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刚
摘 要:基于“建设家门口的优质学校”的办学目标、“文化办学”的发展战略,学校搭建现代学校运转的组织结构,在构建德育一体化课程的同时,致力于“润泽文化”教育哲学和理论体系的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学校通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扎实落地国家课程,建设真实思维课堂,缔造本土完美教室,营建美丽智慧校园,培育全面而个性发展的阳光少年,成功打造出植根于本土的“润泽教育”办学范式。
关键词:学校发展;文化办学;教育生态;反思实践
河北省迁安市第七实验小学始建于2016年9月,并于2018年3月正式招生投入使用。作为一所承载着使命愿景的新建学校,为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建校之初,校长和骨干团队教师便先行投入到新建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体系设计中,并先后深入北京、江浙、上海等优质学校进行全面考察。与此同时,在深入学习、充分思考、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凝练出“建设家门口的优质学校”的办学目标,确立了“文化办学”的发展战略,并在致力于“润泽文化”教育哲学和理论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润泽教育”新建校稳步优质发展的办学路径,从而为培育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阳光少年,打造了根植于本土的“润泽教育”办学范式。此外,基于办学目标,学校提炼出优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科学的办学理念、实效的运营机制、优秀的管理团队、健康的阳光少年、专业的教师队伍、有效的教育科研、系统的课程体系、共赢的家校共建、独有的办学特色。
一、润泽有方,文脉为魂
第一,文化体系构建。面对硬件环境一流、社会高度期待的办学现状,把新建校办成让社会、家长满意的优质学校,成为迁安市第七实验小学的奋斗目标。为此,学校在稳步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拉开了文化体系构建的序幕。基于教育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学校确定按“专家引领——文化办学——顶层设计——规划战略——优质发展”的路径,参照“U-S 策略”,以文化为学校立魂,实施文化办学,培育全面而个性发展的阳光少年。
在此基础上,学校撰写了《学校文化办学方案》,形成精神文化明理、行为文化善人、制度文化治事、物质文化化物的四条基本办学发展途径,并提炼出学校的办学理论体系和办学实践体系,即用“润泽”教育概括文化特征,凝练“润泽生命 个性生长”的办学理念;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办学使命,以“建设一所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为办学目标,以“建设让每一个生命诗意栖居的学校”为办学愿景,培养具备“责任担当、健康身心、智慧学习、创造能力、艺术审美、悦纳合作、缤纷个性”的阳光少年。
第二,文化制度建设。学校通过文化制度建设,形成组织运营机制,建立学校制度体系,保障学校在教育、教学、安全、财务方面的有效运行;通过行为文化建设,形成学校管理者行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的新样态;通过物质环境文化建设,文象文脉相扶相依,形成校内建筑、景观、设施等校园文化的物化表达形式。此外,学校邀请东北师范大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山东教育学者等数次对学校顶层设计进行理论指导和学术推敲,通过把脉诊断,确定学校“157”发展战略规划,“1”指学校发展朝向1个愿景——“建设一所家门口的优质学校”;“5”指学校发展实现5个目标:管理科学理念新,师资优秀素养高,学生阳光个性扬,环境优雅和谐美,家校融洽合力强,以护航“行润泽教育 育阳光少年”教育理念;“7”指学校发展依托7个工程:组织营建、匠人教师、课堂优化、完美教室、课程建设、润育品格、优美环境,以建立标准化学校运行体系,有效、有序开展文化办学的研究,不斷丰富“润泽教育”理论哲学和办学实践的内涵。
二、润泽有理,组织为凭
第一,搭建现代学校运转的组织结构。战略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学校依据战略规划,秉承爱德华兹·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战略,以顾客链贯穿,借鉴明茨伯格专业型组织建设理念,研制适合承载学校战略目标的愿景,实现优质学校运行的组织架构模型,构建学校有效运转的流程机制,搭建“级部+中心+项目”的组织架构:以级部运营为主体,筑牢管理基石,制定级部运行标准、流程、目标、考评机制,落实学校年度、学期目标;以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校务行政中心、后勤服务中心为研发支持部门,保障管理效果,制定部门的运行标准、流程、目标、考评机制,发挥中心部门的研发与考评、服务与指导功能。
第二,明晰实现目标的运行流程。学期初,学校研制“规划目标+计划目标+月度反馈+期末复盘”的运行流程,将发展愿景具化为办学目标和兑现措施,同时拆解为年度计划、学期计划,并以清单形式将学期计划分解为部门工作项目书,明确每学期每个部门的目标和工作措施。学期末复盘,形成每个学期的工作闭环,用过程保证结果,夯实每个细化目标的落地。
第三,制定维系文化的制度体系。学校通过制定《教师业绩、绩效工资、职称评聘等教师绩效管理办法》《教学常规和学科教学标准》等管理制度,来阐释、维系学校价值观,营建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此外,为营造和谐幸福的教育生态,学校组织健步有约、级部体育对抗赛、集体生日等文化活动,并制定职工家庭困难帮扶机制,建立教师幸福感反馈机制,提升教师满意度和获得感。
第四,三年管理筑基础,组织运营出效益。在系统化的组织建构中,学校逐渐编织起以级部中心为经线,以垂直管理促实施的网状管理结构。同时,为确保全局统一,学校强化组织管理,强化工作布置前分管校长的协商研制实施流程、批示等环节,从而建立起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级部主任实施主体的反馈机制。
三、润泽有道,德育为宗
