因应西北两江,酌调队伍,增援应付,原具苦衷。然东江残逆,尚属负隅,待机进攻,筹划北伐,并需再劳硕尽。尚望顺时自卫,努力进取。国民之愿望,与文之期许,均甚殷也。前方部署若妥,来省一商,亦所盼耳。专此,顺颂勋祺。孙文十二月三日”?

带着赞许和期盼,驻粤滇军并未变得更好,全军上下以“革命功臣”自居,军官日渐腐化,军纪日益败坏。1923年后,广州及附近县、市屡屡传出驻粤滇军肆意欺诈民众,苛捐杂税,掠夺社会财富的丑闻。南海县九江是驻粤滇军第六师的驻防地,据统计,该师在短短一年间,以“筹饷”为名,通过私自开征苛捐杂税、包庇烟赌、搜刮民产的方式,搜掠多达一百万的巨款。?

1925年6月5日,《广州民国日报》专门报导了驻粤滇军截留税款的罪行:1、第一师赵成梁部,计截收北江韶关一带厘务,年十四万余元,各厂税捐年二十三万余元,其他各县钱粮、赌饷花捐杂捐,每月统计在二十余万元以上;2、第二师廖行超,截收省河附近厘务年约一百零六万余元,各厂税捐年约三十八万元,西关赌饷每日一万一千余元,省河花捐年约四十余万元,连同各种杂税每月统计约三十余万元;3、第三军胡思舜,截收厘务年约八十二万余元,各厂税捐十七万余元,广三路车利年约百万元,连同佛山三水一带赌饷花捐杂捐,统计每月三十余万元。?

随着驻粤滇军的自甘堕落,孙中山的态度也由赞许和期盼转为失望和斥责。起初,他寄希望通过私下谈话、公开演讲、颁布训令的方式,使驻粤滇军重整军纪,恢复优良作风。据时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的吴铁城回忆,因驻粤滇军鱼肉百姓行为,孙中山曾气愤地与杨希闵说:“广东是我的乡梓之邦,各人随我来粤是为革命,非为扰民害民;你们这等行为,即为反革命,我何以对粤中父老子弟!”?针对驻粤滇军第六师在九江犯下的罪行,1924年7月间,孙中山先后签发大元帅指令,要求查办。

对于孙中山的劝诫和斥责,驻粤滇军并未有所感悟,反而变本加厉,丝毫不将其放在眼里。据军官刘少伯回忆,滇军部队到达的地方,强占民房、拉兵拉夫、斗殴滋事、敲诈勒索等无法无天的行为,多到不胜枚举。?据军官邬少兰回忆,当时军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洪秀全的一统江山还有七十二里半(太平天国南京区域),孙中山的一统江山,只是士敏土厂(大元帅府)。”?

在屡次提醒、斥责无果的情况下,孙中山有了改造驻粤滇军的想法。1924年4月4日,他亲临广州石围塘滇军驻地进行检阅,发表演讲,公开声明:“革命不能徒托空言,须仗兵力。故现在决定将滇军组织党军,俾全军皆具革命思想,努力以干革命事业。”?6月6日,他又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以不点名的方式批评驻粤滇军,“现在在广东同我们革命党奋斗的军队,本来不少,我都不敢说他们是革命军”,“中国现在不好的军人,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在革命党内的军队,这派军人口头赞成革命,行动都是反对革命”。?

三、滇军干部学校的办学沿革

1924年,基于将滇军改造为具有革命思想的党军思考,孙中山督促驻粤滇军总司令杨希闵创办军校,对驻粤滇军军官进行轮训。杨希闵考虑到滇军入粤以来历经百战,“官兵伤亡亦至夥,初级军官厥少,不得不亟谋补充”,特创办滇军干部学校,并持续办学至1926年。因学校办学带有“消除驻粤滇军地方军阀意识,培养国家意识”的目的,所以滇军干部学校被冠以“中央直辖”之名,全称“中央直辖滇军干部学校”。根据相关史料,可将其办学沿革简述如下。

1924年2月17日,在李烈钧、谭延闿等国民党軍政要员的见证下,滇军干部大队在广州燕塘北四标营成立,杨希闵亲往大元帅府,恭请孙中山出席成立典礼,对在场的200多位学员进行训话。

