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背景下新闻节目生产变革分析

2021-09-30 01:30米明宇
科技视界 2021年25期
关键词:用户算法

张 洋 米明宇

(1.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100015;2.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 100859)

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不仅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在更重要的意义上大数据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计算机‘思考’的方式[1]。”大数据正在改变人类世界运转的方式,新闻领域作为媒体的一种形态,并非大数据技术的重点发展行业,但由于新闻的本质是对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其最终呈现的形态也归于数据的一种,所以其思维方式、生产流程、传播方式、交互性等必然要受到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

1 数据即是新闻

1.1 “新闻找信息”转向“信息找新闻”

新闻的本质在于客观、真实,大数据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因其具有完备性和多维度,使得新闻更加客观真实。这种客观和真实是建立在庞大、复杂、抽象的大数据基础上的。区别于以往计算机辅助报道或者精确新闻,包含数据信息的新闻不再是局部的调查抽样和相对简单的量化分析,而对数据规模的要求、数据的挖掘和呈现的深度都有所加强。

大数据技术将看似毫无关联的海量数据用图表的方式进行对比,筛选出新闻事件过程中产生的错综复杂的数据,并将其还原成新闻事件本身,让受众对新闻故事一目了然。数据本身就是故事,大数据实现新闻挖掘,催生数据新闻。新闻生产从传统的确定新闻选题、根据选题搜集数据的“新闻找信息”,逐渐转向通过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新闻热点或者异动事件的“信息找新闻”。新闻人对数据的解读将引导受众更加清晰地明确数据产生的背景及其未来趋势走向,从而深刻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和内涵。

1.2 数据呈现更加可视化

与文字和数字相比,人类更容易接收图片的信息,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叙事必须采用公众最容易理解的形式输出。新闻数据的呈现主要是数据展示和数据解读,数据展示是通过图表、地图、动画、视频等方式将新闻相关数据直观呈现,数据解读则是分析产生数据的原因和数据形成的规律等。

区别于传统的数字展现,数据新闻的呈现方式更趋于可视化,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将隐藏于数据枯燥、乏味背后的新闻故事以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进行呈现[2]。根据对新华网《数据新闻》、网易《数读》、财新《数字说》、搜狐《数字之道》、澎湃《美数课》五个数据新闻栏目的全样本调查发现,可视化是所有数据新闻的展示方式,其中应用时间轴、信息图、3D动画、交互地图等更具互动性可视化形式的新闻占比达96.8%[3]。

2 新闻呈现互动性

传统媒体因其传播媒介所有,新闻节目内容呈现形式通常单一。进入网络及媒介融合时代,特别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大量普及的今天,所有新闻媒介的内容呈现形式均由原有的传统单一媒体,演变为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多元媒体融合的新媒体形式。

在大数据时代,新闻媒介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采集和积累数据。新闻即是数据,数据也是新闻。关注新闻节目或者主持人所获得的即时反馈让用户获得被关注感,由此激发观众不断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想法,电视台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到与节目相关的有效数据,从而策划观众更感兴趣、更关注的节目主题。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观众与节目的互动即是与该节目相关的最强大数据资源。

3 智能算法引领新闻话语权

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对它的挖掘,没有算法挖掘的数据并无意义。大数据技术竞争核心除了指对数据的占有量,更高层面的是算法的智能程度。

从大数据技术诞生的那一天起,智能算法就存在其中了。传播领域应用智能算法进行新闻分发已成为行业共识。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算法在新闻领域的应用,重构了新闻生产流程和传播方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引领了新闻话语主动权而使专业媒体的意识形态地位受到冲击。传统媒体时代,从社会建构的观点来看,新闻传播能够实现意义的建构、话语的生产和认同的重塑。[4]而数据时代的到来,用户毫无保留将自己的行为数据交给智能算法,使其得到用户的决策偏好,勾画出个人信息图景,从而预测用户的行为甚至思想,再反推送给用户,于是用户接受了算法给予的思想、行为和选择。用户以为的自己所做的选择,可能只是算法在对信息环境、用户个性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发出的一个行动指令。算法正在无意识地偷走用户的主观力量,因此主流专业媒体对算法的开发和把关至关重要。

4 大数据是把双刃剑

4.1 大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难以保证

大数据时代,物联网和互联网每一天生成并存储的数据量大得惊人,但真正能被专业媒体掌握的数据少之又少。不仅用户数量并非全覆盖,更因为各个智能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数据共享几乎难以实现,新闻媒体能够访问的数据在维度上很难实现多元化。因此无论是数量还是维度,目前的大数据都不能成为全数据。既然不是全样本,那么就一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偏颇性,因此对大数据的分析要充分考虑其样本覆盖程度。

由于各行业对拥有数据的垄断和不开放,数据难以做到公开透明,这就可能造成行业数据在采集、存储、分析、整理和传输的过程中被人为篡改或丢弃。大数据受到如此追捧,却难以做到诚实的本质,根本问题在于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的完善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速度,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应用带来的问题呈集中爆发趋势,然而对技术本身伦理和道德的研判还在进行中。

4.2 新闻内容涉及用户隐私

个性化服务需要以用户行为数据为算法基础,然而无止境的数据搜集和过渡的数据获取,将个人隐私问题推上大数据时代负面影响的风口浪尖。互联网平台应用Cookie技术对用户日常网络行为进行记录并随时整理以实时进行个性化推荐,这为用户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然而用户必须认识到,只要身处网络,所有的匿名数据均可以追踪到本人。数据挖掘甚至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中用户数据画出用户家庭、同事、好友关系联络图,用户对隐私权的主动权,目前完全取决于网络服务平台对隐私数据的应用程度。

新闻生产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时,不可避免同样要涉及用户隐私,整个过程用户不具有知情权和决定权。用户对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不具有知情权,因此也无法对数据采集说“不”。用户承担了巨大的隐私安全风险,而新闻生产也有可能因此而触犯用户个人隐私。忽略隐私问题一味发展大数据产业,将是饮鸩止渴,必然引发更大问题而阻碍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新闻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主体,保护公众个人隐私将是其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新闻内容生产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挖掘和使用用户数据的尺度,找到新闻内容生产与用户隐私保护之间的均衡点,从技术和制度两方面真正实现用户隐私安全,这将是大数据背景下新闻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大数据时代,新闻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无论是新闻呈现的可视化、互动性,还是专业媒体话语引领、用户隐私的保护,都需要新闻人有扎实的专业能力、数据挖掘能力、视觉表达能力,以及保护用户隐私的职业道德。记者需要借助计算机算法在大数据中挖掘出新闻价值,如果不够客观,新闻便失去公信力。因此新闻人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迷信大数据,而是要更加冷静、客观,建立准确的分析模型,谨慎得出结论。

猜你喜欢
用户算法
基于MapReduce的改进Eclat算法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进位加法的两种算法
基于增强随机搜索的OECI-ELM算法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一种改进的整周模糊度去相关算法
关注用户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