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在一个创新教育学校,我旁听了一堂儿童哲学课。没想到这堂课对我触动最大的,不是教学内容,而是老师的一次发火。
这是一位中年男老师。我进教室的时候,就觉得闹哄哄的。不到10个孩子,但都在10岁左右,正是最闹腾的年龄。两个男孩用胳膊肘互撞,一个女孩不断尝试从老师身后的袋子里偷出奖品(一个柚子)分享给同伴,一个孩子哇哇大哭,还有两个人提出“再不开始讨论我们就先走了”。我已经感到头疼了。
老师尽了最大的努力,安抚完这个安抚那个,提高音量组织秩序。直到嗓子喊哑了,老师忍无可忍把书往桌子上一摔,怒吼:“你们还想不想上课了!”
那会儿我正好坐在旁听的位置上跑神,被吓了一跳。我观察那个老师的神情,拿不准他是真的情绪失控,还是一种策略。越看越觉得是他真的很气,气得脸红脖子粗,叽哩呱啦大喊,说没有兴趣的人一开始就不要选课,选了课就要负责,你们这样是对我不尊重,不想上课的现在都出去,不要影响其他想讨论的人。一边说一边还拍桌子,砰砰砰地响。
孩子们安静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孩子离开了。两个打架的孩子出去了一个,在门口挤眉弄眼想召唤出另一个。另一个犹豫了一下还是坐回去。想吃柚子的女孩问离开后还能不能回来分奖品。老师一瞪眼:“你想得美!”最终女孩决定留下来。
课堂稳定下来,老师也冷静了,说:对不起,刚才发火是我不对,我向你们道歉。
吃饭的时间他又特意找到提前离开的孩子,分别向他们道歉。我后来问一个孩子,他说这个老师就是这样,凶得很。我看他也不是很紧张,就问:你不怕?他说:怕什么,他发火我就躲开噻。
这是我参观这个学校最受触动的一件事。我见过很多学校践行爱与自由的理念,对孩子都很好,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比较有个性,爱闹腾,但受罪的是老师,尤其面对低年级孩子,又要温柔、又要接纳,再要组织教学就没有力气了。我很少见到这样一个地方,孩子可以自由表达,老师也可以自由发火,发完脾气还能好好道歉。好像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舒适的边界,偶尔有碰撞,也没关系。
据说有位心理专家参观这个社区,赞美这里是一个乌托邦。校长说,怎么会是乌托邦?我们这里是最贴近现实世界的地方。世界是什么样,这里就是什么样。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里,大人孩子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不需要人为地做出修饰。
我做家庭咨询的这些年,一直在跟父母说一件事:“对孩子发完火,记得道歉。”我认为好的家庭教育就包含在这么简单的一个要求里,可以任性,但要负责。
但我知道,接受了心理学观念的现代人,未必同意这句话,他们说的是:“不能发火。”这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大人有义务管好自己的情绪,哪怕心里烦躁,还是要尽力扩充自己的“容器”。可是谁能一直有那么大的“容器”呢?我想,实在想发火的时候,发一发也无妨。
发完火再道歉,在我看来甚至比忍着不发火更好。关系是在互动中增进的。不发火是一个零,什么都没有发生。发火则在关系中制造了一些变化,人们亲近了彼此。更不用说它还解决了问题。就说那堂课,不发火,没法建立课堂秩序。
这不是提倡暴力。很多人反对发火,是担心一旦变成暴力,会让孩子受伤。但平心而论,暴力跟发火是一回事吗?有几个人会因为管不住自己的脾气,跟一个壮汉打架?我们在孩子面前管不住自己去动手,只能是因为他们无力还手吧?那么,真正要反对的不是发火,而是“在无力还手的人面前就演变成暴力”的卑劣倾向。
不暴力,不伤害,但是该发火还是可以發。即使从个体教育的角度,隐忍对孩子也未必有好处。我有时在公共场合遇到小孩,用巨大的分贝叫嚷,父母不理会,其他人看在父母面子上也不理会,而我会告诉他们:“别吵!吵得我脑袋疼。”他们需要知道这个,否则就会获得错误信息:这样做是OK的。但事实不是这样。如果孩子以为这是OK的,他会反受其害。
不发火还有更大的问题,在于一开始就预设孩子是弱小的,易受伤的,没资格享受跟大人平等的待遇。它很容易被滥用,甚至升格为一种歧视。有人劝阻别人对孩子发火,理由是:“他还是个孩子,何必跟他一般见识!”我不确定孩子听到“他还是个孩子”会不会喜欢,反正我不喜欢有人对我女儿这么说。
当然了,还是会有人说:发火不好,能不发火尽量不要发火。这也不难理解。发火当然让人不快。不过,对于这些不快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假装它没有发生。很多人在为人父母之后向我求助,不如说是忏悔:“今天又对孩子发飙了,怎么办?”我说很正常,我也会。他们大为震惊:心理学家也可以这样?
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而是事实如此。要说追悔莫及也可以,但现在能做的就是发完火去道个歉。相比于禁绝,道歉是另一种看待错误的办法:认账,同时积极补救。那会儿我确实心情烦躁,这是事实。处理好了我的心情,才反思自己又制造了新的问题。也罢,那就再处理新的问题。
作为咨询师,我会注意到这些说法的细微不同。说不能发火,父母和老师往往面无表情,只管点头称是。但如果对他们说:“发完火,要给孩子道个歉。”他们会愣一下,抬起头,眼神显示出真的在理解这句话,而且你会看到他们悄悄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