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菲
(东莞市博物馆,广东东莞 523000)
长沙窑又称铜官窑,始建于初唐,繁盛于晚唐五代,止于北宋。与同一时期的邢窑和越窑相比,成品质地稍显不足,但在纹饰的取材范围上则更为宽广。当时主流的纹饰题材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植物,主要包括梅花、菊花、莲花、蔓草、葡萄、小树等。第二类则是一些较为常见的动物,如蝴蝶、鸟、鸳鸯、奔马、大象。第三类为人物,该类取材同后世的人物纹饰相比,有一定特殊性,唐代陶瓷人物纹饰多以武士、舞者、少数民族、杂技表演为主。这跟唐代初期崇武的社会风尚,以及发达的对外贸易有关。第四类可以概括为组合图形,这类取材历史悠久,制作也相对容易,主要依靠同类图形的排列分布来修饰陶瓷,给人以整齐有序的精致感。为人们所熟知的联珠、浪花、绳纹就是其中代表。
图1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凤鸟纹壶
此外,长沙窑陶瓷纹饰还有一些独特之处。张倩的研究指出,为了迎合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在出口的长沙窑瓷器中,“大量吸收了伊斯兰教和佛教的装饰图案,借鉴西亚、印度的传统艺术风格。”形成了长沙窑独特的纹饰创作理念。从现有的出土文物来看,长沙窑在纹饰取材上的突破是将诗当作纹饰,并采用各种装饰技法赋予陶瓷,由此可见诗在唐朝的影响力。在装饰技法上,长沙窑开创了釉下彩的先河,为纹饰的色彩表现形式提供了更多选择,不过最新的考古研究似乎并不支持长沙窑最早使用釉下彩这一观点。
纹饰的作用可以分为三种。大致包括为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历史、神话传说的记录。因此对纹饰的研究,就不应限于其技法高超,工艺精湛,还需要深入挖掘潜藏在纹饰后的社会意义。笔者学识有限,未免贻笑大方,在此仅从经济、文化以及哲学的角度去分析长沙窑纹饰的社会意义,目的在于古为今用。
在出土的长沙窑陶瓷中,有着这样一句纹饰诗。“富从升合起,贫从不计来。五文。”再结合现有的各方面研究,不难发现长沙窑陶瓷高度商业化的特征,“明码标价”显示出陶瓷生产者将其劳动成果用于交换的意图,低廉的价格加之其实用性也使它能够拥有更多的受众群体。这为陶瓷产业在唐朝甚至后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8年“黑石号”的发现无疑是长沙窑史上的一件大事,该船满载销往西亚和北非的陶瓷商品,却不幸沉没于印尼海域。由于在其中一件陶瓷上可以清晰地看见“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的纹饰,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经多次交流探讨,可以初步确定,该船陶瓷大部分产自长沙窑。这批陶瓷除了具有长沙窑陶瓷的典型特征外,还加入了异域特色,如“安拉”字样的纹饰,投其所好的目的一目了然。推广用途的纹饰“湖南道草市石诸孟子有名樊家记。”上述纹饰特征只是长沙窑陶瓷很小的一部分,却反映出了长沙窑浓厚的商品经济思想,这与封建社会盛行的小农经济思想有着巨大差别,小农经济强调的是自给自足,很少将自己的劳动成果用于交换,在生产技艺的传承上也只是在家庭内部进行,这样很容易造成某些技艺的消失,目前就有很多不知道如何生产的文物等待着解密。而富含商品经济思想的长沙窑陶瓷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为了获得长沙窑产出的商品,西亚和北非的商人们也带来了各种奇珍异宝,这客观上促进了互通有无,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次,为了大批量的生产陶瓷,长沙窑的经营者雇佣和培养了一大批陶瓷艺人,为制瓷技艺的存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最后,今日的制瓷业应该从长沙窑在外销上的成功汲取经验,它的经营方式表明陶瓷不一定非要是昂贵的装饰品,同时也可以是物美价廉的实用品。今日之陶瓷要想再创昔日辉煌,需要贴近民生,推陈出新,在纹饰上亦是如此。
图2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题记壶
美国学者怀特认为“文化是一组现象,其中包括物质产品、身体行为、观念和情感、这些现象由符号组成,或依赖于符号的使用而存在。”陶瓷在英语中用chinaware表示,可直译为中国瓦,晚清时小写的china开始逐渐指代陶瓷。法国人则将龙泉青瓷称为“雪拉同”可见身披优美纹饰的陶瓷是早期中国散发给世界的“名片”。长沙窑作为外销窑,在这张“名片”上印下的是各类寓意深刻的纹饰,外国商人大量进口这种陶瓷,证明附着其上的纹饰也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这说明不同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虽然会造成一些文化差异,然而这并不能掩盖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
今天市场上依然可以买到纹有鸳鸯图案的碗,印有波浪纹的鱼盘,充分表明陶瓷纹饰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这种前提下,一些情况依然需要引起应有的重视。一是塑料,不锈钢,玻璃等材质开始进入传统的餐饮器具制造领域,对陶瓷餐饮器具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如果陶瓷被迫退出了日常生活领域,那么陶瓷纹饰也会岌岌可危。二是外来的新兴瓷器领域并没有很好地吸收和借鉴传统纹饰,例如在工业用瓷和建筑用瓷上,都尽量向纯色靠拢,纹饰似乎显得有些多余。如果站在传统纹饰的角度考虑,更大的用瓷面积,意味着更大的纹饰发挥空间,工业用瓷姑且不论,但在建筑用瓷上纹饰理应有所应用,不过目前并没有太多这种做法。建筑用瓷毕竟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现在的人们虽然习以为常,但在文化上对它们却是麻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纹饰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符号化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存在。长沙窑陶瓷纹饰取材自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了对爱情、富贵、勇毅、异域风情的欣赏与向往,说明当时的社会状况总体趋于平稳,人民生活相对安逸,所以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理想之事物,了解不同于本地域的风光。同时类似陶瓷纹饰中蕴含的社会追求,也反过来影响了唐朝的社会进程,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唐朝对外贸易发达的局面。
此外陶瓷纹饰精湛的技艺,也反映出当时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制陶、制瓷需要火来烧制定型,火的应用在古代的制造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制陶,冶炼和打造都需要火来支撑,火是当时少数几种能够改变材料性质的技术。现代研究成果则表明要使陶瓷达到长沙窑陶瓷的水平,必须将火的温度提升到1300℃,这是同一时期其他国家难以达到的水平。因此今日的我们在欣赏美轮美奂的古代陶瓷时,不要只沉溺于其带来的视觉冲击,更多的是要看到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以及非凡的创造力。
纹饰“隐”于陶瓷之中,表现的是制陶者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即不仅要将陶瓷本身烧制得完美无瑕,还要将各种富含人文气息的符号装饰其上,使其尽善尽美,难怪受世人追捧喜爱。现在的陶瓷纹饰虽然面领着新材质带来的挑战,被困于餐具和装饰品领域,但是也享受着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装饰手法上的更新,陶瓷激光打印技术能够将陶瓷粉直接打印在目标物上,使其不仅有瓷的观赏性,对事物的复刻程度上也几乎能同照片媲美。同时工业用瓷和建筑用瓷的领域始终是向纹饰敞开的,只要制瓷从业者敢于尝试创新,并付诸不懈努力,那么纹饰必将发挥其新的功能。况且纹饰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简单的“福”“禄”“寿”三个字已经胜过了很多明星和“超级英雄”的代言,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无时无刻不在为陶瓷纹饰的创作提供素材。
注释:
①《牧羊女亚司泰来》舞台剧中衣着华丽英俊潇洒的男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