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海东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则意味着一个高水平的答案,一个高难度的问题常常会引出一个深层次的认知。教师要注意利用“热点”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留心各样的事情”,体察社会的脉搏,了解科技的动态,拓宽文化视野,向新的未知领域进军,让学生从所想、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获得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多维互动 热点 迁移提高 能力
很多人认为,教育就是努力学习知识、消除疑问的过程,提出疑问就是无知的表现。在教学中的表现就是:我说你听、我讲你背,教师享有提问的“专利权”,总习惯于把学生生动活泼的思维纳入自己预定的轨道……学生则“毕恭毕敬”“惟奕秋之为听”。久而久之,师生都养成了安于现状、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对自己的学习、工作患有“不敏感症”,难以发现自己及身边的问题,毫无创新和创造,这种懒惰和偏见成为横在求知道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我们在山东省课题“基于校企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中,利用“四动联升”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二环“多维互动”则打破了这种僵化。
“多维互动”分课前自学准备、课上的“互动”“答问”及其课下自主研讨三个阶段,其关键是促使学生每天都花点时间动脑筋、想问题。在这里,主要探讨课上的迁移提高“答‘记者’问 启‘热点’疑”阶段。迁移提高是教师利用一定技巧,帮助学生把以前学到的知识上升到一般原理,并通过“迁移”去理解多种现象,能利用已学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景中去处理现实问题,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产生跃迁而形成更高学习策略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适时进行“答‘记者’问 启‘热点’疑”。答问内容不必拘泥于书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人生、学习都可以,最好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和现实世界,课本上又没有现成的答案。
开始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出的办法不一定高明,甚至胡思乱想,那也没关系。想的次数多了就熟能生巧,逐步掌握事物的規律,从中产生好东西。要尊重学生的想象性和别出心裁的念头,甚至古怪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形成自己的观念是有价值的,要鼓励提出问题,不断挖掘学生身上尚未发现的潜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于绝大多数的思维活动来讲,其起点是问题,其终点是答案。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则意味着一个高水平的答案,一个高难度的问题常常会引出一个深层次的认知。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与“热点”互动是一个开环控制系统。要提示学生及时把涌现出来的疑问、想法一一记在笔记本上,经常回顾。首先试着自己解决,努力不成再与同学交流,还不能解决则写成纸条交给教师。“不记名,递纸条”的实施,学生没有思想顾虑,思维活跃开阔;在围绕“热点”而展开的学习过程中,因教学组织智力、态度、习惯意志等方面的混合性,学生就能由以前封闭、静态的小环境走进开放、竞争的大环境,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模式,解决现实中错综复杂、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成功。正像美国威拉德·凡迪保《未来生活》杂志所说:“每一个新的思想都被并入下一个思想,从中产生一种对人类本质和对我们所生活的宇宙的积累性新认识。智慧模式则由全世界新发展出来的网络组织所分享。”
教师在回答前要先整理汇总一下学生提出的问题,普遍的问题集中解决,个别问题个别解决,突出的问题重点解决等等。回答时要根据理论为实践服务,教学服务于社会,贴合爱党爱国的原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察社会的脉搏,了解科技的动态,拓宽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留心各样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力。还要注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严忌知之者滔滔不绝,如长江之水,故作高深;不知者,或避难就易,或妄加穿凿,甚至以讹传讹,强不知为已知,唯恐有失“师道尊严”。事实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面对不知或自己知识、技能的“缺漏”应进行积极的自我否定;从另一角度讲,学生难倒教师,说明学生不迷信权威,能主动观察、深入思考,有利于破除唯书、唯师、唯上的一潭死水,更能激发各自的学习兴趣。况且,教师回答学生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启趣,即诱导学生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因为学生只有自己去努力解决问题的时候,学到的东西才是最多的;教师要把解决现实问题,视为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开始做每项工作之前,都要考虑如何能够把它做得比以前更好。
比如,在一次答“记者”问环节中,某学生提出“学校管理方面制订了许多规章制度,也采取了许多检查评比措施,但为什么乱扔杂物、损坏公物的现象屡禁不止呢?如何解决?”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立项解决,经过学生的充分的研讨,得出结论——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我们放到了对立面的位置,把学生当成了防范的对象!既然我们是教育的主体,是学校的主人,我们为什么不自己解决呢?!于是,他们自发成立了各种自治小组,自己想办法、定制度,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提高,校园环境为之一变。说明许多事如果“让他干”则问题多多,如果“我要干”那么办法有了、干劲足了、效果大了。
因此,按照真实的社会情景、生活经历来改造学校教育,利用“热点”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真实、开放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并保证概念性知识向真实情景的最大迁移。可以说,只有最有效地解放了学生,才能最彻底地解放教师!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