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润宜
摘 要:人的生命历程,从受孕开始,人的身心发展,也由此开始,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孩子。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能力、禀赋、习气,就没有教育。青少年儿童一般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婴幼儿期(0-3岁),学前期(3-6岁),儿童中期(6-12岁),青春期(12岁-20岁),每个阶段,都有孩子的心理规律。了解青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考虑个体的差异性,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让我们的教育更有实效性。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校协同
一、案例概况
雯雯(女),6岁,小学一年级,与父母和爷爷奶奶同住,爷爷奶奶比较溺爱雯雯,妈妈比较严厉,经常批评孩子,同时父母在家经常吵架,雯雯自上一年级以来,上课时不能坚持听讲,偶尔想要走动一下,更多的时候 经常被窗户外面的动静所吸引,虽然老师一再点名,但是雯雯还是不太能控制自己,雯雯也觉得上学很累,因为课上老师要求他们坐好,认真听。课后还有作业,还要考试。雯雯以前幼儿园是从来没有作业的,她常常跟妈妈说不想上学,不想写作业。爸爸妈妈因担心雯雯不能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会出现厌学,前来咨询。
二、案例解析
(一)家庭原因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儿童生存的人际环境系统是动态的,可以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其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其所在的微系统,即孩子所在的家庭、学校以及他的同龄人群体。学校和同龄人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属于新的微系统,需要时间去适应。如果父母之间的不和及经常当孩子面吵架容易会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和无助感,但不会用言语表达;同时如果经常批评孩子,对孩子而言,伤害比较大,因为评判易带来分离,也会让孩子远离你,影响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大量的事实和心理学家的实验告诉我们,不被经常进行负面评判的孩子,会有更健康的价值观、更稳定的个性和更健全的人格。
1.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的重要转折点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之间的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正好处于人类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的第二次转换期,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适量课业和课堂知识的学习为主的,需要调整的身心来适应,幼小衔接不当容易引起造成孩子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种种问题,比如孩子会容易疲惫,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差,上課容易走神,上课时随意走动,压力大,自卑,厌学,甚至表现出孤僻,不敢跟人说话,不爱与同学沟通。这些问题都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有一定的影响。而刚上一年级正好经历这个阶段,这些表现是幼小衔接过程中常常出现的短时间的适应不良,上课的规则意识和纪律还未建立起来。
(二)个体因素
孩子在家颇受宠爱,较少受到约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阶段后,还未适应学龄期的严格要求和学业难度,加上父母经常在她面前吵架,可能会让雯雯缺乏安全感,容易对陌生的环境敏感,另外雯雯年龄小,有点怕苦,遇到困难还未学会如何去处理和面对,容易出现幼小衔接的问题。
三、家校协同,读懂孩子
(一)读懂孩子是关键的第一步
读懂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生儿育女,重要的是育,而育的关键是懂得孩子,懂得孩子每个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才能有成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父母都会认为我最懂我的孩子,他屁股翘翘我都知道他在想什么,事实上,多数这样说的父母不是真正懂得孩子,他们只不过用经验和自己的认知来理解孩子。真正意义上的读懂孩子,是指懂得孩子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懂得遗传的影响,懂得性别差异带来的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异和环境等对孩子的影响等。
(二)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
小学时代,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人生走向社会化的第一个关键时期。如何提前做好幼小衔接,使孩子的小学生活有一个好的开始,引导孩子走好学校学习生涯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要引起每个家长的重视。这个阶段的孩子智力和心理发展都非常迅速,也是早期教育的黄金期。同时,家长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角色的变化,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进入小学之前,就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阶段是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接受良好行为规范训练和约束的事情,还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且家长要关注孩子各方面的变化,随时给孩子引导和鼓励,在排除孩子其他问题(正规医院评估)之后,父母要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做好相应的工作:
1.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例如:能够流利的背诵流行歌曲中的歌词,随着曲调演唱,但从歌曲中抽出一段就不能自由的唱,都得从头唱起,否则就难以下来,因为他们还处于整体机械记忆的,不能紧紧抓住所记的内容和意义有条理地记忆,也就是理解记忆的能力还未完全发展起来,因此建议家长在训练儿童的思维时要考虑这个特点,要循序渐进,让孩子慢慢适应小学的学习。
2.知觉发展还不够充分,知觉分配还未完全发展。在这个阶段,许多孩子在做作业时往往看错题,或者把方位搞错,如:容易把毛写成手,把6写成9;在观察顺序性方面,容易零乱,不系统,没头没尾;同时只要能引起自己兴趣和关心的事物,注意力就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如收看电视中的动画片时,别人说话她听不到,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注意分配和知觉分配未完全发展,实属正常,不要对此反应过度,避免指责、抱怨和打击孩子,否则容易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3.既兴奋又紧张。上一年级后,既有对新生活的好奇和兴奋,同时学习生活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从半学半玩变成有约束、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人际关系逐渐变复杂,老师要求严格,同伴之间互不相让,不断出现冲突,主要由老师调解,因此还需要引导父母加强孩子的人际关系互动和上课片段训练,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孩子更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建立新的同伴关系。
4。学业紧张,容易出现疲劳感。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业需要耗费较大精力,做作业到比较晚,容易疲劳,为此引导父母要抓住这个关键期,训练孩子自主完成作业的习惯,遇到困难知道如何向老师求助。
5.出现入学适应问题:孩子可能对老师教授的知识不太理解,但是又不太敢问;因家庭宠爱而甚少自理的机会导致孩子入学后跟不上学校的紧张节奏,也容易出现不适应。因为进入小学后立马就会开始小学阶段的课程学习,虽然学校教育是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的,但学习任务的突然加重,难度的加大,因此,重点引导父母及时做好指导和鼓励,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及训练孩子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给孩子进行适量的幼小衔接的题目训练,例如数学和语文拼音等的家庭练习,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各科学习。
(三)结合行为训练法及代币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
行为训练法和代币法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通过强化引发所期望的良好行为的训练技术。通常采用分级进阶的训練,按完成情况给予奖励(正强化),从而增加良好行为的出现频率或者持续时长。结合孩子的实际,取得班主任的协助,训练孩子安静坐在课室的频率和时长以及在课堂主动举手回答,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行为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促使孩子慢慢形成习惯。
总而言之,我们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同时也要考虑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地做好家庭教育。
不管如何,孩子在成长之路上,会遭遇种种“成长的烦恼”,我们家长也在不断接受挑战。助力孩子击退成长中的种种“怪兽”,家长不仅需要勇气,也很需要智慧。为什么家长说的话孩子听不进去?主要的原因是家长并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一个合格家长不是与生俱来的,成为“智慧家长”更需要不断学习,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和建议,要扬长避短,更要因材施教。
(评价参考:优良中差;奖惩:与孩子协商合理的奖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梅,《家校合作促进幼小衔接》,《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9年9期.
[2]何志斌,家、园、校三位一体互动的幼小衔接教育措施研究[J].学周刊;2019年15期.
[3]曹洁,幼小衔接常见心理问题解析和应对,《心理与健康》,202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