第一,构建学校四维德育课程体系。学校整合学科活动、社会实践、传统节日,提炼固化学校文化节日,形成学校四维德育课程体系:一是专项德育课程,由道法课程、班会、升旗、“红领巾广播”构成。二是学科德育课程,提炼渗透在学科中的德育要素,开展学科德育。三是活动德育课程,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学雷锋、清明祭英烈、游学实践等社会活动;结合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端午、中秋等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语文口语交际内容,开展讲红色故事、英雄事迹演讲、辩论行为是非等革命文化、价值观教育;结合劳动实践,进行二十四节气教育。四是行为德育课程,细化分解2015版《小学生守则》,开发《迁安学校知行礼》,引领全体学生“立知行标准”“践知行行为”。
第二,建立起家校合作的闭环体系。开学初,学校举行提升学业水平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百名教师访千家”、中层领导针对性家访;学期中,学校各级部与需特殊关注的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召开家长会;学期末,学校开展家长满意度调查,用学生的成长进步、家长的监督反馈、社会的肯定认可,激励每一位学校人砥砺奋进、勇往直前。
四、润泽有源,教师为本
第一,精神引领,陶冶教师职业品质。学校组织教师集体观看《嗝嗝老师》《 老师好 》《放牛班的春天》等优秀教育影片;利用例会时间,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教书育人敬业楷模故事”。
第二,多元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需通过学校制定的积分方案明确每学期的必修积分点:将《课程标准》和年级课程规划作为“教学字典”;品读名师课堂、参加区域听课研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每周借集体研修、教学反思提升备课能力;进行学期教学分析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教学;利用模块时间集体学习专项研修内容,走研究型教师道路;开展专业阅读,突破自我,走向知性。此外,学校每学期都会为中层干部、教师明确必读书目,例如,教育思想类的《帕夫雷什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等,教学类的《我们如何思维》《学与教的心理学》《深度学习》等,管理类的《PDCA工作术》《华为管理法》等。
第三,寻找教育至高点,“走出去,引进来”。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参加了教育科学出版社“整本书阅读”系列培训、深圳儿童阅读大会、中关村三小各学科课堂实操系列培训、上海专家單元整体教学培训、校内工程技术学科系列培训、新学校中层领导力和校长训练营等培训。
第四,青蓝相接,抓实课堂教学效果。每学期,学校开展“青蓝相接、薪火相传,师徒共成长”活动,设计试讲、听课、指导、过关等具体环节,夯实活动过程,促进师徒之间教学相长。
第五,教育科研,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需从教育教学问题入手,选取学生整本书阅读、习惯培养、学生体能提升、班级管理、教学台账使用等问题为切入点,经过“发现问题,确立课题——文献参考,借鉴思路——进行实践研究——发现问题再改进——结题——整理结题报告或论文”系列研究,逐步形成科研意识与习惯。
五、润泽有法,课程为基
第一,形成润泽课程架构。为培养“健康、智慧、文雅”样态的学校少年,学校以“课程设置一体化”为基本理念,依托国家课程,构建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选择型课程、项目实践型课程组成的润泽课程架构。其中,基础型课程为必修,筑牢学生学业质量,实现“基础扎实、素养过硬”的能力标准。拓展型课程为限定性选修,一类是以学科课程标准关键素养为基础进行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另一类是节日课程,搭建学生舞台,丰富校园生活。选择型课程为选修,分为限制性选修和自主性选修,限制性选修指向文化和体育学科有困难的学生;自主性选修系统化为科技、艺术、体育、生活等维度,指向一种技能的形成,开发学生潜能。项目实践型课程为必修,实施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研究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第二,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学校课程实施的基础策略。每年暑假学校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八学科课程标准细化目标入手,不仅制定各学科每学年、每学期的课程规划,而且阐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关键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等具体内容。
第三,实行学业管理标准化。学校通过制定《课程与教学管理规程》《行政巡查实施办法》,明确课程实施过程检查形式和标准,规范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测试、辅导”等教学行为,实现学业管理的标准化和流程化。
第四,开展课程目标过程性督导和质量分析。学期中,学校开展全员过关式活动竞赛,分析学生的薄弱领域,开展针对性分层指导;学期课程结束后,各学科对课程目标各领域开展校级模块式专项测试,测试形式含纸笔测试(文化学科各领域)和现场测试(朗读与口语交际、计算机操作、英文交际、科学实验、音体美技能),用以考查学生对双基和学科关键素养的达成状态。
第五,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质量分析,保障每个学生达成国家课程标准能力目标。根据《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学校借鉴北京、浙江等地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制定了《迁安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并清晰地呈现出学生需达成的目标。与此同时,学校每学期都会依据育人目标对学生进行单项和综合的质量分析,并由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开展针对个体的教育干预,从而激发学生内驱力,促使个体达成发展目标。