4月1日,出于训练各下级军官,锻炼军人资格,养成革命之精神的目的,滇军干部大队被改作滇军干部大学。除日常军事学科外,学校更甚注重三民主义之演讲,必须各生明瞭三民主义,养成革命之精神,庶将来对于国家有所建树。5月,“为谋所部将士增进军事学识起见”,滇军干部大学又改名为中央直辖滇军干部学校,广泛录取各军军官入校学习。

由1924年2月起,至5月止,滇军干部学校正式成立,委驻粤滇军参谋长周自得为校长,参谋赵锦雯为生徒队长,并完成了第一期招生。经统计,第一期合共招收550名学员,其中由驻粤滇军各师抽调基层军官经考试后录取350人,从其他军队和社会招收200人。10月10日,滇军干部学校举行第一期生毕业典礼。11月20日、21日,学员在广州江村进行毕业演习。12月底,第一期学员正式毕业。据《中央直辖滇军干部学校同学录》记载,毕业时,登记在册学员分6个区队,合共494人。

建校之初,因教学、建设各方面都需要经费,根据大本营财政委员会决议,滇军干部学校的办学经费由广州市公安局负责,每月一万五千元。1924年6月3日,广州公安局因担负过多,力有不逮,申请减少开支。经大本营财政委员会第四十三次常会议决,原由广州市公安局划拨的滇军干部学校的每月一万五千元经费,改由其他机关筹拨。7月29日,在滇军干部学校教学步入正轨的情况下,经大本营财政委员会第五十五次常会议案议决,经费自9月起,调整为每月五千元,由财政部在糖捐项下拨付。

1924年8月底,滇军干部学校第二期开学,学员共分4个区队进行学习。1925年4月30日,在百余名各军代表的见证下,滇军干部学校举行了第二期生毕业典礼和野战操练。杨希闵在毕业典礼上明言:“孙大元帅遗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此种重大责任,全国人民应共同担负,而我们军人尤宜卧薪尝胆。”

尽管杨希闵口头上喊着要带领学员继承孙中山遗志,继续奋斗,实际上却在暗地里与北洋军阀勾结。1925年6月,杨希闵背叛革命,率驻粤滇军大部与效忠广州革命政权的军队作战。因有学员参与其中,滇军干部学校中止办学。

叛乱平息后,驻粤滇军中未参与叛乱的少数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以朱培德为军长。鉴于因驻粤滇军叛乱导致的第三军军官紧缺,朱培德续办滇军干部学校,将其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学校”,校址由燕塘北四标营迁至大沙头,并于6—8月间进行招生。

1925年8月下旬,第三军军官学校开学,朱培德自任校长,以滇军干部学校第二期毕业生和俘虏的参加杨希闵叛乱的滇军年轻军官为招生对象,并招收少量学生,合计招生880余人。根据学历,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学员被编入第一、二区队,高小文化程度及初识文字者,被编入第三、四、五、六区队,一字不识、行伍出身的排、连长,被编入第七、八区队。学校开学后不久,八个区队学员又被进一步分为八个中队,按步兵、炮兵、工兵等学科分开学习(步兵科一个总队,辖六个中队,炮兵、工兵科各一个中队)。1926年春,第三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学员毕业,计有登记在册学员756人。根据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统一军事教育机关,将黄埔军校改组为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意见,这一期学员按黄埔军校三期同等待遇。2月,第三军军官学校被并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并续办学一期。1926年7月1日,第三军军官学校第二期生毕业。因国民革命军第三军行将出粤北伐,第三军军官学校停办。

四、革命的领袖 精神的导师

对于滇军干部学校,孙中山是非常重视的。1924年间,他于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莅校进行训话。据学员帅镛回忆,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以革命军与三民主义为题,对学员训话。内容大意为:中华革命党的基础一点都没有,这个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只有革命党,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所以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怎么样才算革命军呢?革命军是要懂得三民主义救中国。追随我革命军的老同志,都不知道三民主义,难怪几次起义都失败了。革命军的同志,如果都懂三民主义救中国,他的牺牲奋斗精神,便可以一个人去打十个。

