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男
泰安市泰山区人民医院内科,山东泰安 271038
糖尿病是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种由外界因素、遗传因素介导出现内分泌失调的慢性内分泌性代谢类疾病,患者发病后常见症状为脂肪代谢紊乱、蛋白质代谢紊乱以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等,临床可划分为两个类型,即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以后者为高发[1]。分析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常见于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抵抗,所以临床治疗需要通过纠正患者胰岛素抵抗症状,或是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解除病症[2]。目前常规治疗方案为二甲双胍,该药物属于双胍类口服降糖药,进入患者机体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强患者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肠道的葡萄糖摄取量,进而发挥较好的健康效果,但受限于患者高龄、病程长等因素的影响, 患者长期用药极易产生耐药性,弱化血糖控制效果。对此有学者提出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卡波糖,以优化患者的血糖长期控制效果[3]。 该次为探讨该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将2019年4 月—2020 年4 月内于该院接受诊疗的76 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为研究对象,通过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对照单一的二甲双胍疗法展开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将该院接受诊疗的76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纳为研究病例,纳入标准:①与《2 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临床实践指南》提出的诊断标准相符的患者;②不存在胰岛素干预史的患者;③本人及(或)家属对该研究全面知情并签署授权声明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并发糖尿病足的患者;②并发酮症酸中毒的患者;③并发神经病变的患者;④并发心脑血管危重症的患者;⑤并发肾、肝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⑥存在急性并发症的患者;⑦合并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⑧合并传染疾病或是精神疾病、沟通障碍的患者;⑨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等。 该研究由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以患者住院床号为参考,38 例奇数患者纳为对照组,38 例偶数患者纳为观察组。 对照组:男21 例,女 17 例,年龄37~76 岁,平均(56.21±9.54)岁;病程 1~10 年,平均(5.62±2.87)年。 观察组:男 23 例,女 15 例,年龄 38~77 岁, 平均 (56.43±9.65) 岁; 病程 1~11 年, 平均(5.43±2.98)年;以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所对应的数据展开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2 型糖尿病相关知识宣教,并遵医嘱健康饮食与适当运动。
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疗法: 取0.5 g 的盐酸二甲双胍片(国药准字 H20023370;规格:0.5 g/片)给予患者口服,3 次/d,持续给药 3 个月。
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疗法:其中二甲双胍的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等同,另取50 mg 的阿卡波糖片(国药准字为 H19990205;规格:50 mg/片)给予患者口服,3 次/d,持续给药 3 个月。
①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值≤6.39 mmol/L,且餐后2 h 血糖值≤7.80 mmol/L;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值≤7.80 mmol/L,且餐后2 h 血糖值≤11.10 mmol/L; 若未达到上述两个标准则为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4]。
②血糖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记录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 血糖(2 h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 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6.32%,数据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FPG、2 hPG 以及 HbA1c 水平趋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FPG、2 hPG 以及 HbA1c 值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
组别观察组(n=38)对照组(n=38)t 值P 值FP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2 hP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9.45±0.53 9.46±0.56 0.080 0.937 6.10±0.34 7.38±0.46 13.794<0.001 14.16±1.16 14.19±1.18 0.112 0.911 7.27±0.53 10.46±0.67 23.019<0.001 HbA1c(%)治疗前 治疗后11.32±1.27 11.35±1.29 0.102 0.919 7.81±0.51 10.16±0.80 15.269<0.001
由于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随之糖尿病患者基数不断扩增,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在给患者带来较高并发症、致残风险的同时,也有较大的生命安全隐患[5]。所以临床针对糖尿病应做到及时诊断与治疗,在向患者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指导患者形成健康的日常饮食习惯与运动锻炼的同时,还应选择适宜的降糖药物加以治疗。 临床将糖尿病划分为两个类型,即1 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以后者为高发,认为与患者胰岛B 细胞衰竭、胰岛素抵抗存在关联性,相对比而言2 型糖尿病具有较为复杂的病情,且持续周期较长,期间患者极易并发基础性病症,例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导致临床治疗存在较大的挑战[6]。有研究指出,对患者行口服降糖药治疗,不仅操作简单,不会给患者身心造成负担,同时也有较好的临床效益,相对比静脉泵、经皮注射等方案而言更易于患者接受,所以二甲双胍片口服成为常规治疗方案[7]。 该药物作以盐酸二甲双胍为主要成分,给予患者口服后可以直接在胰岛素发挥作用,改善其敏感性并促进与受体的结合,有利于纠正患者的机体胰岛素抵抗情况,缓解机体负担;除此之外,二甲双胍还能改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高血压、高血脂症状[8]。 不过单独给予2 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受限于患者高龄、病程长等因素的影响,患者长期用药极易产生耐药性,弱化血糖控制效果,甚至出现低血糖,影响患者健康。 对此有学者提出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卡波糖,以优化患者的血糖长期控制效果。
为探讨该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将该院接受诊疗的76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纳为研究病例, 通过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对照单一的二甲双胍疗法展开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 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6.32%)(P<0.05); 经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 FPG(6.10±0.34)mmol/L、2 hPG(7.27±0.53)mmol/L、HbA1c(7.81±0.51)%均 优 于 对 照 组 患 者 的 (7.38±0.46)mmol/L、 (10.46 ±0.67)mmol/L、 (10.16 ±0.80)% (P<0.05)。 可见针对2 型糖尿病患者联合给予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益。 原因分析,阿卡波糖作为一种α-糖苷酶抑制剂, 给予患者使用后会直接在胃肠道中发挥作用,减少肠道的碳水化合物摄取量,进而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不仅如此,还能抑制患者餐后机体的胰岛素分泌量,以此纠正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症状,达到治疗目的[9]。 在既有研究资料中可以发现,患者长期接受阿卡波糖治疗,可以降低其出现高血脂、冠心病的风险性[10-11]。 这与李雪峰[12]的研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参照组的(71.88%)(P<0.05),基本一致。 所以 2 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联合应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可以提高机体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减少肝糖输出量,有利于糖类更好的向能量进行转化, 进而减少患者机体肌肉内的糖类含量,调控肠道葡萄糖摄入量,并降低α-糖苷酶活性,实现对患者血糖指标的有效管控,值得作为临床推广方案。
综上所述,2 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联合给予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方案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其血糖指标,有利于病情的改善及预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