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环境专业“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2021-09-30 02:34周海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8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摘 要] “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概述性基础课,具有普识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特点,是学好后续环境类课程的基础。以内蒙古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知识背景以及未来就业方向,分别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入手,开展了非环境专业“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凝练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融入了课程思政教学单元,探索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旨在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为新时代卓越人才培养服务。

[关键词]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本级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支持项目

[作者简介] 周海军(1981—),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8-0083-04    [收稿日期] 2021-01-11

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1]。很多高校已将“环境科学概论”作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球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等非环境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是学好“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后续生态环境类课程的基础。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人类活动对各环境要素的影响,认识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一般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还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发展观和价值观,可为以后从事生态环境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知识背景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对非环境专业“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新时代卓越人才培养服务。

一、教学内容选择

(一)基于课程特点

本课程具有内容庞杂、学科领域覆盖面广、学科知识交叉性强等特点[1]。对于非环境专业而言,其授课学时较短(一般为32学时),要在规定学时内使学生掌握庞杂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把重点放在涉及我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气污染控制、水体污染控制和土壤污染控制上,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和物理性污染控制的讲解应详略得当,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相关内容与后续课程有较大重复,可不讲或少讲,应避免教学内容“泛而不精”、学习效果“学而不通”。

环境科学是一门以环境问题为导向,研究各类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途径的学科[2]。在自然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在结构和外在状态都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因此,环境质量和环境问题存在时空差异。完全按照固定教材内容上课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环境科学的发展。

因此,授课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不应被某一固定教材内容所束缚,应通过生态环境部门官网、微信公众号、手机App、主流电子期刊等媒介收集最新资料,把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以及环境热点问题融入日常教学。

将学科前沿与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相结合,将教学内容梳理成一个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的系统化知识体系。例如“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新环保法、费改税等环境热点问题的融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污染防治的紧迫性。

(二)基于学生知识背景

大部分非环境专业学生的化学和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该课程所选教学内容应避免涉及过多化学反应或物理公式推导,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背景选择详略得当的教学内容。例如,讲授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內容中的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时,应将教学重点放在污染物在各环境要素之间的迁移上,减少污染物化学转化内容的讲解;讲解噪声、振动等物理性污染控制时,应适当减少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除了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外,学生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环境问题,甚至是最新的环境政策了解甚少。因此,非环境专业学生在专业的课堂上听环境相关理论知识会有些吃力。例如,近两年全国提倡垃圾分类,许多一线城市已经纷纷做出响应。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没有全面普及,所以一部分学生对简单的垃圾分类知识掌握得较少,甚至存在误解。

(三)基于课程思政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课程思政具有很好的价值引领作用,任课教师应总结归纳该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其巧妙地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同时,使学生认识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时,应特别注意辩证思维的培养。例如,讲解大气污染防治内容时,使学生正确认识臭氧“在天成佛,近地成魔”的两面性;讲解可持续发展时,应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都与民生息息相关,以环境保护工作中出现的“一刀切”作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辩证思维[3],避免“非白即黑”思维的产生。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结合实际生活

作为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让非专业的学生理解并掌握“环境科学概论”,不但能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能够激发他们联系实际的兴趣,进而认真学习,对环境理论相关内容展开讨论,加深理解。例如,在讲授水污染防治相关课程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将水污染防治的相关理论罗列出来,让学生机械式地背诵相关理论,而应该把水污染防治理论与学生家乡的水资源案例进行结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让每一组学生运用“身边的故事”阐述对水的理解,看看学生脑海中的水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让小组的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小组间展开讨论,最后由任课教师依据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总结。环境专业的笔试考核,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系数较大,对于教师出题也是很大的考验;所以很多时候,教师在出试题时多是以背诵题目为主,这与非环境专业学生理解环境相关内容的目的背道而驰,也让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