就如何通过军校培养革命军人这个问题,孙中山曾谈到:要做革命事业,先要“从自己的心革起”,要立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的来革命”。在此思想影响下,滇军干部学校和第三军军官学校坚持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同步发展。

据教官、学员回忆,日常教学方面,滇军干部学校和第三军军官学校师法云南陆军讲武堂,每日“三操两讲”,讲的是战术学、兵器学、地形学、筑城学等四大教程,操的是典范令、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等四小教程。纪律管理方面,为防止学生私自出营,学校围墙四周,装有铁丝网,夜晚铁丝网会有电流。学员在校受训期间,要做到三快——穿衣快、集合快、吃饭快,每餐吃饭时间,限三分钟,如闻哨音,吃不饱,亦要离座,跑出饭厅集合。每逢周末,学校会进行内务检查。执行检查的队长会掀起学员的铺盖,用细针在床板缝内挑灰,只要发现有灰,都要处罚。政治教学上,学校会定期散发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每人一本。廖仲恺每星期都要到学校两三次,讲《三民主义》、国内外局势以及建立革命军队的必要性。除此外,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党部和政治部,国共两党代表如谭平山、杨杰等人会不定时来校进行演讲。

“革命军的根本,还是在高深学问。要造就高深学问是用什么方法呢?造就高深学问的方法,不但是每日在讲堂之内要学先生教的学问,还要举一隅而三隅反,自己去推广。”在完成日常学习的同时,学员还会在教官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广州革命政权各项活动。

自1924年1月27日下午起,至8月24日止,只要周日有空闲时间,孙中山便会到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演讲,系统阐述三民主义理论。据教官周开勋回忆:“在每星期总有一天,干部学校全体职员和学生都要到嶺南大学一个礼堂内听孙总理讲《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历时三个多月。”

考虑到公务繁忙无法亲自教导学员,孙中山还任命了亲密战友廖仲恺为滇军干部学校党代表兼政治教授,借廖氏之手开展政治教育,希望学员“不但学习军事,而且要研习政治与三民主义救中国的道理”,担负起“挽救中国的危亡”的重任。1924年底,滇军干部学校第一期学员行将毕业。为表祝贺,孙中山特别题写“能合斯强”格言,赠予学员。

1924年6月29日上午,孙中山在广州北教场对广州市内的革命军队进行检阅,并集中授旗,滇军干部学校学生400人参加了检阅。9月7日,为铭记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的耻辱,广州工人代表会在广州第一公园发起了“九七”纪念大会,滇军干部学校以团体名义参会。10月24日,广州各市民团体两万余人聚集在广州第一公园声讨大买办陈廉伯偷运军火,滇军干部学校数百名学生参加集会,学校代表何武在会中发言。11月13日,滇军干部学校学生集体来到长堤江岸,欢送孙中山北上。

1925年3月12日,因过度操劳国是,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享年59岁。尽管他已去世,但仍影响着滇军干部学校的后续办学。当日晚,廖仲恺在滇军干部学校的礼堂内,告诉了学员们这一噩耗,朗读了孙中山的国事、家事遗嘱。他勉励学员说:“总理已经死了,我们悲伤泣哭是不中用的,他把国民革命的重任,交到我们身上,希望大家照着他的遗嘱,使我们的国家,得到自由平等的地位。”

4月30日,在滇军干部学校第二期生的毕业典礼上,出席代表黄昌谷回忆了他追随孙中山北上谈判,亲眼目睹先生过世的详情。他引用孙中山的人生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来勉励第二期毕业生,希望“受过很好的精神教育,从前也是听过大元帅的演说,跟随了大元帅努力革命”的学员们“遵照大元帅的遗嘱,去努力革命”。

