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超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中医蒙医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如今,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安全和健康。近两年来,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逐渐增加,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目前,凝血功能测试在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相对普遍。在这方面,本文专门分析了凝血功能测试对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价值,我院选取2019 年4 月至2020 年4 月收治的50 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具体报告如下。
选择2019 年4 月至2020 年4 月内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50 例,将其分为对照组[25 例,男12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59.32±9.36 岁)]和观察组[25 例,男15 例,女10 例,平均年龄(59.22±9.26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对该研究给予完全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们医院的伦理委员会也充分了解了这项研究并批准该研究。
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均符合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3];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完善。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心理障碍无法配合正常治疗者;②合并听视觉障碍者;③合并其他急、恶性疾病者。
保证患者空腹状态,抽取患者的静脉血,并使用自动血凝仪和辅助试剂完成各项指标的检查。检测指标包括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根据特定的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治疗针对患者。
比较凝血功能指标,主要有TT(血浆凝血酶时间)、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AP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原时间)。各项指标参考范围为:TT 为(15.32±0.58)s,PT 为(12.40±1.33)s,APTT 为(36.74±5.08)s,FIB 为(3.42±0.43)。
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病残情况。
采用SPSS 22.0 对本研究中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且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并使用t检验;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后凝血指标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凝血指标变化对比()
表1 凝血指标变化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的病死、病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病死、病残情况对比[n(%)]
心脑血管疾病的代表病症主要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硬化,高血压,动脉瘤,是目前最常见的临床疾病。我国目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超过2.7 亿,每年死于此的患者约300 万人。不同程度的脑出血通常会在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出现,且病程较短、起病较快、危害性高。患者的预后往往很差,甚至残障率和死亡率继续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所在。年龄、性别、烟酒、饮食和凝血因素都是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原因。现有研究表明,某些凝血因子与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现有数据表明,血栓形成和进展与内、外凝血途径有重要关系[4-5]。
在疾病发作后的几个小时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通常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对于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血液循环很重要,并导致过度凝血。FIB 水平是诊断该病的关键依据。疾病发作后,血管内皮会受到严重破坏,从而分泌出内源性凝血因子,然后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途径被激活,血浆中大量的FIB 分解形成血纤蛋白,从而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了凝血功能障碍。在常用的检测凝血功能的指标中,与多种凝血因子密切相关的指标是PT、APTT。如果凝血作用减弱,这些指标的检测结果会高于正常水平,且出血几率较高。类肝素类抗凝物质和PT与FIB 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在缺乏抗凝物质的情况下,血浆凝血酶的时间会因FIB 的减少直接延长[6]。患有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通常在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患有高血凝块。在此期间,血浆PT 和APTT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尽管两者的变化并不明显。当发生脑出血时,首先在血液中发挥作用的是抗凝血酶,其含量低会导致患者血液中出现高凝现象。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通常在疾病的急性期发现[7-8]。它是一种纤溶酶抑制剂,可以减弱Fbg 的激活能力;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的特定标志,即一种特定的降解产物。如果发生血管中的活化凝血或纤维蛋白溶解,则D-二聚体水平会升高。根据有关资料,D-二聚体水平有一定参考价值,尤其是对对判断脑出血的严重程度。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PT、TT、APTT 和FIB 数据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凝血功能检验有着重要价值,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