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健明
摘 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走自己的路,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好。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走自己的路,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80年,恩格斯发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比如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人的全面发展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又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产物。恩格斯在晚年特别提醒:“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联是在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建设的社会主义。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但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计划经济,并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苏联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我们来说是崭新的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以苏联为师,按“苏联模式”办。但在实践中我们很快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因而提出了以苏联为鉴,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它们之间已经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复存在。同时,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80年与完成经济恢复的1952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26倍多;粮食产量增长近一倍;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邮电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事业中,我们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探索中历经坎坷,代价巨大。1956年9月党的八大开得很成功,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但由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缺乏经验,再加上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因而在经济建设方面犯过急躁冒进的错误,在阶级斗争方面犯过扩大化的错误。尤其是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当时“左”的错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开启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1]
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好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新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因而必须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但由于我国是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各方面都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于低级阶段,因而必须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党在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架,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地激发了各方面活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連续两年超过一万美元。粮食产量十七年连续丰收,稳稳站上了1.3万亿斤台阶,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近世界20%的人口,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我国步入制造强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目前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智能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不断缩小。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4]。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88元,年均增长11.6%。最大的民生是就业,2013年至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七年超过1300万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全国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8.6%提升到目前的23.04%,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正在形成,我国正走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文明发展的大道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人民群众长期渴望的“国泰民安”。202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国卫生健康事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升到2019年的77.3岁。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保障体系,2020年全国养老保险覆盖9.98亿人,近2.9亿人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全国刑事案件立案总数已连续五年下降,社会稳定、治安良好。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20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达到98.4%,群众期盼的“平安中国”又上了新的台阶。
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中国人民用实实在在的骄人业绩向世人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好!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有百年的斗争实践,我们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但绝不接受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
(一)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又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因而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契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证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并非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案。
(二)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道路、发展方向、发展重心的集中体现,具有很强的引领性。首先,它引领我们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站在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只有具备新发展理念,才能育先机、开新局,推动新发展阶段行稳致远。其次是引领我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是新行动的先导,引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再次是引领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说到底仍然是一个发展的问题,但这个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全发展过程,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确保经济社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5]创新是第一驱动力,能促进快速发展;协调是实现平衡,能推动全面发展;绿色是人与自然的和諧共生,实现持续发展;开放是内外互动,能加快国内发展;共享是根本目的,能坚持长远发展。所以,新发展理念必须经过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贯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完整的新发展理念上来,做到注重创新、加强协调、崇尚绿色、厚植开放、实现共享。
(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阐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绿色“五位一体”的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证,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导,社会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托,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彻底纠正了社会主义单一发展模式的构想;在人类文明史上,打破了片面追求单一文明模式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
(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6]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全民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全面富裕,而不是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是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是分步富裕,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一方面要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通过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中央提出了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