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
[摘 要]统编教材非常重视习作教学,将传统教材中以“阅读”为主线的编排方式,转化成以“习作”为轴心。其中,习作单元的设置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教师要精准地把握教材中习作单元的用意和定位,明确每个板块真正的价值,找准读写之间的融合点,为学生实践感知、读写交融,寻求读写路径,发展学生表达智慧。
[关键词]习作单元;表达智慧;训练体系;表达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2-0091-02
统编教材非常重视习作教学,将传统教材中以“阅读”为主线的编排方式,转化成以“习作”为轴心。其中,习作单元的设置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因此,教师要在精准解读习作单元编排用意和理念的基础上,积极设置读写交融的言语实践活动,提升习作单元的整体性教学效果。
一、依托编排内容,洞察习作单元的训练体系
统编版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是新教材中的一次创举,其内容和板块设置,都集中性地指向习作,并赋予其鲜明的语文要素,将单元中所有的栏目都串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个板块都需要紧扣语文要素所指向的关键性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胸怀整体意识,将眼光和视角放逐于整个单元内容,梳理和关照单元不同板块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尝试将相应的栏目进行统整,凸显单元各个板块所承载的教学价值,更好地融合单元资源,促进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比如四上第五单元是一个典型的习作单元,人文主题是“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如此通俗易懂的语言,旨在向学生渗透真正的习作并不难,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语言和文字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教材中这种贴近地气的人文主题,就如同是一缕春风,打开了学生思维的话匣子,并顺势解开了本次习作单元的两大核心要素:阅读要素是作者是怎样将事情写清楚的;表达要素是写一件事情,要将事情写清楚。在教学习作单元所有的板块时,教师就需要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浸润下开展。
由于统编版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正是在精准解读板块内容和定位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整合的方式,洞察了习作单元的编排和训练体系,让整个单元的教学都在相互关联和照应中有序突进,为设置富有层级性、阶梯性的训练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依托经典文本,体悟习作单元的表达方法
习作单元与策略单元、普通单元的选文标准是完全不同的,习作中两篇精读类文本都指向于具体的写作方法,旨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积累写作知识、形成写作方法。
仍以四上第五单元为例。比如第一篇精读文本《麻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时,先从已经学习过的《普罗米修斯》一文入手,依照故事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顺序,鼓励学生迁移积累的方法,针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课文主要围绕着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并依照“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练习概括,让学生懂得要将事情写清楚,就需要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洞察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事情写清楚的,学习作者既描写看到的、听到的,又描写想到的这一写作方法。随后,教师结合课后思考题第二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探究并最终形成结论:依照故事发生的情节,有序地将自己所经历的过程展现出来,就能够清楚地展现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
教学第二篇精读类课文《爬天都峰》,很多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设置上,与其他的叙事性文本并不相同,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爬天都峰的过程作为表达的重点,而是侧重描写了自己在爬天都峰过程中与老人的对话。教师就在第一篇课文洞察文本结构和顺序的基础上,利用这篇课文专注于对人物细节的描写,从对话时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入手,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更细微、更深入的层面上,比如作者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说的,同时又是怎么做的,从而将爬山的过程描写清楚。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运用习作单元中两篇精读文本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体悟蕴藏在文本中的写作方法,为完成本单元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方法融合,搭建习作训练的思维支架
从精读课文到习作例文之间,编者还创造性地增设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这两个栏目,教师可以利用“交流平台”组织学生统整、归纳方法,明晰习作训练的要点,同时借助于“初试身手”,利用编者所提供的资源和情境,进行初步的尝试和运用。对于“初试身手”的实践运用,是学生运用积累的知识从“知”到“行”的迁移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初试身手”环节中的表现,尤其要关注学生对表达方法的实践和洞察,提炼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为习作单元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四上第五单元中,有部分学生对教材中庆祝生日的这张图片描述得还不够清晰,教师就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搜寻,回想自己或者家人一起过生日的场景,相机设置思维认知的问题性支架,比如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都有哪些人参与其中,做了些什么,大家交流了些什么,你当时是怎样的感受?让学生借助这些问题,将图片中所关涉的一些细节说清楚。有的学生对家务劳动的过程还不够了解,教师就指导学生将家务劳动进行动作分解,罗列出一系列的细化动作,然后再相机扩展成为对应的语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具体的过程表达出来,通过说一说,再写一写的方式,关注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推动了学生现有能力的生长。
纵观习作单元中的“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这两个栏目,都是為了单元写作实践而搭建的支架,与单元中其他的版块之间形成了深入的认知联系,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在交流平台中回顾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的要点,从而为初试身手奠定基础,让学生在初步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基础性的认知铺垫。
四、巧妙迁移方法,搭建技法运用的实践平台
任何方法都需要在实践中运用,才能成为真正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要通过习作例文的融合,让学生在写作方法的实践运用过程中形成全新的认知。
首先,教师要强化单元板块之间的再度融合,明确本次习作训练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还是以四上第五单元为例。这个单元中,编者精心编选的例文《杏儿熟了》和《小木船》都与学生真实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贴近于学生的真實生活,在学生学习了例文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勾连,选择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情,在相互启发,彼此交流中打开思维。如果有的学生遭遇了障碍,就可以借助习作中的提示语,让学生懂得习作就是要将自己身边所发生的真实事件写出来,既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此时,教师联系教材中所列的八个题目,再次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并在交流分享中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所罗列的题目,还可以借助“初试身手”板块中所罗列的内容,将其扩展成为一件具体的事情。指导学生将事情写具体、清楚,就需要充分运用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和交流平台,关注两篇习作例文所展现出来的顺序,最后联系习作第二部分中的表格梳理思维导图,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阅读、圈画、梳理和评议,不断提炼方法,一方面为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和后续的评价修改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树立学生的表达自信。如此一来,学生究竟该写些什么、怎样去写等关键性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其次,组织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完成初稿的结构设置。进入四年级,学生已经不再是处于最原始的习作阶段了,学生不再是想到什么写什么,而需要学会对素材进行必要的构思。教师就可以借助习作要求中的第二部分的表格,引导学生从自己选择的事情中学会罗列并编写提纲。值得一提的是,习作教学应该站在学生内在的视角考量,尊重学生内在的认知水平和原始能力,在紧扣“将事情写清楚”这一点的同时,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减少习作例文带来的束缚,使学生的认知性思维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再次,借助于习作例文的亮点,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进行修改完善。老舍先生指出: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借助于例文,在捕捉例文写作亮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自己的习作进行对比,说说自己对比之后的发现和感受,以及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从而形成最基本的修改意见。此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习作经验入手,将意识重新置放在最原始的认知经验中,依托习作例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修改,在对比和修改中提升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并相机发展学生的习作鉴赏力。
习作单元绝不能停留在知识汲取的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为学生创造运用方法、实践方法的契机,让学生在模仿、创造和修改的实践过程中,达成要素所指向的表达素养,真正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服务。
统编教材非常关注内容的整体性,尤其是习作单元,在内容设置的系统性上、在板块之间的关联性上、在方法迁移的实践性和发展上,都体现得极其鲜明。因此,教师要精准地把握教材中习作单元的用意和定位,明确每个板块真正的价值,找准读写之间的融合点,为学生实践感知、读写交融,提供支撑,真正让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得到富有实效的生长。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