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胃溃疡的效果和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2021-10-06 13:25沈玉亭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中医医院天津30027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8期
关键词:泻心汤白介素半夏

沈玉亭(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中医医院,天津 300270)

胃溃疡是指受侵袭性因素、自我防御修复因素异常等影响而形成的一组消化系疾病,该病患病人数逐渐增多,为穿孔、出血主要并发症。近些年,因饮食不节、生活工作压力逐渐增大,胃溃疡患病率、复发率均有所升高[1]。研究表示,胃溃疡多见于胃部,HP(幽门螺杆菌)所致胃溃疡多采取阿莫西林、铋剂等四联疗法予以治疗,但长时间用药可增强机体耐药性,具有一定的复发风险,总体效果欠佳[2]。中医视胃溃疡为“胃脘痛”、“痞症”范畴,临床研究指出,长期且未能根治慢性胃溃疡患者多存在虚实寒热盛的病机特征,针对于此,半夏泻心汤得到了大面积应用,具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等优势[3]。为进一步探究半夏泻心汤运用于胃溃疡中的诊疗效果,本院对2019年6月-2020年11月接治患者开展研究,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区段2019年6月-2020年11月,探究对象为该区段本院接治的寒热错杂型胃溃疡患者,统计66例。纳入标准:满足中西医对寒热错杂型胃溃疡的判定标准;患者知情研究,并签署同意书;遵医行为较好。排除标准:造血系统障碍;肝肾肺器质性病变;罹患精神疾病;药物、体质过敏史;随访失访。按照奇偶法原则对其分组,可将其划分为对照组(n=33)和治疗组(n=33),对照组男性人数19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42岁,均龄(50.78±8.47)岁;病程4-10年,均程(7.03±2.11)年;治疗组男性人数20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40岁,均龄(50.08±8.45)岁;病程4-11年,均程(7.53±2.28)年。两组相关性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西医诊断标准:伴上消化道出血、周期性上腹疼痛表现;胃镜下可见消化性溃疡病灶。中医诊断标准:主症为喜温喜按、口干苦亦或是吐酸水;舌淡或者淡红;次症,嗳气时作、四肢不温,脉弦细。

1.2 方法 对照组于研究中采取四联疗法,用药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及枸橼酸铋钾片,剂量分别为20mg/次、0.25g/次、0.5g/次、0.3g/次,以口服方式给药,给药频率2次/d,持续用药1个月。治疗组基于对照组基础采取中药治疗,半夏泻心汤含多种中成药剂,如法半夏、黄芩及干姜15g,黄连12g,人参、黄连5g,大枣4枚,炙甘草10g,辨证加减,胃痛显著者加用延胡索,剂量20g,泛酸明显者,宜用瓦楞子,剂量20g,口苦显著者外加蒲公英、菊花,剂量8g、5g,上述药剂用清水熬制,每日1剂,于早晚各服用1次,两组持续用药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临床相关症状彻底消失,胃镜下溃疡面、炎症效应消失为显效;临床相关症状较诊疗前明显改善,胃镜下溃疡面消失,炎症有所减轻为有效;未达以上指标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中医证候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准则》分级量表标准为前提,进行两组胃脘疼痛、肠鸣下利及心下痞满等症状的比较,各项评分5分,分值越低越好。③炎性因子水平:于诊疗前、诊疗后抽取患者晨间空腹静脉血,统计4ml,实施离心操作后将血清加以分离,且置于-20℃冰箱中待测,以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两组白介素6、血清C反应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比较。④不良反应:主要有腹泻、恶心及食欲低下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涉及资料均通过版本为SPSS22.0的统计学软件展开处理分析,其中血清炎性因子、中医证候积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不良反应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测定结果以P表示,P<0.05对比差异显著,且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统计数据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n(%)]

2.2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组胃脘疼痛、肠鸣下利及心下痞满积分相较于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s,分)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s,分)

组别(n=33) 胃脘疼痛 肠鸣下利 心下痞满治疗组 1.06±0.34 0.88±0.34 1.05±0.23对照组 3.02±0.57 2.66±0.55 3.10±0.08 t 16.964 15.814 48.360 P<0.001 <0.001 <0.001

