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2)
青光眼是眼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致盲性眼部疾病,发病原因主要为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所造成的眼压增高,此外年龄、种族、遗传、慢性疾病等都或多或少会影响青光眼的发病[1]。青光眼会对患者的视功能造成损害,有较高的致盲性。通过及时有效的诊疗可有效解决部分问题,以往传统的标准自动视野检查(SAP)相对有效,但由于其检查具有较多要求及前提条件,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具有较多不足之处,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A)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临床检查手段之一,其在血管成像方面的发展为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诊断方向[2]。本文以此作为研究方向,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青光眼患者损害评价中的作用。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于我院眼科就诊的4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对其使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进行临床检查。40 例患者中男性18 例,女性22 例,年龄20~80 岁,平均(51.2±11.6)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16 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14 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10 例。上报本院伦理委员会,经委员会对研究流程及研究目的进行审核之后开会批准进行本次研究。
选取标准:(1)选取2020 年8 月由中华医学会眼学分会公布的《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作为诊断标准,确诊患者患有青光眼;(2)有良好的基本认知意识,可配合进行相关检查;(3)患者及其家属均清晰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操作流程,并由患者本人亲自签署(患者不便签署时可嘱其直系亲属代签)知情书,同意参与本次研究[3]。
排除标准:(1)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病等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严重病症;(2)合并除青光眼外其他严重影响最终研究结果的相关眼部疾病;(3)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精神病史。
对40 例青光眼患者的眼部损害状况进行检查,具体检查方式如下。
(1)对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即裸眼视力、眼压检查、裂隙灯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以及验光检查等;(2)行眼底彩色3-D 照相检查。即对患者进行散瞳处理后进行后续检查,眼底照相是将眼底处的病变情况以一种较为直观的方式进行表现,以检查患者视盘、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黄斑部以及视网膜的情况。对于眼底彩色立体照相检查的结果须由1 名经验丰富的眼科医师进行判断;(3)展开视野检查。应用Humphrey 视野计对患眼进行针对性地检查,在检测程序方面选取30-2 标准阈值进行检测,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固视丢失率<20%、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均<15%即可认为此次检查结果相对可靠。正常情况下视野的定义为:模式偏差概率图(PSD)当中,在水平方向上同一侧三个以下相邻或聚集的点光敏度下降明显,下降5 dB 及以上;早期青光眼视野缺损则可定义为:视野平均缺损(MD)下降程度在5 dB 以上,在PSD 中表现为旁中心簇点≥3 或出现窄且浅的弓形暗点;(4)进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系统对患者的视盘做扫描,扫描尺寸定为4.5 mm×4.5 mm,获得此间RPC 层的血管分布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本次研究所包含的血管分析参数包括:大血管占比、毛细血管占比、毛细血管间隙占比以及无血管区占比等。
40 例青光眼患者经检查后发现其各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EL)厚度均明显变薄,RNEL 厚度包含以下方位:鼻上方(NS)、鼻下方(NI)、颞上方(TS)、颞侧(T)、颞下方(TI)等,并在此基础之上计算RNEL 的平均厚度。在视野检查结果方面,患眼的盘沿体积、节细胞复合体、杯盘横比等因素与视野平均缺损(MD)情况联系较为密切,其中以节细胞复合体的关联最显著。在对患者实施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后可清晰观察到患眼部的病情:大血管和毛细血管在RPC层的占比相对较少,而毛细血管间隙以及无血管区在此间的占比明显较多,且将其与眼底照相、视野以及RNEL 厚度等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发现,患眼部的血管分布状况与青光眼联系较为密切,详见表1 所示。
表1 青光眼患者经检查结果分析[n(%)]
青光眼作为临床上致盲性较高的一种眼部疾病,具有视神经凹陷性萎缩以及视野缺损等特征,其主要危险来源为眼部压力病理性提升,且青光眼所造成的眼部功能性伤害无法逆转,对于人体的危害较大[4]。
临床上对于此类疾病的诊疗以早发现、早治疗为主要治疗原则,大多情况下能够做到对病情的稳定控制,但青光眼性的视神经损伤并不存在特异性,且有相关研究指出,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还包括血管缺血的情况,然而传统的血管检测方式以及眼部标准自动视野检查无法做到有效准确的临床诊断[5]。随着近年来医疗科学领域的进步以及相关医疗设备的发展,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OCTA 是一种新型无创的视网膜结构及其脉络膜血流三维成像技术,通过特定的算法对患眼部的相关结构及血管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使用检测技术将其量化,最终生成高分辨率、全面且准确的三维图像[6]。青光眼患者的RPC 层血管由于位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内,具有长且平直的特性,且缺乏与神经纤维束的吻合情况,因此在青光眼发病过程中易出现病理性变化,以此来作为青光眼的临床诊断依据是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7]。RPC层内的大血管以及毛细血管代表了此区域的血流状况,而毛细血管间隙以及无血管区则代表了视网膜处的“毛细血管自由区”,眼部正常情况下此区域的占比不会过大,而本研究中OCTA 检查结果显示青光眼患者的“毛细血管自由区”明显较大,这一结果显示青光眼患者的眼部毛细血管无灌注情况的出现几率较高;且OCTA 在临床中还能够对视盘内的血流指数进行准确检测,正常情况下,视盘及视盘周围的血管网络比较紧密,而青光眼患者此方面的情况则相对较差,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就在于青光眼患者的RPC 层血管出现了病理性变化[8]。OCTA 通过对患者眼部进行检测以了解此区域的血管分布情况,进而能够诊断青光眼患者的病情;然而OCTA相对来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扫描范围较小、检测要求及前提条件较为严格等,但随着此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OCTA 在青光眼的临床诊断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作为一项较为客观的视网膜检查方法,其在青光眼损害的评价中能够发挥较好效果,为青光眼的临床诊断可提供较好的参照依据,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