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品格·意义: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2021-10-01 15:00李宗省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

李宗省

摘   要:多年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以西化中”等论调不绝于耳,实际上这是危言耸听和图谋不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价值性高度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闪耀着真理光芒,从根本上讲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质、实践品格、现实意义决定的,毫无疑问,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实践品格;现实意义

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那么,我们可以说:“理论在世界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世界的需要的程度”,而且无数事实表明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符合世界各国的需要,这种现象绝不是哗众取宠和盲目跟风,而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理论特质、实践品格和现实意义决定的。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创新性和发展性、阶级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说教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汲取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發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从而具有超越民族和地域界限的世界性意义。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物质客观性规律、运动规律、物质生产规律、人类认识规律等是已被历史和现实证明的科学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换言之,马克思主义这种科学性的理论特质使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能够满足指引个人、民族、国家和世界健康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科学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注定要与人类社会世代相伴,任何与马克思主义错位、缺位的民族或国家都要继续在历史的暗处摸索,甚至倒退。只有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道路上前行,才能真正走向光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进行阐发时指出的:“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2]马克思主义这种科学真理性的内在特质,决定了马克思始终是被需要的,始终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尽管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理论特质,但马克思主义绝非只是一种科学的静态理论,而是科学性的普遍指导意义和革命性的实践改造意义相统一的理论。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实践活动绝不是彼此二分的“两张皮”,理论和革命运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内在关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它一切理论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155列宁也曾表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事实上,三位经典作家及革命导师是在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革命运动,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革命运动是一种盲动,离开革命运动的理论至多就是与现实无涉的理论体系。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即推翻现有的、旧的一切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消除一切不平等的历史性前提,也就是致力于推进共产主义运动。但是,“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这些前提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3]202只要私有制还存在,只要在历史中形成的不平等还存在,我们就要联合起来变革一切不合理的历史前提,我们的时代就是推进共产主义运动的时代。正是在这种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理论特质就愈加彰显,也愈加展现出我们的时代仍是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因而具有强大生命力。

(二)马克思主义是创新性和发展性的高度统一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史,马克思主义向来不会脱离时代,而是始终立足于时代,以现实社会生活为根基,以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我们知道,问题是时代的口号,历史每向前发展一步,所面临的问题自然也不同。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以解决时代问题为目标,所以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自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理论特质。马克思早就声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4]这就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在旧世界中的旧问题解决后,把世界推向新阶段,又要自觉地以新世界中的新问题为批判对象,从而发现更高一级的新世界,以此往复、不断前行。那么,当新世界中的新问题出现时,批判旧世界中的旧问题所用的理论方法未必适用于新阶段、新世界中的新问题。所以,针对新问题、探究新问题的内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特质。换言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每一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时俱进探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创新研究出新的理论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把新的理论和方法填充纳入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实现了自身的创新性和发展性的统一,进而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勃勃生机,焕发出熠熠生辉的真理光芒,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691不难理解,任何一个拘泥于经典作家某个论断、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人,注定要遭遇历史的“滑铁卢”。恩格斯又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5]562列宁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6]所以,只有真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和发展性高度统一的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例如,列宁立足于俄国当时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领导工农兵群众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从而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再如,毛泽东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又走出了一条和十月革命不同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样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东方开出绚丽之花,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

