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业银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大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非常注重,尤其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目前,我国学校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1],其指的是企业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主要以校企合作为媒介,建立不同的实训基地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2]。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对学生的相关专业性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将课程内容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人才培养涉及到多元要素与环节,包括培养目标、机制、保障、质量评价等,综合所有要素与环节,共同作用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3]。传统教育制度存在一定的误区,使学校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中无法清晰地认知职责。部分学校认为产教融合的模式主要是为了强化学校的发展,有些学校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只是单纯的在学校中建立工厂。这些误区忽视了产教融合的实际意义,过度重视学校的公益性,使部分企业不愿参与到配合学校的产教融合模式,对提升产教融合的深度存在一定弊端[4]。目前,由于法律不完善,得不到专门的法律支持,造成了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随意性,使实践表现得过于形式化。学校的教育机制不够完善,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存在相应问题,对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实施形成严重的影响。
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目前情况来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部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短暂性项目合作。合作时间较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得不到很好地实施,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能保持稳定,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使人才培养的重点被忽视,培养目标造成模糊[5]。目前,学校的教育模式存在极端的现象,一方面是开展大量的专业技能竞赛,另一方面是单调的理论课程授课,造成了学校人才的两端化,一边是参加竞赛取得大奖、证书的优秀学生,另一边是学习状态不佳的学生。由此可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识仍然不够,认为人才培养就是为学生们增加一些设备、创立各种各样的竞赛,并未形成产教融合的培养机制。部分学校的办学思路不清晰,理论课程的比例超过了50%,而实践课程不到30%,其余20%是理论与实践课程混合,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6]。并且学校授课的内容大部分受教材范围的限制,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同,在专业设置方面没有结合市场发展而调整,结构单一,缺乏专业的动态调整[7]。在专业设置前没有对市场、企业的需求进行调研,得不出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相对缺乏竞争力,达不到企业需求的高度。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也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实施。部分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欠缺工作经验,在教学中存在漏洞,因此,应当设立对教师的培训制度与计划,满足学校的发展要求。
综合考虑社会用人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作出改进调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从专业建设、学生评价、课程设置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本文提出了专业的设置融合模式,对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究分析。
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专业设置的影响,与专业设置呈正比变化。专业的设置是一个较长的系统过程,分成设置前、中、后三个时期。专业设置前,首先,应建立调研组,明确目标企业。其次,选出调研员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与分析。
完成专业设置前期工作后,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对专业设置进行系统分析与论证,建立动态化的专业调整机制,为专业的稳定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如图1 所示,确定了主干专业设置,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有利于调研小组对专业的变化进行分析。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产业的结构与需求也在时刻变动,专业设置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改变。学校的专业设置在专业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开设其他专业方向,更好地适应产业的需求。
图1 产教融合专业设置模式
完成专业设置后,学校要定期对开设专业进行考量与评估,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下,对专业对应的企业进行评估,不断完善专业设置,合理调整专业的不足。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是培养人才的具体途径,通过丰富的课程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实施不同层次课程教学。
由图2 可知,在课程层建立专业技能实训室,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操作的方式掌握专业知识。根据上述三个层次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情境,设计出相对应层次的课程内容,解决不同人员对岗位需求的理解。构建情境、项目、任务为主的课程实施方式。将具体的学习内容按照不同的需求,分解成任务,将任务分别融入到企业所要设计的项目中,最后将设计好的项目融入到对应的工作情境中。
图2 不同层次课程的实训形式
课程标准是实施不同层次课程教学的依据,也是考量教师教学成果的参照。企业需要对从业人员从事的工作内容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在专业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设定不同层次的课程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融入到岗位技能知识中,将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以课程内容的形式表现出来。学校逐渐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到实施不同层次课程建设中,突出了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根据教师的实际经验添加了具体的工作任务与分析,解决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作为主导者,引导学生与社会以及企业的职业要求相结合,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培养成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人才,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以企业需求为准,结合双方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实训环境与场地,在整个培养环境中,企业与学校都能参与进去。
通过上述的专业设置融合,设置了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课程,紧跟三方合作的培养目标,将实际操作融入课程的设置中,学生组成调研小组,主动调研与分析,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发挥出更好的作用,通过不同专业匹配更好的专业设置,提高学生的整体操作水平,并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实施不同层次的课程,能够从多方面促进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知识与技能,更能将技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使其具备良好的企业适应能力。
通过对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与实践,可知,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产教融合的方式更能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多元型人才,从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角度,提高了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为产业的发展服务。
综上所述,本文对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与实践可知,此人才培养模式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势:有效地提高了人才的就业质量,建立了设备配置匹配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与企业相融合的实训环境,为企业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但是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了一定的缺陷,没有得到具体的法律支持,造成人才培养在实施上有一定的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