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说课稿

2021-09-29 11:52宋丽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雨霖铃雨霖气氛

宋丽艳

《雨霖铃》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一首送别类诗词。一线教师如果教学得当,可以引导学生从会一篇《雨霖铃》走向懂一类送别类诗词。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说教材包括说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说课文。

(一)说单元教学目标

在學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学生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让学生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二)说课文

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

二、说学情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但鉴赏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诗词能力,让学生从“感受和体验美”上升到“理解和评价美”。

三、说学习目标

语言目标。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古典诗词语感,学生能将《雨霖铃》置于特定的情境中理解。

思维目标。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审美目标。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雨霖铃》“伤离别”的情感美,欣赏和评价《雨霖铃》通过情境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这种情感美。

文化目标。让学生感受和理解送别文化。

四、说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雨霖铃》“伤离别”的情感美,欣赏和评价《雨霖铃》通过情境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这种情感美。

教学难点:让学生欣赏和评价《雨霖铃》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伤离别”的情感美。

五、说教法与学法

笔者确立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笔者将事先印发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积累相关的知识。导学案的内容包括:词牌名介绍,写作背景介绍,送别类诗词介绍。送别类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以及内涵,虚实结合手法的介绍,送别类诗词鉴赏方法的总结,课堂上要思考的问题。

诵读点拨法。笔者将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点拨。

合作讨论法。对于设计的问题,笔者将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笔者分为了六个步骤。

(一)导入课文

1.词牌名介绍

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的由来。《雨霖铃》这个词牌,本身就蕴含“离愁别恨”的情感。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知道鉴赏诗词要看词牌名。因为有些词牌本身就蕴含某种情感,看词牌有助于学生读懂诗词。

2.写作背景介绍

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决定离开京城。这首词就是抒写他和一位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有西方学者在《镜与灯》中指出,文学活动包括四要素,即:作者,读者,文本,世界。写作背景的介绍,即让学生理解“世界”这个要素。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学生理解柳永的伤感作铺垫。

3.送别类诗词介绍

古人离别时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这类诗歌统称为送别类诗词。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会一篇走向懂一类送别诗词。

(二)诵读与点拨

第一,听视频范读。教师要求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注意字音,注意节奏,注意感情。

第二,学生齐读。在学生齐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出现的问题,为后面的点拨作铺垫。

第三,教师简单点拨。教师要点拨学生在齐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诵读与点拨,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雨霖铃》“伤离别”的情感美。

(三)赏析表现手法

作者运用了情境交融以及虚实结合的手法,去表现离别之情。为了让学生欣赏和评价《雨霖铃》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伤离别”的情感美,笔者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四个问题。。

1.探究问题一

问题一:请同学们赏析以下句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以及支架式教学理论,笔者提供了了以下的赏析提示,目的是降低赏析的难度。

赏析提示:请同学们找找写了哪些意象。每个意象渲染了什么气氛?几个意象加起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句写了寒蝉、长亭、黄昏、骤雨等意象。

寒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长亭渲染了离愁别绪。黄昏渲染了凄美伤感的气氛。骤雨渲染了悲凉清冷,凄凉迷惘的气氛。

寒蝉、长亭、黄昏、雨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表达了作者凄凉伤感的感情。

2.探究问题二

问题二:请同学们赏析以下句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以及支架式教学理论,笔者也提供了相关的赏析提示,目的是降低赏析的难度。

赏析提示与问题一相同。

明确:这句写了烟波、暮霭、楚天等意象。

烟波渲染了迷茫绵长的气氛。暮霭渲染了浓重压抑的气氛。楚天渲染了空阔辽远的气氛。

烟波、暮霭、楚天等意象营造了迷茫、压抑、辽阔的送别氛围,表达了作者愁思的迷茫绵长、浓重压抑、无边无际。

3.探究问题三

问题三:请同学们赏析以下句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以及支架式教学理论,笔者也给了相关的赏析提示,目的是降低赏析的难度。

赏析提示与问题一相同。

明确:这句写了酒、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

酒渲染了忧愁的气氛。杨柳渲染了依依不舍的氣氛。晓风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残月渲染了离愁别绪。

酒、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营造了凄清孤寂的送别氛围,表达了作者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情。

4.探究问题四

问题四:《雨霖铃》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以及支架式教学理论,笔者提供了以下的赏析提示,目的是降低赏析的难度。

赏析提示:请同学们指出哪里是实写,为什么说这里是实写。指出哪里是虚写,为什么说这里是虚写。并指出虚实结合手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明确:上片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下片是离别之后的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词虚实结合,渲染了作者的伤感无奈之情。

“赏析表现手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情景交融以及虚实结合的手法,在送别类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两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以及分析意象渲染的气氛,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掌握虚实结合的概念,明确指出哪里是实写,明确指出哪里是虚写,为什么说这里是实写,为什么说这里是虚写,以及明确指出虚实结合手法的作用,让学生理解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

(四)总结

1.总结本词

总结本词,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雨霖铃》。让学生知道这首词写了“离别情”。作者为了更好地抒发“离别情”,采用了情境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2.总结送别类诗词的鉴赏方法

(1)要把握信息。包括词牌、标题、作者、背景等。

(2)要理解字面意思。要结合注释理解字面意思。

(3)注意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要注意送别类意象以及主旨句。

(4)注意运用了什么手法去抒发离别之情。通常会运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去抒发离别之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从“会一篇”《雨霖铃》,走向“懂一类”送别诗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雨霖铃》。因为背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2.完成配套练习册33页上面的练习:即柳永的《忆帝京》。柳永的《忆帝京》也是属于送别类诗词,让学生做这一首,也是为了强化学生对送别类诗词的掌握。

猜你喜欢
雨霖铃雨霖气氛
2023.06六月羽坛:奥运积分赛的气氛终于来了
雨霖铃·有一年
CREATINGAN ATMOSPHERE
题庐山三叠泉
一字一句总关情
写出画面的气氛
《雨霖铃》点染手法浅析
从《雨霖铃》课堂实例看信息化的运用
《雨霖铃》教学设计
理解“画面” 把握“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