(三)马克思主义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众所周知,共产主义运动是为人类求解放的运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旨归和诉求。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一种现实的、革命性运动决不能止步于思想环节,也不能陷入乞求资本家发善心的空想,只有斗争,也只有用联合的斗争形式才能推翻资本主义这种“人吃人”的社会制度。广大工人无产阶级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而诞生、发展和壮大的,也是受压迫最深的群体。作为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工人阶级自身有着无可比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性,领导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就自然地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肩上。无产阶级必须解放了全人类,才能解放自身;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无产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必须始终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运动。无产阶级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表,必须首先占有社会一切财富,而“占有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实现,由于无产阶级本身固有的本性,这种联合又只能是普遍性的,而且占有也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得到实现。在革命中,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权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权力被打倒,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普遍性质以及无产阶级为实现这种占有所必需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无产阶级将抛弃它迄今的社會地位遗留给它的一切东西。”[3]210这就启示我们,无产阶级必须联合一切人民群众。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无产阶级大部分来源于穷苦人民,但难免有少数人来自小资产阶级或其他流氓群体,这些少数人也难免怀有资产阶级的或者其他非无产阶级的旧思维旧习惯,可能会给无产阶级运动带来损失甚至灾难。所以,必须在无产阶级工人中,挑选出思想先进、革命性强、始终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先进者组成政党。这既是为了进行革命运动抛弃迄今的社会地位遗留给它的一切东西的需要,也是净化、改造队伍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的需要,更是使无产阶级始终代表人民利益、始终坚持阶级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就是人民性,阶级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是整个革命运动的力量之源和价值旨归。正因为阶级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理论特质,在通往自由人联合体的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始终不会萎靡,始终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始终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显著特征和力量之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其他一切理论的超越;二是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不断推进共产主义运动。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其他一切理论的超越

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彻底改变了以往一切理论的提问方式,是人类思维方式上的“哥白尼革命”。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136显然,马克思致力于跳出理论的“诠释圈”,强调理论的实践功能和实践品格,也正是马克思强调的理论的“改变世界”意蕴才真正使马克思主义超越了其他一切理论,从根本上划清了与其他理论的原则界限。

众所周知,从泰勒斯到黑格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中间经过漫长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从“唯理论”和“经验论”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到康德“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而划分出“现象界”和“物自体”的折中,再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哲学都是在“诠释圈”打转。无论是本体论说明还是认识论探究都是纯粹意义上的理论阐释,至多达成对理论体系的完整构建。和以前一切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在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强调实践的能动性改造世界的观点,打通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存在与本质、真理与价值、自然界和社会历史、有限与无限的彼此对立,真正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彻底改变了哲学的提问方式和理论品格,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引领人民不断改造世界,探索全人类解放的真正出路。毫无疑问,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其他一切理论的超越,超越了以前一切理论高悬于人类现实生活之上的“思维王国”,也正是这种实践品格赋予马克思主义自身以强大的生命力。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不断推进共产主义运动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2]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不仅是自身特有的显著特征,而且这一显著特征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我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认识、探究规律,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不断推进共产主义运动。

历史是各自追求着自身目的的人类活动的总和,是一个逐渐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但是,人类活动绝不是随心所欲地改造世界,而是立足于现实的生活、实践条件,遵循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规律科学改造世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是一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分清应然和实然,正确看待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界限,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应有之义。反之,就会遮蔽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根本意蕴,甚至走向盲动,给共产主义运动带来更多曲折。

我们要历史地看待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真正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的这一重要论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至今没有完全消亡,为什么社会主义还会出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那样的曲折,为什么马克思主义预见的共产主义还需要经过很长的历史发展才能实现。学懂了这一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就能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8]所以,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不断推进共产主义运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正确看待历史和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总结教训、吸取经验指导实践。在推进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过程中,有的人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抱有怀疑,好像看不到任何资本主义灭亡的痕迹。针对坚持“资本主义仍然拥有顽强生命力”这一错误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用“两个绝不会”观点看待“两个必然”观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坚守人民立场。值得指出的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持续肆虐,资本主义国家却是以人民大规模的感染和病亡为代价,他们所鼓吹的“民主与人权”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贪婪本性、坚持“资本逻辑”至上的利己主义,弃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于不顾,这严重的社会问题难道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病入膏肓的确证吗?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凡是符合人民意愿和历史趋势的、有益于推进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我们就要在实践中坚持,在坚持中完善,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推进共产主义运动向前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西方和整个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全人类的解放为价值旨归,实现了对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批判性改造和本质性跃升。不难理解,正是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超越以往一切文明和洞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先进性,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和未来,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将永远发挥光芒。其现实意义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超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幻想呓语”,指明超越“资本逻辑”的现实路径;其二,提供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人类生活实践。