六、润泽有思,真实课堂
第一,润泽课堂。2018年~2019年,学校以加涅《学习的条件》(1962)和《教学设计的原理》、皮连生教授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课堂教学的理论根基,借鉴上海单元教学法,不仅探索出从生活真实情境出发的、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单元目标教学范式,而且通过整体设计单元目标、课时,形成文化学科“三环八步”基础教学范式,即例中学法——实践悟法——迁移用法。
第二,教学研讨。2020年,学校再次开展深入课堂的教学大研讨,将观察视角换位到学生角度去思考。由此,学校开启了“真实思维 有效课堂”的研修之旅,意在通过先锋骨干教师的“探路”,摸索出基于每个学生真实思维产生、学习增值的课堂教学全过程,并梳理主题教研的基本模式。
首先,做好理论研究,明确课改方向。2020年寒假,学校组织研修团队成员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我们如何思维》《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并要求成员在研修群内提交三次读书体会,开展三次集体研讨。其次,组织课堂实践,摸索实施路径。开学后,在理论阅读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了第一轮以数学学科为例的课例研修,将焦点聚集于课前基于前测的学情分析、课堂上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课后指向课堂改进的会议三个核心要素,初步探索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和教研基本模式。在研修过程中,研修团队教师不断总结,诊断矫正,将课堂教学的关注点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学的过程、学的成果、学的状态。最后,在数学研修的基础上,学校将第二轮研修范围扩大到语数英三科同时进行,全面铺开,此轮研修重点放在如何围绕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行试卷讲评。
通过研修团队从课前到课堂,再到课后研讨的全过程展示,教师们的思想上发生了转变,明白了课堂教学需要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需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有意识地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开展有思维含量的真实学习;教师的教学开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并更加重视课前的精准分析和课后的及时反思,课堂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课后能够针对学生问题做好学生个性辅导。
七、润泽有径,教室为园
建校以来,学校从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实践,以教室这个“模拟训练场”,实现了学校教师从经验到专业的蜕变,学校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成长。
为达成“缔造完美教室”的任务目标,学校狠抓专业培训、开展专项推进、实施专题表彰,三管齐下,保障目标达成。一是以做好专业培训为统领,每学期开学前进行班主任培训,解读建设完美教室内涵,明确建设班风、学风的目标和达成措施,做好良好家校沟通培训。二是开展专项推进,为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班主任要研究“示范班会”,牢固掌握指向问题解决的“三阶段四环节”班级自主议事范式。学校每月开展班风、学风建设交流活动,编制《班主任工作预见性提示》和纵向班主任工作手册,在班风、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培树品牌班主任。为培带年轻班主任,学校为新班主任匹配导师。三是实施专题表彰。健全完美教室评价制度;每两周评选纪律、卫生优胜班,每月评选文明班;学期末评选榜样班级,打造班主任荣耀时刻,让班主任成为教师的骄傲。
八、润泽有根,环境为壤
好的教育,是生活与教育的融合。在学校营造儿童熟悉的教育生活,形成教育氛围,是营建教育生态的土壤。学校充分吸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北京十一学校“建设学科教室“等理念,实现学校“建筑为儿童设计,建筑为教育服务”的建校宗旨,把学校建在了图书馆、科技馆、艺术馆、运动馆里。学校配套设置了书法、茶艺、舞蹈、美术、音乐、校园电视台、艺体馆、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少年科学院等专用教室,为学生提供了获取核心素养的活动空间;建设了教师书吧、餐厅、阳光房、教研室、录播教室等教师工作场所;整体规划校园每一块空地,楼道每一面展板,将环境育人的理念凸显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润泽教育”充盈饱满而润育无声。
学校作为智慧教育示范校,为营建“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校园,学校搭建智慧课堂、综合素质评价、大数据精准教学、电子班牌互动展示、创客中心等数字化平台,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目前,一所“以物联网为基础,融工作、学习和生活于一体的,承载设计者教育愿景的,全面数字化、现代化的设施精良、环境优美、装备现代的智慧校园”已初步成型。
三年笃行筑高地,文化办学展新风。经过三年的实践积累,学校已形成“人与书相约、知与行相伴”的校风,“术业专攻、爱满天下”的教风,“读书明理、实践求知”的学风以及和谐、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为了教育的使命,为了学生的幸福,严谨谦逊的迁安学校人,正认真按照“实践——总结——再实践” 的发展路径,稳步实施“2.0版157发展规划”,全面护航“建设家门口的优质学校”辦学目标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张东娇.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实践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