由滇军干部学校改组而成的第三军军官学校,秉承优良传统,将孙中山写入书本,带进课堂。在第三军军官学校的外墙和柱子上,悬挂着三民主义的标语。学校的大礼堂内,孙中山的遗像和遗言被摆放在最中央的位置,周边挂着“革命势力统一团结起来,打倒一切反革命派”“同志出兵北伐,打破奉直军阀、美日帝国主义的大聯合”的革命标语。毕业同学录上,满篇皆是继承孙中山遗志,将国民革命进行到底的宣言。校长朱培德在同学录上特别题写:“先总理孙公衋然忧之,著建国方略诸书,以发声而振瞆,殖三民之主义,立五权之宪法。俾斯世悉趋于大同,共晓然于党政之。与军阀如黑白不相入,薰蕕之异器也。诸生在校日久,服习有素。出而为国家宣力,必能本革命之精神,尽军人之天职。与国民团结互助,共除公敌以促进人民之幸福,一洗军阀夺攘矫虔之恶心。”师长朱世贵鼓励学员:“时局颠危,好一个博大领土被一般帝国主义者的走狗军阀盘踞得四分五裂。在世界上最大雄兵的民族也被压迫的不敢仰视,迫到我们的革命一天紧急一天,我们的责任也就一天重似一天。诸君其名运智能同心戮力以贯彻。总理救国救民的要旨仰副我。”

1925年5月1日,滇军干部学校第二期毕业生参加了黄埔军校特别党部在北教场举行的茶话会,并在会上共誓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而奋斗。6月12日,在得知杨希闵率驻粤滇军大部背叛革命的消息后,滇军干部学校高煊、林绍伯等部分学员,公开宣言与杨希闵决裂,投身革命旗帜。

1925年10月18日,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在第三军军官学校大礼堂内举行成立典礼,第三军军官学校官长、学员千余人参加了典礼,向孙中山遗像行三鞠躬礼,学习总理遗嘱。学员代表汤斌作演说后,全体起立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一切反革命派”等革命口号。

1926年5月,学员张开阳代表第三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学员立下誓言:“我们生在二十世纪的年代,是新历史的产物,是要做新历史的事业;无论他是官长故旧,朋友相知,只要他变成帝国主义的走狗!军阀!买办阶级!劣绅!土豪!我们是不讲感情,不讲客气,不讲妥协,马上要打倒他。”“用我们的头颅撞军阀!用我们的热血溅帝国主义者!我们在工农商学的前线,冲锋杀敌!努力奋斗!”

对于孙中山,军校的学员们是充满感情的。他们将其奉为革命的领袖、精神的导师。在校期间,他们在教官的带领下,参加了一系列广州革命政权组织的政治活动,共誓继承孙中山遗志,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离开学校后,以尉迟毓鸣、黄仙谷为代表的部分学员未曾忘却曾经的誓言和教诲,终其一生为国奋战,抵御外敌。

尉迟毓鸣(1903—1937年),字凤岗,云南新平人。早年随父在昆明生活,寄居于亲戚家读书,后因家境困难,曾在昆明小饭馆做跑堂。1923年参加革命,并于次年入滇军干部学校第一期读书,毕业后分配驻粤滇军服务,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排、连、营长、团、副旅长等职。他为人正直朴实,在家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在军中赏罚分明,与士兵同甘共苦。九一八事变后,因日本侵占东三省的暴行,他异常愤慨,常高歌岳飞《满江红》词,以表身为军人,应当舍身抗日救国的抱负。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8月,尉迟毓鸣奉命北上,赴河北省保定前线抗击日军。9月中旬,日军以重兵攻击尉迟毓鸣驻守的河北黄村漕河南岸交通要道,并与之率领的四十一团激战数日。9月24日凌晨,日军偷渡漕河,企图向黄村袭击。尉迟毓鸣接前线战报,亲率团预备队投入战斗,挫败日军阴谋。为进一步扩大战果,他冒险登上高地观察敌情,受敌人偷袭,深受重伤。在前往后方医院的路上,因伤势过重,不幸身亡,年仅33岁。2015年8月24日,民政部将其列入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黄仙谷(1899—1941年),号小蓬,云南昌宁县人。他生性沉毅机警,从小聪颖过人。中学毕业后,黄仙谷愤慨国家之积弱,于是投笔从戎,加入滇军,研读兵籍。1925—1926年间,他先后入滇军干部学校和第三军军官学校深造。毕业后,返滇军任职,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旅参谋长等职,在此期间,黄仙谷并未因职务、权柄的变化而改变初心,始终立志救国为民,整军兴邦,不忘孙中山教导,拳拳服膺。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仙谷先后率军在河北邢台、定县、涿州、保定、井陉及山西娘子关、阳泉、侯马等地,与日军激战。1938年5月,黄昌谷奉命率军随国民革命军第三军一起驻防太行山地区,在此期间,他抗击日军长达两年零十个月,先后打退敌人13次大规模军事进攻。因功勋卓越,1940年升任第三军第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协助师长寸性奇驻防中条山。1941年5月,日军发动代号“中原会战”的第14次大规模进攻,意图消灭黄河以北的抗日军事力量。黄仙谷率部在中条山腹地大寺坪构筑阵地死守。因实力悬殊,黄仙谷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壮烈殉国,时年42岁。

