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栓岐
摘 要: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中各学科的复习教学过程也有很大变化。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按照考试大纲相关要求进行复习备考,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法,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完善学科知识网络。本文从高三化学二轮复习的必要性以及基本模式着手,重点探讨提高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有效性
引言:高三复习是协助学生对已学知识领域查缺补漏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完善高中各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阶段。由于当前新型高考模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学生考试压力增加,很多学生并不适应高三复习节奏,也不能从各学科复习教学过程中获取更多有效改进措施。高三化学二轮复习需要针对考试大纲中的关键考点进行专题复习,因此更加考验师生协作能力。
一、高三化学二轮复习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思维
高三化学学科的二轮复习,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需要从考试大纲中抽取经典复习专题,从二轮复习中获取思维训练方法。培养学生思维是素质教育理念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备考阶段的关键教学方向[1]。二轮复习不是简单重复一轮复习内容,还需要将高中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将考试大纲和二轮复习专题内容设计相结合,针对学生的薄弱点进行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思维,不仅在知识复习阶段进行强化,还需要将学生在专题复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进行解答。很多高三化学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过程,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弱化。高三化学学科的二轮复习,需要协助学生从化学实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学多个维度开展思维训练[2]。针对高三化学学科的二轮复习过程,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学生对理论与实验进行关联的思维训练能力。
(二)形成知识网络
形成知识网络,是高三化学学科二轮复习的主要目的。由于高考考试大纲具有点线面体覆盖知识体系的独特性,需要从系统化知识网络的构建角度开展二轮复习过程。很多学生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只能基本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不能够根据多个知识点进行网络构建,也并不能达到知识网络进一步完善的复习教学目标。很多高三化学教师只是针对考试关键领域进行知识点覆盖教学,以偏概全,很多学生的复习效率有所降低,造成学习积极性备受影响的不良后果[3]。二轮复习需要重点形成学科知识网络,针对学生实际复习情况,减少大篇幅知识点讲解过程,采用专题复习的教学模式,学生才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科知识网络。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实验部分的复习专题并不重视,但是在高考题目中仍然存在较多实验基础题目,因此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不能够存在较大偏差。
(三)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进一步完善高三化学二轮复习过程的重要内容。很多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只能勉强识记基本化学概念和实验原理,对较为复杂的题目的求解过程比较迷惑。二轮复习是有效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考试大纲中的多维度知识结构,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二轮复习[4]。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逐步养成良好备考心理素质的重要教学方向,也是培养学生细心与耐心的解题思维的重要策略。很多高三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这时教师需要突出主干复习知识,将不同维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详细总结,学生能够通过拓展与联想,增强对此知识模块的理解能力。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有效提高二轮复习效率的教学方向,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层面。
二、高三化学学科二轮复习的基本模式
(一)培养识记能力
培养识记能力,是高三化学学科二轮复习的基本模式之一,也是强化与巩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方向。在二轮复习过程中,针对实验专题,需要将基本仪器操作以及实验安全预防处理等内容进行有效识记,还需要将物质检验分离提纯、物质性质与制备、实验设计与评价题型的应对策略进行详细总结[5]。高三学生在识记不同复习专题的主干知识结构时,需要根据自身薄弱项进行选择性拓展。培养识记能力,是基本完成高考备考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科知识网络的建立与完善过程。识记能力是表现学生基本应考能力的基础部分,还需要教师在二轮复习中重点强调识记过程中的学习策略。此外,很多学生只能掌握基本反应原理和物质组成分类等相关概念,不能够进一步识记知识点的拓展应用,这需要教师在二轮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其识记能力。
(二)培养判断推理能力
培养判断推理能力,是高三化学二轮复习过程中对学生学科思维拓展的重点内容。学生在模拟考试中会经常遇到以主干知识结构为支撑的拓展训练题目,培养判断推理能力,也是协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过程的重要方向。在基础理论专题复习中,需要将守恒思想以及化学平衡原理应用到更多思维训练题目中,因此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培养判断推理能力的教学方向。以人教版为例,选择题目会存在以下系列题目:为确定某溶液的离子构成,需要进行如下实验,根据以下四个实验过程,实现进一步推理分析,得出确定结论。测定溶液的pH值后呈现强碱性;溶液加入稀盐酸到呈酸性,能够产生无刺激性并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再加入硝酸钡溶液能够产生白色沉淀;取上澄清液继续滴加硝酸钡溶液到无沉淀,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从以上题目开展推理分析,需要学生结合物质反应原理和酸碱性原理,进一步完成判断推理过程,然后从选择题的选项中进行排除。
