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军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学校落实新课标,必然受其实施环境的影响。文章依據新课标,提出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普遍的课堂活动形式,然后提出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难以有效落实的三个难点,并对三个难点分别进行描述和分析,希望帮助学校和教师从课程标准本身出发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进行扫清障碍。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3-0040-02
引言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常感到小组合作学习具体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但一次次实践后感到小组合作学习难以有效落实,久而久之成了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收效甚微的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去解决此难点呢?其实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
一、小组合作学习难以有效落实的原因
(一)小组合作学习难在弱化教师的指导,凸显小组共识促使小组互动上
小辛庄小学的一位教师在试讲完《颐和园》一课后,听讲教师交流意见:“自主学习在这一堂课中是否没体现出来?能否提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颐和园的,每一处景点都有什么特点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小组学习并在全班交流。”笔者话音刚落,这位教师回答道:“再怎样自主学习到后来也得由教师指导,太麻烦了,一节课讲不完。”这句话引起了笔者的反思,在以往课堂上倒是经常采用“小组交流”这一学习形式,但小组交流完后,在“全班交流”这一环节,确实又是由教师从第一个问题开始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进行学习。
可以看出整个交流过程仍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对于学生能体会出来的,之后教师再通过指导感情朗读加深体会;对于学生不能体会出来的,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整个交流只是教师和一个又一个同学在对话,而小组成员间的互相补充、小组间的思想碰撞极少体现,“小组交流”成了课堂上的一个形式。
(二)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后进生参与意识不强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小组中交流,学生驾轻就熟地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笔者在课堂巡视时,经常发现每个小组里都只有几个发言积极的同学在滔滔不绝,而其他小组成员成了安静的听众。看到教师来到他们小组,小组长说完后就请其他组员说,但是有的小组成员要么支支吾吾说不到点上,要么就不说话,小组成员之间也很少针对别的成员的发言进行讨论,最终还是听小组长来说。其实,教师在安排班级座位时就已考虑到让学优生帮带后进生。这样,每个学习小组里都有学优生,也都有后进生。学优生本就发言积极,久而久之,在小组学习时,后进生只能听学优生的了。在课堂上,笔者一再强调个人发言代表整个组,也指导学生开头这样说:“小组认为……”想以此带动每位学生,并有意请后进生代表小组发言,但交流起来总是缺乏那种学生之间积极主动讨论的热烈气氛,组与组之间的思想碰撞更为鲜见。如果不把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都调动起来,“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堂活动形式的意义何在呢?
(三)小组合作学习难在怎样组织得井然有序且活而不乱
教师在课堂上时常可见这样的现象: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到小组中去学习,但教师说完之后,只见学生交头接耳,教室吵闹犹如市场。教师站在讲桌前以严肃的眼神环视整个教室,想以此警示大家守纪,但没有人理会。于是教师站到这个小组旁边,这个小组声音小了;教师站到那个小组后边,又发现其他小组太吵,交流的声音根本听不到。有时,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合作的兴趣,提升交流的效果,让学生自由组合最多四个人的学习小组,但是一旦放开,说与交流内容无关的话的现象就一下子多了起来。不仅如此,教师有时还发现学生反复交流也达不成共识,小组长形同虚设,其作用无从发挥,成员们各说各的,实际操作起来不好管理。
二、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实践的过程
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教师可尝试用课件把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所要交流的问题呈现出来,此时,教师可退到一边,不再用每个问题牵着学生走,而是让学习小组的学生站到讲台上,如有疑问,学生可以直接举手向台上的学生提问。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了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小艇有什么与众不同?请抓住具体词句谈谈体会。
第二,威尼斯和小艇有什么关系?请通过具体语句交流体会。
这两个问题是学生需要通过本课弄明白的主要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小组中交流。教师则退到一边,可以来回巡视了解每个小组的交流情况,也可以参与到小组交流中去。然后请学生先就第一个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教师可请一个学习小组的四位学生全部上台。小组四位学生分别抓住了第二自然段“威尼斯的小艇有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一句中的“又窄又深、独木舟”“翘起、新月”“轻快灵活、水蛇”这些词语具体谈了自己的体会,小组成员从这些词语中分别体会出小艇的与众不同。这一小组的发言结束,其他小组也没有异议,这时,教师就可以站到讲台上指导学生注意“有点儿像、像、仿佛”这三个词语,看从中发现了什么。经过指导,学生发现写文章时,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更有新意。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在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给足学生小组学习、交流的时间,弱化了教师的指导,凸显了小组共识。
在学生交流完第一个问题之后,无须教师多言自然可以过渡到第二个问题。此时,教师再把一个学习小组的四位学生都请到了讲台上,该组学生都抓住了第六自然段进行交流。在听完这一小组的发言后,教师发现还有其他小组的学生举手,就请这一小组的学生来补充,这也调动了其他小组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学生来对这个小组的发言进行补充,课堂上,小组之间自然就形成了互动。有一小组学生又从第五自然段“坐上威尼斯的小艇,拉开窗帘,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这句话体会出威尼斯和小艇关系密切。全班交流到此结束,教师又站到了讲台上指导:“请仔细观察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和威尼斯与小艇有关系吗?”学生总结出第四自然段描写的是威尼斯的船夫驾驶小艇的事,瞬间恍然大悟:这一自然段的内容也和威尼斯与小艇有关系。在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中,学习小组之间有了互动,虽然没有激烈的争论,但是却有相互之间的补充、相互之间的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