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各学科教学内容、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全员、全科、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致力培养有高尚品德、有家国情怀、有奋斗激情、有深厚学养、有创新精神的“五有”卓越人才,形成立体化德育体系。
中小學德育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内容碎片化、规划无序化、实施盲目化等问题,影响德育的实效。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针对这些问题,基于统整理念,使德育分化的要素或部分形成有机的整体,有效激发多元主体的角色认知,优化德育系统,让德育更有力量。
一、内容一体化
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一问题,学校立足树人愿景,从人的现实存在和全面发展出发,反思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与社会的关系,加强德育顶层设计,让德育内容适应学生的成长需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为此,学校在德育框架上设计了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心理健康、法治素养等诸多模块。
然而,各模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各个模块之间形成横向的有机衔接和纵向的融合贯通?这是当前德育内容体系建构中亟待解决但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德育工作缺乏整体性、协同性和系统性,盲目做加法,会增加学生的时间成本,拉低德育实效。学校结合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学校实际情况,从“小德育”的分散内容逐渐过渡为内容丰富、涵盖更广的“大德育”,将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勤俭教育等主题内容统整到大德育框架,形成具有专业性、发展性、时代性的八大德育内容模块。为了实现模块间的衔接,使不同模块的内容能够渐进式发展、螺旋式上升,学校坚持统整的理念,不仅把德育统整作为发展目标,也作为方法论范式。学校秉承“诚勤立达”的校训精神和“乐育天下”的教育情怀,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各学科教学内容、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全员、全科、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致力培养有高尚品德、有家国情怀、有奋斗激情、有深厚学养、有创新精神的“五有”卓越人才,形成立体化德育体系。
二、活动序列化
有序的德育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过程,违背“序”的德育会妨碍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在设计德育模块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的原则,尊重学生学段认知规律,科学设置德育序列,引导学生内化德育学习内容。
班会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渠道。学校以重庆市基础教育重点课题“重庆市普通高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依托,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学生发展情况,创设统整场域,按照个人品德、社会需要和国家立场三个层次,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筛选班会主题,形成序列化方案。见表1。
除了班会主题活动以外,学校每学期根据学生成长规律丰富德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确保德育活动的稳健推进,遵循合理性、科学性、现实性原则,讲序列、讲密度、讲温度,打造学生专属节日,如以“青春飞扬”“阳光竞技”“未来科技”“魅力社团”“国际视野”等为主题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社团节、学习节活动,实现德育活动有序实施。学生经过“不知不行”“只行不知”“只知不行”“且知且行”几个阶段,达到由“让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要做”的良性深入,从“内卷”走向“内省”,实现知行合一,成就了自我。
三、模式多样化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育人规律,构建三型三段活动德育模式,即采用互动型、关怀型、体验型三种德育模式,配合德育活动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三段特征,注重在内化、外化两个“飞跃”上下功夫,在思辨和行动两种能力上下功夫,在训练和体悟两种实践上下功夫。一是实施互动型德育。发挥课程思政优势,以学科课堂育德。各学科任课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及时捕捉课堂片段,将学科知识点变成育人着力点,结合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采取与学生共同研究、讨论等双向交流方式,将课堂小片段演绎成育人大智慧。二是实施关怀型德育。注重调适师生关系,建立关心和被关心的双向关系和感恩教育模式,教师以关心者身份培养学生关心意识和关怀能力,学生积极体悟、感恩回应,最终形成关心互助、共情共生的社会支持体系。三是实施体验型德育。主张回归生活,倡导学生亲自参与,将相对抽象的道德概念、原则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与感悟道德情怀,体验道德真谛,把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内在品质和核心素养。
活动设计注意把握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的分段特点。活动实施前,重认知唤醒;活动实施中,重充分参与;活动实施后,重拓展延伸。例如,在学校举行的一年一度的主题班会大赛前,通过广播、电视及展板海报充分呈现活动背景给学生,学生精心思考和策划活动,包括主题拟定、方案制订、各个环节的安排、材料准备,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在主题班会大赛进程中,学生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积极推进活动开展,并及时和班主任沟通交流。主题班会大赛结束后,教师会要求学生总结此次主题班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对自己的影响和感悟,充分体现活动后思考的空间。德育活动的实施,为学生的广泛参与提供了机会,为学生认知观念的更新、个人智慧的增长提供了可能。
四、资源联动化
为了实现德育时效性与过程性相统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相统一,学校一方面着眼纵向衔接,紧密结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坚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重点在中学学期、学段、学时三个衔接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强调横向贯通,实行德育课堂、网络课程、区域联盟、家校合作四个方面贯通,实现“无墙教育”。
充分实现资源联动,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知识育人、活动育人,让学科教师、行政职工、行政管理部门等加入德育活动中来,建立全员育德机制,形成现场负责制、课堂责任制和校园示范制,使各类课程与活动同向同行、协同共生,构建全员联动、校校联动、家校联动、校企联动的立体化共育机制和育人大格局,打通德育认知、观念、情感、实践的立交桥,拉近德育知行距离,塑造中学卓越人才的人格魅力。
学校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区联动优势,打造“有围墙,无禁区”的开放形态。一是形成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家长参与学校服务的“三参与”共育模式,创新开展“家长主题班会”“朝会讲话”“家长座谈会”“一封家书”“亲子运动会”等系列家校共育活动。二是加强与周边高校、企事业单位、活动场馆的合作,筛选周边德育资源,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对话交流。例如邀请南开中学、巴蜀中学、西大附中、七中等十几所周边学校的学生共同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又如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教育,与重庆市知名企业联手,帮助学生了解各个职业的内涵及发展,在企事业单位进行研学体验真实职业,培养青年学生职业担当与社会责任意识,挖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潜能。三是建设“创新、创造、创业”平台,积极与美国德克斯特高中、德国G.E.高中、新加坡诺雅初级学院、加拿大汉森高中等国际知名高中互访互动,在国际学生交流中提升全球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国际竞争力。四是塑造社区劳动、志愿服务、综合实践、研学交流等特色品牌项目,在行动中彰显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付英,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张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