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模型建构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21-09-28 08:05倪付花胡家会
科技视界 2021年25期
关键词:噬菌体侵染保温

倪付花 胡家会

(1.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山东 聊城252000;2.聊城大学生命科学院,山东 聊城252000)

2017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科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既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没有办法真正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又缺少对噬菌体的感性认识,对于实验结论的推理,学生只能停留在表层认识上。笔者用实物自制噬菌体、大肠杆菌物理模型;制作模拟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保温、搅拌、离心过程的平面图模型。学生通过模型构建与合作,探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注入的是DNA还是蛋白质,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知,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地提高,还能够感受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更好地把握实验的本质。

1 自制教具的过程

1.1 制作噬菌体吸附大肠杆菌的模型

把六根书钉的一端翻折,插入中性笔芯笔尖的帽子中,制作噬菌体模型(图1)。用猕猴桃作为大肠杆菌的物理模型(图2),把噬菌体模型的书钉一端放在猕猴桃表面,模拟噬菌体的吸附过程(图3)。模拟所用的材料常见,模型形象生动,可比性强。

图2 大肠杆菌模型

图3 噬菌体吸附模型

1.2 建构探究过程的模式图

根据噬菌体、大肠杆菌的结构特点及保温、搅拌和离心的过程,打印其平面图模型(图4、图5、图6)。

图4 噬菌体平面

图5 大肠杆菌平面图

图6 保温、搅拌和离心过程平面图

2 教学过程的探究

2.1 分组合作

根据实验条件和设备,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利用提供的噬菌体、大肠杆菌模型和模拟保温、搅拌、离心过程的平面图形,小组内合作,构建模型,探究问题。

2.2 实验探究

2.2.1 探究噬菌体注入DNA的实验结果

两名同学用红色记号笔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假设注入的是DNA,学生利用模型,在纸板上演示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后经保温、搅拌、离心后各阶段发生的现象,推测结果应是上清液中有红色标记物(图7)。

图7 标记蛋白质,注入DNA

两名同学用红色记号笔标记噬菌体的DNA。假设注入的是DNA,学生利用模型重复上述过程,推测结果应该是沉淀物中有红色标记物(图8)。

图8 标记DNA,注入DNA

小组同学把两种假设结果进行对比,一致认为: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看沉淀物是否有标记,则可判定噬菌体注入大肠杆菌的是DNA还是蛋白质,即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2.2 构建概念模型

学生经过探究前两个问题,迫切想知道实际的实验结果是哪一种。教师通过展示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结果,对比探究模型,使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DNA进入宿主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教师播放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动画,学生构建侵染过程的概念模型:吸附—注入DNA—复制子代的DNA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组装子代噬菌体—释放。

2.2.3 探究实验问题

教师提问实验过程中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在回答的基础上再去重温2.2.1构建的模型,很容易认识到,如果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就会有少量不分离(图9);如果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破裂后就会释放子代噬菌体,其会进入上清液(图10)。

图9 搅拌不充分的实验结果

图10 保温时间过长的实验结果

2.3 组间交流

通过小组间对比构建的模型,通过交流,强化了学生对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的认识,也激发了其学习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兴趣,并为其“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 总结与反思

对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教学探究,笔者构建了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物理模型,噬菌体、大肠杆菌及容器等平面图模型,不仅找到了解决实验问题的“脚手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一步一步参与探究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最终得出科学结论。在此探究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品质得到了培养。

猜你喜欢
噬菌体侵染保温
门窗是外围护保温中的难点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能“保温”的雪
高效裂解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分离及裂解酶的制备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
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微胶囊的制备及在饵料中的应用
噬菌体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综述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