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当代散文多元解读教学探讨

2021-09-28 05:07:34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民乐生态工业园区学校赵惠新
天津教育 2021年25期
关键词:济南散文语境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民乐生态工业园区学校 赵惠新

在初中散文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把握散文的特征,采取现当代化教学方法,实现对现当代散文的多元解读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由此可见,从提升散文教学效率及质量角度考虑,本文围绕“初中语文现当代散文多元解读教学”的分析和研究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现当代散文的定义及特征分析

基于《现当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散文给出的定义,即:“散文是区别于韵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是指随笔、杂文、特写等不同于诗歌、小说、戏剧的一种文学作品。”而现当代散文,则包括从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创作的现代散文,还包括新中国成立至今创作的当代散文。

散文取材极广,结合表达方式,可分成四大类:①叙事性散文。这是一种以记人叙事的形式,展现作者内心情感,表达作者对社会认知的散文类型,呈现主线简单、语言朴实、叙事简洁灯特征,例如,莫怀戚所作的《散步》,此文章主要讲述了“我”的母亲、“我”以及“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的故事,从“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当中,“母亲”从爱幼角度出发,遵从“我”儿子的意见,以简单的一件事诠释了传承、孝敬、慈爱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②写景性散文。这种散文形式主要描绘景物,同时借景抒情,或者围绕景物特征,移步换景,推动全文发展,比如,老舍先生创作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主要描写了雪中的济南——青黑的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犹如穿着带水纹花衣的山坡,水中绿的精神的水藻,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日无限喜爱及赞美之情;③抒情性散文。顾名思义,此类散文主要用以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感,感情色彩浓烈,比如《地下森林断想》这篇散文赞美了深谷里的树种面对一次次火山爆发一点点萌芽生长的大无畏精神,令读者感叹生命的顽强;④哲理性散文。这类散文是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有感而发的形式,例如,严春友的《敬畏自然》,讲述了自然的浩瀚、人类的渺小,讽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不自量力,警醒世人应该善待大自然,对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热爱之情。

二、初中语文现当代散文多元解读教学分析

(一)因言求意,解读散文

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中,行文大多规范,有迹可循,包括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以及结果等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注意剖析要素,讲解文章内容,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主旨。散文则不同,行文灵活自由,不可套用这类教学形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内容,教师首先应该抓住散文的语言,有效引导学生因言求意,沉浸到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当中,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领悟散文表达的观念、思想与情感。以老舍先生所作的《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诵读课文,联系实际生活,在脑海中描绘济南的冬天的景象,感受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寄予的情感。诵读课文后,教师提问:“济南的冬天美在哪里?”学生回答道:“济南的冬天,美在阳光,美在雪景,美在村庄,美在水景。”这时教师继续追问:“那么老舍先生是以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手法描绘这些美景的呢?”学生再次细品文章,答道:“文中采用了比较、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并且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随后,再问道:“作者用了哪些词汇描述济南的冬天,这些词汇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了“响晴”“暖和”“安适”“慈善”等词汇,并从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满足、平静、惬意、喜爱等情感。在这篇散文的教学中,按照“感受—理解—鉴赏”的思路开展教学,让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受文章情感基调,再从文字入手,让学生鉴赏,掌握散文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从作者对描述主体的定义词汇入手,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揆情度理,解读散文

散文是一种情感色彩颇为浓烈的文学体裁,大多数情况下是作者有感而发,通过所见所闻,引申至所思所感,表达自己对人对事、对物的某种思想情感及人生哲理的一种文学载体。散文的魅力,就在于天然去雕饰,千人千面,不同的人,面对着不同的事物,在独特的背景下产生了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情感,就是作者行文的主线。在现当代散文解读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揆情度理,抓住行文线索,解读散文内涵。

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在阅读散文时,学生应该联系生活实际,细细品味每一个文字的情感意蕴,构建出相关的情境与意境,和作者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进一步感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及主旨。比如,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史铁生描写了母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一些日常表现,整篇文章语言朴实、平淡,却句句深情,深切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懊悔之情,表达了对深沉、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在散文解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鉴“母亲”的行为,然后提问学生,“面对‘我’的暴怒无常,面对‘我’突然砸碎玻璃、突然摔东西的行为,‘母亲’做了什么?”有的学生会回答:“母亲悄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听,待‘我’平静下来再进来,提议推‘我’去看看北海的花儿。”再次提问:“当‘我’同意去看北海的花儿,‘母亲’的表现是?”有的学生会回答:“‘母亲’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絮絮叨叨着应该准备些什么。”作者对“母亲”语言、行为的刻画,细致入微,让母爱之深沉溢于言表。文中有不少话语,令人动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剖析令自己感动的语句。有学生回答道:“文中两次写道,‘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表达出了作者对自己不理解、未关心母亲身体的悔恨之情。”

(三)还原语境,解读散文

散文创作过程中,要考虑特定的背景以及语境,如若读者能感悟这种语境,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在散文解读中,把握作者言辞、表述的语境,一种在文内,即上下文语境,一种在文外的,即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语境。在现当代散文课文教学过程中,需让学生解读其中的句子、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此外,还应该引领学生跳出文本,基于特定语境品鉴散文,提升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例如,在《邓稼先》一文教学过程中,需向学生普及这篇传记型散文是由杨振宁先生创作的,属于回忆性散文。课文当中“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点明了文章涵盖的两条情感线索,即:其一,对中华民族“站起来了”的激昂情感;其二,对亡友邓稼先的高度赞美与深情怀念。这篇文章是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写作方式,分段很多,内容丰富,但是主题十分集中,开头描述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的危险境地,为后续描写邓稼先无私奉献、朴实高洁的品行品德作铺垫。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以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创建相关语境,让学生深刻体会我国发展进程的艰辛,并感受邓稼先等英雄的奉献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及情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语文的目标,是掌握汉语这门语言,学习更多的知识,抒发自己的见解和情感。在众多文学体裁中,散文备受文学家喜爱,内蕴丰富,行文自由,但往往蕴涵作者丰富、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体悟,能令读者受到感召。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和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比较,散文具备别具一格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根据现当代散文的文体特性,抓住现当代散文的行文线索解读文章,把握文章主旨和情感,引导学生细细鉴赏其中的词语、句式,提升学生的散文解读能力。

猜你喜欢
济南散文语境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5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Hi济南
走向世界(2009年36期)2009-01-28 03: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