(三)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高三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二轮复习过程中的核心教学目标。学生在二轮复习过程中,需要将基本化学原理进行有效识记,并且针对不同基础理论概念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增强综合题型的解析能力,对思维训练模式较为复杂的考试题目进行有效解答。以人教版为例,在复习题目中可以看到综合分析题型,针对高考考試大纲进行详细解析后,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二轮复习。例如将过量的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氯化钙溶液、硅酸钠溶液、饱和碳酸钠溶液等,需要综合分析最终溶液中存在白色沉淀的溶液序号,学生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物质反应原理以及离子置换原理,对反应物进行综合分析。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复杂题型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发散思维训练能力。针对学生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点,教师可以在教学综合分析题目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细节分析能力。
三、提高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专注学生薄弱点
在高三化学二轮复习过程中,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关专题的复习过程时间较长,次数较多,很多学生的薄弱点也在此两个专题复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专注学生的薄弱点,需要结合一轮复习成果,采取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措施,减少低效率的系统复习过程。很多高三学生在遇到薄弱知识体系时,会存在畏惧心理以及逃避心态,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对薄弱知识体系二轮复习的心理动态情况,选择分层次复习策略,适当增加小专题,为学生定制复习策略。专注学生的薄弱点,是有效提升二轮复习效率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在学生主体性教学地位基础上进行能力培养的核心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对复杂题目的综合分析技能不均衡,需要专注学生的薄弱点,尽量减少笼统的复习过程。此外,高三化学教师还需要针对不同二轮复习专题,采取不同的复习教学手段。
(二)关注解题易错点
在高三二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更加关注解题易错点,有针对地开展专题复习。很多学生在物质的量的计算小复习专题中,很容易出现计算偏差,因此需要重点关注解题易错点。以人教版为例,b克某金属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该金属的三价正盐和a克氢气,需要计算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很多学生对具体数值的计算比较擅长,当出现字母代数时,会存在较长的反应时间,也会存在计算结果错误的情况。针对此类题目,需要将氢气产生量和金属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比规律,对于三价金属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配比情况进行解析,最终计算得出金属为铝,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b/a。关注解题易错点,是进一步完善二轮复习过程的重要措施,也是降低学生解题错误率的重要教学方向之一。
(三)提高学生的解题规范意识
提高学生的解题规范意识,是逐步培养和强化学生学科逻辑思维训练能力的重要基础措施。针对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中的专题性质,需要采取有效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解题规范意识,针对学生在填空题、综合分析题目中的解題思维模式进行规范化,对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和方程式的书写过程进行强化巩固,尽量减少由于书写失误导致的丢分情况。以人教版为例,需要将四种短周期元素进行详细分析,四种元素的物质性质以及化学反应性质在题目中体现的非常详细,需要将两种元素形成的酸酐化学式、某元素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实现规范化的书写,清晰明了地展示化学理论分析结果,是有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规范化答题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提高学生的解题规范意识,仍然需要高三化学教师采用正向激励方法,将正确书写规范直观化展示。
结束语
高三化学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对薄弱知识体系二轮复习的心理动态情况,选择分层次复习策略,适当增加小专题,为学生定制复习策略。高三学生在识记不同复习专题的主干知识结构时,需要根据自身薄弱项进行选择性拓展。针对学生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点,教师可以在教学综合分析题目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细节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邹爱文.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三化学二轮复习的方法与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36):76-77.
[2]张建民.“版块复习法”在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中的实践研究[J].高考,2020(06):38.
[3]颜建河.追求,造就高度——高三化学二轮复习问题诊断[J].教学考试,2019(05):1.
[4]杭小攀.浅谈如何提高高三化学的二轮复习效率[J].读写算,2019(03):63.
[5]包努恩吉雅.高三化学二轮复习的四维法探究[J].时代教育,2018(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