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东
(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是由于机械原因、各种动力因素等导致的颈椎柱变形、变细从而致使颈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出现缺血循环障碍[1]。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视觉障碍、耳鸣、头晕、视力减退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伏案工作时长增加,长期坐姿不合理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椎动脉型颈椎病使用西医药物疗法疗效不理想,手术治疗有创伤性,导致患者依从性降低[2]。中医治疗能够发挥显著疗效且操作方便、创伤性较小[3]。
研究自医院抽取140例入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时间为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对照组间男/女病例数为46/24例,年龄28~79岁,平均(53.50±4.18)岁;观察组间男/女病例数为47/23例,年龄28~78岁,平均(53.10±4.12)岁。两组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已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有眩晕、颈痛、耳鸣等症状。
排除标准:对推拿或天麻钩藤饮中药物存在禁忌证;在哺乳期与妊娠期的妇女;不配合治疗;先天肢体畸形。
对照组实施中医骨伤手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天麻钩藤饮内服,具体如下。
1.2.1 中医骨伤手法
①按压放松患者颈部及背部肌肉10 min,再使用点穴手法对患者双侧风池穴实施5 min的按揉;②使用颈椎牵引疗法对患者肩颈肌肉实施1 min的放松,告知患者前屈、后伸颈部,使用前臂及手肘将患者下颌固定,向一侧旋转45°,此外持续使用拇指按压患者颈椎棘突10 min;③待患者完全放松之后,使用双手实施反向旋转提拉,待听到有“咔哒”声即可;再按照以上方式反向旋转提拉另一侧;1次/d,持续治疗14 d。
1.2.2 内服中药治疗
主方为天麻钩藤饮,具体组方为:珍珠母30 g、黄芪10 g、陈皮10 g、石决明30 g、半夏10 g、炙甘草6 g、钩藤10 g、大枣6 g、竹茹10 g、生姜6 g、枳实10 g、天麻10 g、山栀10 g、牛膝10 g、茯苓10 g;严重耳鸣者加僵蚕10 g;偏头痛者加黄姜、白芷10 g。1剂/d,2次/d,100 mL/次。
(1)比较两组疗效:①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90%,患者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停药1个月后无复发迹象为治愈。②治疗后,证候积分降低70%且不足95%,患者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为显效。③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且不足70%,患者症状、体征有改善为有效。④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加重为无效。
(2)随访8~1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
(3)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积分:主症为头晕目眩0~6分,次症状视物旋转、耳鸣耳聋、胸闷发作、失眠多梦、恶心呕吐等0~3分,症状越显著分数越高。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所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疗效偏高(P<0.05)。
表1 疗效比较[n(%)]
表2所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复发率偏低(P<0.05)。
表2 复发率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头痛”“头晕”范畴,基本病因为颈椎劳损、头颈部外伤、不良姿势、风寒湿侵袭、颈椎发育不良[4-5]。中医辨证分型均为:痰湿阻络、风寒湿、气血亏虚、气血瘀阻、肝肾不足。中医骨伤手法采用按压、复位等手法放松患者颈背部的肌肉并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患者的肌肉劳损情况,减少血浆浓度,改善血液流通增加椎动脉血流动力从而实现疏通经络的功效[6]。中医骨伤手法不但可改善肌肉痉挛,还可对患者椎动脉动力学实施改善。相关研究人员[7]研究指出:通过对颈部、背部两侧肌肉实施按摩并指导患者进行颈部前屈、旋转、后伸等、使用大拇指对患者颈椎棘突出实施按压,从而使患者充分放松,再实施旋转提拉能够实现疏通经络、消炎止痛的功效[8]。但由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复杂,中医骨伤手法无法彻底治愈该疾病,配合中药内服能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s, 分)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s, 分)
?
本次研究内服中药天麻钩藤饮,其中当归、黄芪能补血活气、消炎止痛;生姜祛寒止痛;白芷、黄姜消炎止痛、益气活血;炙甘草助阳补阴,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消炎止痛功效,能够减少临床症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疗效偏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复发率偏低,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对照组低。
综上所述,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实施中医骨伤手法与天麻钩藤饮联合治疗能够优化疗效,减少复发率,降低症状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