(一)超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幻想呓语”,指明超越“资本逻辑”的现实路径

实际上,自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产生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1516年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著作《乌托邦》问世,就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从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和闵采尔到后来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血腥和残酷,看到了少数资产阶级对广大无产阶级的沉重剥削愈演愈烈,现实社会越来越“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担子”[9]。他们大声疾呼,要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行按需分配;消灭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阶级之间的差别等。他们向资产阶级统治者进言,希望统治者能够大发善心,用“慈善”和“博爱”理念对无产阶级施以同情等。然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呼唤”和“理念”终归是“幻想呓语”。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正处在上升期的时代和实践所限,他们始终无法找到真正通往推翻无产阶级被蔑视、被剥削的现实道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奉行的是“资本逻辑”,一切道德说教和公平正义都显得苍白无力,一切社会关系都被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窟之中。资产阶级作为资本的人格化,他们要为资本增值开辟无穷的道路。直到十九世纪,伴随着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本主义社会的“外壳”无法掩盖其内在固有的矛盾,经济危机频繁周期性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吸取了前人的一切文明成果,正确揭示了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创立了一系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阶级斗争学说,实行暴力革命运动则是推翻资产阶级、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现实道路,从而科学指明超越“资本逻辑”的现实路径。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10]

(二)提供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人类生活实践

马克思主义像一轮壮丽的日出照亮了整个世界,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普罗米修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需要的科学理论,提供了解决时代问题的方法和指明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正如罗伯特·L.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这一著作中鲜明指出的一样,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生活的历史和社会难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见解”[11]。实际上,从追寻意义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给人们提供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人类生活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是丝毫不可偏离的原则性理论,否则将会走上反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对个人来讲,由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偏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倒向资本主义鼓吹的“资本至上原则”,也许他短暂的一生不乏物质享受,但对整个人类文明来讲必将是一种倒退,对他自身的思想境界及其對后人的思想影响来讲,将会带来巨大的危害。人类生活不是抽象的个体生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类生活是以现实的人为前提,以此形成的实践交往关系构成了人类生活的真实图景,个人的幸福要与人类的幸福相结合,为人类求解放,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是真正的人类社会理想。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被资本主义的“逐利”思想所侵蚀,不能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否则人类社会将要倒退到依循“丛林法则”的野蛮状态。当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对内造成尖锐的阶级对立和贫富差距,对外我行我素发动局部战争,不就是“丛林法则”的明证吗?值得我们庆幸的是,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与时俱进解决我国的时代问题。一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历史,更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指引我们追求美好社会生活实践的历史。立足于新时代,放眼看世界,尤其是当今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中频发的国际和国内问题,越发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不向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求教问道。因为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社会问题和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在一步步被历史和现实确证。我想,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学习、研究和传播,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因为马克思主义犹如青少年一样,必将在21世纪焕发出靓丽的青春底色。正如萨特曾经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他还十分年轻,几乎是处于童年时代,他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他仍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他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12]总而言之,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推翻人剥削人、人压榨人的“畸形社会”,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对全世界人们来说,我们都是向往幸福生活的追梦人,为了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我们都要向马克思主义“取经”。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是指导人类生活实践的“真经”。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真理光芒熠熠生辉。究其原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实践品格、现实意义时时刻刻都在表征着作为人类文明结晶的马克思主义仍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既要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又要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总而言之,我们当前的时代,仍处在马克思所指明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实践、引领前行的灯塔。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4-27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8]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求是,2020(02):9-10.

[9]莫尔.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1.

[11]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M].马林梅,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9.

[12]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林骧华,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28.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