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成
(河北省献县人民医院,河北 献县 062250)
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患者骨质疏松产生的骨外科病症表现,同时藉由各类意外事故的产生,病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1]。一般情况下该病症会促使患者机体代谢功能紊乱,进而引起多种并发症。目前病症的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分为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PFNA内固定术是较为新型的内固定治疗措施[2]。现通过选取150例患者进行研究,为探究该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影响,有以下报告。
共计纳入150例患者进行分析,选取时间自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根据随机数法进行分组,组别区分:对照、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男性46例,女性29例,年龄62~83岁,平均(74.65±3.24)岁,观察组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龄60~84岁,平均(75.23±4.20)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纳入患者均符合《骨外科学》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均由跌伤、车祸等因素引起病症。②入院后患者意识清晰,无明显的精神功能障碍。③实验调查于患者同意下进行,已签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肝脏组织、功能性障碍者;②存在其他骨科病症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全身麻醉,于患者髋部外侧进行手术入路,创面长度约10~12 cm,随后逐层切开患者皮下组织并暴露其骨折线,对患者的骨折端进行复位,并在患者股骨大转子和股骨干外侧放置解剖版,旋入3枚克氏钉进入股骨颈内,钻孔后旋入空心针,随后采用螺钉固定患者股骨远端,保证肢体无移位现象[3]。
观察组采用PFNA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患者取平卧位采用全身麻醉,固定患者下肢,外展健侧肢,患肢外展30°后进行牵引,随后内收15°进行内旋复位,于C臂机和X线机现检查复位状况。完成后常规消毒,并铺无菌消毒单,于大粗隆顶端5~10 cm做3~5 cm手术入路,接触患者股骨大转子或偏外侧情况下可作为进针点,置入保护器保护患者软组织,钻入导针进行定位,在检测下观察位置良好后沿导针近端髓腔钻扩髓,随导针走向插入内钉,去除导针后使用瞄准系统并安装,于C臂机检测下调整瞄准系统和髓内钉至平行状态,设定目标为近端定位孔于股骨颈上下位的中下1/3处[4]。随后以目标定位使用1枚导针旋入股骨颈内,采用透视证实导针位于股骨颈前后位置正中、上下位的中下1/3处,止于股骨头软骨下0.5 cm处。随后采用测量导针钻入股骨颈的长度[5]。沿导针采用空心钻钻开股骨近端外侧皮质,将带螺旋刀片的锁钉打入股骨头软骨5 mm下,旋紧螺钉并固定螺旋刀片,打入远端锁钉,根据患者受损情况调整静态或动态锁钉。拆除瞄准器后拧入尾帽进行固定。完成后通过C臂机检查固定效果,在良好的情况下留置引流袋并缝合患者创面[6]。
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2个月内的整体治疗优良率,采用髋关节评分(Harris)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优;80~90分为良;70~79分为中;70分以下为差。
使用SPSS 22.0对分析结果及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达,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达,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术后的整体恢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患者的优良率对比[n(%)]
由两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各项指标统计:观察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出血量、引流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的指标对比( ±s)
表2 两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的指标对比( ±s)
?
由于老年骨质疏松症以及各类意外事故的产生,该病症在有关学术统计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7]。对照组属偏心固定,可能引起术后容易出现钢板断裂,骨折不愈合,导致内固定失败,由此强调手术治疗的作用,观察组的PFNA内固定术作为髓内钉固定,属中心性固定,可有效减少内固定断裂风险,大大降低内固定失败率;手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手术操作简便,显著降低各项手术操作时间,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8]。
本文以150例患者分析有结果;观察组术后的整体恢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出血量、引流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由此强调PFNA内固定术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可提高病症患者的恢复优良率,对减轻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恢复时间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具有更高的使用优先度。
综上所述,在进行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中,采用PFNA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更高,值得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