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锦
(邳州市中医院,江苏 邳州 221300)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于肺炎支原体所感染而导致引起的常见儿科疾病[1]。当前临床上所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大环内酯类的药物进行治疗[2],为了对比分析其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对随机抽取我院2019~2020 年就诊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80 例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红霉素以及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进行比较,具体如下。
随机抽取我院2019~2020 年就诊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80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 例),如果患儿在入院前的1 周内有使用大环内酯类的药物则不能选入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而且所有共80 例患者全部确诊患有小儿支原体肺炎。其中:①实验组:共40 例,男22 例,女18例,年龄2~11 岁,平均(5.34±2.39)岁;②对照组:共40 例,男23 例,女17 例,年龄1~11 岁,平均(5.69±2.50)岁。实验组与对照组于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先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共80 例患者,进行退热、止咳以及镇静等方面的治疗。对照组:共40 例患者,在对其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再进行乳酸红霉素滴注治疗,剂量控制为20~30 mg/kg/d[3],滴注的时长最低不少于2 h,连续治疗滴注的时间控制到1~2 周,而后转换为口服药物,继续口服红霉素胶囊,一次2.5~5 mg/kg,2 次/d,连续服药时间时间控制为1~2 周。
实验组:共40 例患者,在对其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再进行阿奇霉素滴注治疗。剂量为10 mg/kg,将其溶入150~250 mL 的5% 的葡萄糖中进行静脉滴注[4],1 次/d,一次治疗4~5 d。
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等指标,详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评价表
数据处理使用SPSS 20.0,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①实验组:共40 例患者,其中痊愈29/40(72.50%)、显效9/40(22.50%)、无效2/40(5.00%);②对照组:共40例患者,其中痊愈20/40(50.00%)、显效10/40(25.00%)、无效10/40(25.00%);③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38/40(95.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0/40(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对比[n(%)]
①实验组:共40 例患者,其中肝功能异常1/40(2.50%)、胃肠道消化不良反应1/40(2.50%)、上腹部不适1/40(2.50%);②对照组:共40 例患者,其中肝功能异常1/40(2.50%)、胃肠道消化不良反应6/40(15.00%)、上腹部不适2/40(5.00%);③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0(7.50%),明显低于对照组9/40(2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于肺部感染而导致的间质性肺炎[5-6],并且小儿由于抵抗力差所以导致发病率十分高[7]。而且目前为止尚未研究清晰支原体肺炎明确的发病机制,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个可能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吸附以及免疫损伤所导致的[8]。该病诊断一般是将患儿送往医院可由血清以及胸部的X 光片检验确诊,传统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主要方法是运用红霉素,而阿奇霉素是一种在红霉素的基础上修饰得到的一种衍生物,对于治疗一些敏感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或者呼吸道感染十分有效。阿奇霉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杀菌能力强,并且细菌的耐药性比较低,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少。①实验组:共40 例患者,其中痊愈29/40(72.50%)、显效9/40(22.50%)、无效2/40(5.00%);②对照组:共40 例患者,其中痊愈20/40(50.00%)、显效10/40(25.00%)、无效10/40(25.00%);③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38/40(95.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0/40(75.0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④实验组:共40 例患者,其中肝功能异常1/40(2.50%)、胃肠道消化不良反应1/40(2.50%)、上腹部不适1/40(2.50%);⑤对照组:共40 例患者,其中肝功能异常1/40(2.50%)、胃肠道消化不良反应6/40(15.00%)、上腹部不适2/40(5.00%);⑥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0(7.50%),明显低于对照组9/40(22.5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中,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