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促“想”,“猜”中助“学”

2021-09-29 04:20季鑫楠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意小猴子蜗牛

季鑫楠

苏联著名的插图艺术家维列斯基说:“好的插图不需要加标题说明,不需要从书中引话,但读者看了插图能去着重体会文学,唤起丰富的想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与猜想始终密不可分。教师利用插图打开语文教学的“锁钥”,以“图”促“想”,“猜”中助“学”,帮助学生朝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迈进。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刚从学前的绘本阅读过渡到小学的文字阅读,认知具有直观性。生动易懂的插图就好比一个助读支架,既能引发学生猜想,激起兴趣,进而深入浅出地理解文本,又能让学生在边读边猜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实现语言表达与想象创造的双重训练,从而让语文要素在课堂中落地。

一、插图设疑,猜想入境

在导入新课环节中,插图可以化身成一扇神秘的大门,教师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观察、生疑、猜想,带着对于课文的期待与兴趣,推开大门,把关注点由课文插图引向课文内容本身,在边想边猜中进入课文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插图为一口水井,井旁立了一块石碑,镌刻的文字清晰可见:“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教师在导入时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图片,猜想这个水井和石碑从何而来,何故产生?带着疑问猜想,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了激发,为课堂教学开了个好头。同时,石碑上的“挖井人”“毛主席”也提示着学生课文的主要人物,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猜想,这两者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水井、石碑、毛主席以及相关的革命题材故事距离他们的现实生活遥远,文中插图是实地摄影照片,让学生在真切的感受中体会乡亲们吃水的艰辛以及他们饮水思源、感恩毛主席的情怀,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小学生在学习时多有畏难情绪,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将插图与猜想结合起来,诗词与插图交相辉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化难为易,抓住教学重难点。在上册《悯农(其二)》的插图上,古诗的主人公就出现了,教师可递进式提问,引发学生猜想:插图中的人物是谁?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教师润色后,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畫面:烈日当空,身材干瘦的农民正在田里劳作,被太阳烘烤的他汗如雨下,热得敞开了衣服,用毛巾擦拭头上的汗水。为什么农民在正午劳作呢?带着好奇和猜想,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这首诗的主题是农民劳作的不易和诗人的同情之心,单从古诗寥寥数语,小学生很难理解诗意,更难体会诗情。这时教师便引导学生再回顾插图,设身处地地猜想农民当时的神态、动作和心理,从而达到对古诗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二、图文结合,猜中解文

在很多情况下,观察插图、展开猜想,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又可以作为学生突破难点、解读课文的催化剂。

上册《小蜗牛》是小学阶段第一篇连环画阅读课文,也是第一篇没有全篇标注拼音的课文,课后要求指出“对照图画,读一读课文”,借助图画大胆猜测正符合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篇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展现了小树林一年四季的变化,巧妙地告诉学生小蜗牛爬得很慢。在教学中,看图猜想、梳理情节、复述课文就是一个不错的教学策略。四幅插图对应四季的变化和小蜗牛的活动轨迹,将课文情节串联起来,学生可以借助插图大胆猜想小蜗牛去了哪里,经历了什么。同时,在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后,又可以利用插图巩固复述课文,以图解文。此类连环画阅读课文在下册则更为常见,《小猴子下山》《咕咚》《小壁虎借尾巴》等皆是如此,同样适用于这一教学策略。

连续性的、生动直观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清晰地梳理情节,还有一些插图是课文重点内容的直观图示,有助于教师突破难点,在图文对照的猜想中理解、解读文意。例如在学习下册《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插图并思考:“我”多想去哪里看看呢?两幅插图分别画了天安门和天山,对应北京和新疆,学生便能自然猜想到“我”想去北京和新疆看看,这也呼应了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另外,如何理解两个自然段的主语“我”是本课的难点。在两幅插图中,第一幅图天安门旁边站立的是穿着新疆服饰的孩子,第二幅图雪山的旁边站立的是穿着普通服饰的孩子。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搭建了学习支架,提示学生两个自然段的主语虽然都是“我”,但代表的却是来自不同地方的孩子,第一段中的“我”是指新疆的孩子,第二段中的“我”是指北京的孩子。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插图作为语文书“第二语言”的助读功能,在图文结合的猜想中解读文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在插图的牵引下梳理情节,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深化主题思想,追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合一。

三、识图猜想,创造表达

叶圣陶先生曾在《说话训练》中强调: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展之欲的“总枢纽”。一年级课文有大量插图,色彩明丽,栩栩如生。教师不光可以引导学生看插图解文意,还可以巧用插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欲,展开猜想,续编故事,从而锻炼语言表达力和想象创造力。

上文曾提到连环画阅读课文,教学这类课文,语文要素落实在“借助图片阅读课文”上。学生完全有能力根据图文对应的特点进行自主阅读。在完成复述文本的教学任务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插图大胆创新,展开猜想,进行语言和思维的双重训练。例如在《小猴子下山》中,教师可以利用五幅插图引导学生猜想每张插图中小猴子的表现,复述课文。在最后一幅插图中,我们只看到了小猴子挠着头、空手而归的背影,课文的故事虽已结束,可画外的故事也许还在继续,下一次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什么呢?相同的错误小猴子还会犯第二次吗?这时教师便可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延展插图,续编故事,进行语言训练。

一些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留白”,而课文插图却能很好地“补白”,教师可提示学生着眼于插图,启发学生猜想,弥补画外之音,续编故事。以《小松鼠找花生》为例。文中的小松鼠怎么也找不到花生,但通过插图的呈现,学生可清楚地知道花生的果实是埋在泥土里的。“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续编故事,如可以出现一个蚯蚓朋友,它常年在泥土里钻来钻去,应该知道花生是长在土里的,遇到了小松鼠便可以解答它的疑问,又或者不甘心的小松鼠自己挖土,终于挖到了地底下的花生,这才明白花生的果实长在地里,而不是挂在枝头。看图猜想、续编故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还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链接生活,增长知识,一举两得。

作为课文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插图可使教科书具有跃出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且成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这一载体,并与猜想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观察、生疑、猜想,带着兴趣走入文本,看插图,解文意,用插图,练表达,促使“插图”与“猜想”的合力共同作用于语文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文意小猴子蜗牛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小猴子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蜗牛
借你一双明亮眼,力拨迷雾见阳光——破解文言文文意理解常见设错方式
勇敢的“怕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