五、小结

滇军干部学校的创办既蕴含着孙中山寄重望于驻粤滇军,希望通过学校培养对滇军基层干部进行三民主义教育和提高军事素质,逐渐消除地方军阀意识,培养一批具有革命思想和国家意识的新型军事干部,又有滇军入粤以来“官兵伤亡亦至夥,初级军官厥少,不得不亟谋补充”的实际需求。尽管因创办人杨希闵背叛革命,滇军干部学校曾一度被迫中止办学,并更名为第三军军官学校,但自始至终,滇军干部学校和改名后续办学的第三军军官学校始终以培养革命军人为办学主旨。

[注释]

①孙中山.同心协力建造国家并尽军人之天职[M].论军事及对军人教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页.

②张磊.孙中山词典[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39页.

③吴达德.清末云南新军编练与军事教育[J].军事历史研究,2006(3):97.

④李宗蔚.二十世纪之初的中国地方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简史[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5(4):104.

⑤孙中山.在驻粤滇军欢迎会上的演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四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0页.

⑥孙中山.在宴请滇军第四师官佐会上的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四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9-300页.

⑦孙中山.在宴請海军滇军官佐会上的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四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3-304页.

⑧孙中山.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页.

⑨孙中山.在广州滇桂军欢迎宴会的演说.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0页.

⑩孙中山.在欢宴各将领会上的演说.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0页.

?孙中山.在欢宴广州军政各界时的演说.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5页.

?孙中山.在广州军事会议的演说.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七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7页.

?大元帅厚望杨希闵.广州民国日报,1923-12-5(3).

?炎炎.驻粤滇军蹂躏九江惨状.佛化新青年,1924年第7/8期:第1-2页.

?留粤滇军收入之状况.广州民国日报,1925-6-5(3).

?吴铁城.吴铁城回忆录.台湾: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123页.

?刘少伯.滇军杨希闵入粤见闻.云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1964年印:第80页.

?邬少兰.从参加五四运动到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共禄丰县委党史征集研究室编.龙乡火种:中共禄丰县党史资料(第1集).1996年版:第34页.

?孙中山.在广州石围塘检阅滇军的演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十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页.

?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十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2-293页.

杨希闵.中央直辖滇军干部学校序.中央直辖滇军干部学校同学录,1924年.

滇军干部大队成立.广州民国日报,1924-2-18(3).谭延闿日记,1924年2月17日.

注重精神教育.广州民国日报,1924-4-1(9).

滇军干部学校.广州民国日报,1924-4-29(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四辑)(二).凤凰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2页.

滇军干部学校第二期毕业典礼纪.广州民国日报,1925-5-4(6).

邬少兰.从参加五四运动到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共禄丰县委党史征集研究室编.龙乡火种:中共禄丰县党史资料(第1集),第45页.

帅学富.五车书室见闻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265).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页.

孙中山.开办军校的惟一希望是创造革命军——在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开学礼的演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十卷).第293页.

孙中山.开办军校的惟一希望是创造革命军——在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开学礼的演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十卷).第297-298页.

周开勋.我和杨杰的交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集萃(第二卷).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4-1575页.

黄昌谷.大元帅北上患病逝世以来之详情.民智书局,1927年第3版:第47-49页.

第三军军官学校同学录.广东省档案馆藏,编号:军类90.

彭雪芹编.黄埔军校大事记(1924—1927).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页.

滇军干部生高煊林绍伯等离校宣言.广州民国日报,1925-6-12(2).

革命第三军政治部成立.广州民国日报,1925-10-19(7).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传承与发展
论孙中山“三民主义”和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异”与“同”
浅论三民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国共三民主义之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的建构(1938—1940)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论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