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璐
李安平(右)在田间地头考察中药材。
认识振东集团董事长李安平的人,都知道他有个外号叫“三晋第一抠”:平常穿一身工作服,提着个布袋子,出差高铁不坐一等座、飞机不坐头等舱。用他的话讲:“和大家坐一块儿,了解乡亲们的想法,能为公司经营提供有效信息,能接地气。”他用短短8年时间打造出山西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对自己抠门的人,却累计捐出6个多亿给需要帮助的人。
李安平出生在太行山区的一个小村庄东和村。这里经济落后,百姓生活艰难,致富无望。目暏家乡的贫穷落后,早日改变家乡面貌成为李安平最大的梦想。中学毕业后,李安平走出乡村,谋求出路。由于聪明机灵,肯吃苦又能干,他很快在县城立住脚,23岁就当上一家洗衣机配件厂厂长。1993年,东和村口开通了一条二级路,积累了办厂经验的李安平敏锐地察觉到机会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论证,他果断决定筹建“长晋”加油站,振东实业公司由此诞生。
1993年10月1日,振东第一座加油站开张营业。“企业命名为‘振东的寓意,就是振兴我的家乡东和村,选择10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开业,也是我当时树立的目标,企业成立的时候我们‘与国同庆,将来发展大了我们‘与国同强。”李安平说。
筹建加油站时,李安平选址在家乡东和村的一片坟地。他本想着乡亲们会强烈反对,可没想到的是,村民们都支持他的想法,纷纷将自己家祖坟迁出去。“清明节那天,我站在山头看到大家在新墓前烧纸,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这是乡亲们对我的认可。”
李安平(中)和农民探讨中药材种植。
振东集团向贫困大学生发助学金。
东和村村民对走出大山又回馈家乡的李安平一直心怀感激。村里有妇女生孩子坐月子,需要红糖、核桃、小米熬粥补血,李安平就帮忙购买;有人想买自行车,李安平就在县里五交化公司帮忙联系;村里有人得了大病,李安平就帮忙寻医问药……他虽然走出了乡村,但一直在尽己之能帮助乡亲们,现在他需要大家的帮助,乡亲们自然义不容辞。
振东在李安平的带领下突飞猛进,到1998年已拥有加油站42座,销售额达到2.64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石油经营企业。然而,2000年,行业政策发生了剧变,李安平响应国家号召,将29座加油站、2座油库转让出去。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召开了二次创业动员会,这一次,他锁定了本土的制药企业。“那会儿几乎每个县都有药厂,但非常不规范,我就想做高科技领域的制药大健康产业。”
2001年8月,振东斥资6500万元,接收了“金晶药业”,面对工期紧、认证难度大、缺乏人才等诸多不利因素,李安平带领员工昼夜奋战,终于在2002年10月一次性顺利通过国家GMP认证,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认证、当年投产的行业奇迹。
“当时企业只有一款产品,怎么才能长远发展呢?只能走并购之路。边并购边发展,于是我们重组了一系列公司,搭建起全国自营销售网络。”李安平说。
2003年,李安平成立中药材开发公司,投资建成振东(平顺)50万亩中药材产业化基地、4万平方米中药材初加工仓储基地。经过多年发展,振东又在北京成立药物研究院,组建起针对公司战略、科研、营销的专家顾问团。
2011年1月7日,振东成为山西首个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上市后,由于企业前期产销对接不紧密、产品挖潜不到位、科研项目不精准等原因,发展曲折,增效缓慢。2018年,李安平亲自带队反复梳理产品、市场、客户、政策、项目等,以管理为抓手,以科研为引擎,以生产为动力,以营销为龙头,以品牌为导向,使企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李安平深谙这一点。多年来,振东在培养人才、招纳人才方面进行了大力投入。“我们通过创立商学院制、导师制、轮讲轮训、带培制、2+2培训、内部职称制等模式,形成了多方位人才培养機制。振东还在北京建立研究院,在七大生产基地设有技术中心,先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及美国国立肿瘤研究中心、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荷兰SU生物公司等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和院校建立了合作平台,为大批高精尖人才提供舞台。”李安平说。如今,振东集团有员工5000余人,其中博士(后)24名,硕士168名;高级职称46人,中级职称68人,初级职称129人。振东也从当初只有1个产品的小药企,成长为拥有613个品规, 38家子公司的健康产业集团。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李安平发现中药材是可以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于是积极投身到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中。在不断摸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技术服务和投资+合作社组织管理+农户操作”模式,实行“老总包片、中层包村、员工包户”精准帮扶模式,对山西平顺的12个乡镇、78个贫困村、6490户贫困户、16868名贫困人口进行了对接帮扶,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平顺县的支柱产业。每个周末,李安平都会在田间地头和农民一块探讨怎么把中药材种好,他从对医药行业的一窍不通变成了行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