2.3 炎性因子水平 诊疗前,两组白介素6、血清C反应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α无较大差异(P>0.05);诊疗后,与对照组比,治疗组白介素6、血清C反应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较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s,分)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s,分)

组别(n=33)白介素6(ng/L) 血清C反应蛋白(mg/L) 肿瘤坏死因子-α(pg/ml)诊疗前 诊疗后 诊疗前 诊疗后 诊疗前 诊疗后治疗组 151.30±22.34 42.22±9.20 9.12±2.01 2.90±0.80 92.63±6.52 50.33±5.57对照组 149.61±23.34 73.32±11.01 9.20±2.11 5.91±1.12 92.71±6.48 73.61±5.92 t 0.300 12.452 0.158 12.563 0.050 16.453 P 0.765 <0.001 0.875 <0.001 0.961 <0.001

2.4 不良反应 结果显示,治疗组出现腹泻、恶心及食欲低下分别为0例、1例、1例,对照组出现腹泻、恶心及食欲低下分别为2例、1例、1例,治疗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无较大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n(%)]

3 讨论

随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不断变化,胃溃疡患病率逐年升高,发病后患者多有泛酸、上腹部疼痛及胃灼热等症状,病程较长,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根治性效果,复发风险高,倘若未及时救治亦或是救治不当,极易引致胃穿孔、消化道出血,更有甚者进展至恶性病变,预后极差,累及患者生命安全[4-5]。实践指出,胃溃疡病情进展及发生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结果,而是一系列因素协同作用所致,致病机制繁杂,生活环境改变、胃酸分泌异常及HP感染均可致疾病形成,而HP感染为诸多因素中最为典型的一种[6]。对消化性溃疡患者予以电子胃镜检查,提示HP感染诱发的胃溃疡高达95%,因此,如何清除HP为胃溃疡防治核心。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为常规抑酸、保护胃黏膜等药物,可使病情得以改善,控制其进展,但长期用药不良反应较多,安全性有待提升,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复发风险高。伴随近些年HP耐药性逐渐加强,西药疗法已无法取得成效,病情反复发作,预后欠佳。中医认为,寒热错杂胃溃疡发病病机为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及劳累过度,而胃失通降、脾失健运则为疾病致病机制,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论》,“满而不痛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可采取半夏泻心汤”,同时在《金匮要略》中记载:“呕吐肠鸣,心下痞者,需以半夏协心汤为主”[7-8]。该方为小柴胡汤去除柴胡及生姜,加用黄连及干姜,专为中阳受损、寒热错杂引致心下痞而设计。脾主阴脏,其气主升,胃主阳腑,中气损伤,升降失衡,因此有呕吐、痞满疼痛及肠鸣下利等表现,就如《金匮要略》中提及“三焦惧病,中气属上下之枢,不治上下治其中”,方中半夏降逆止呕、散结祛痞,干姜可温中散寒;黄连及黄芩泄热开痞;大枣、人参补脾益气,炙甘草尤为补脾,对诸药实施调和,全方齐奏消痞散结、调节寒热等功效。现代药理学表明,半夏泻心汤可对胃运动实施双重调节,阻滞HP活性,保护胃黏膜屏障,同时可促进黏膜细胞气道促进作用,强化体液免疫及机体耐氧效能,经直接作用于消化系统方式进行脑内情感系统及中枢系统的介导,进而发挥拮抗溃疡的功效,相较于西医疗法,中医诊疗过程中基本无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及有效性较高,机体耐受度高[9]。有学者指出,半夏泻心汤与兰索拉唑为主的胃三联方效果对比,前者HP清除率及有效率高于后者,本次研究中,治疗组胃脘疼痛、肠鸣下利及心下痞满等积分与对照组比明显较低(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显著提高(P<0.05);诊疗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无较大差异,诊疗后,治疗组炎性因子水平(白介素6、血清C反应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α)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与上述研究报道一致,均证实半夏泻心汤效果理想,能够基于症状改善的同时弱化炎性因子表达,且不良反应少[10]。

综上所述,寒热错杂型胃溃疡采取半夏泻心汤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症状,弱化炎性因子表达活性,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泻心汤白介素半夏
氟尿嘧啶联合白介素II局封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外周血6种白介素对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价值
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
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
平胃散合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对复发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半夏泻心汤干预“菌-炎-癌”致病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半夏入药多炮制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