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龙,宋一曼,高剑波,丁昌懋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河南 郑州 450052)
肉瘤样癌(sarcomatoid carcinoma,SCA)是由上皮组织和间充质组织组成的双向分化恶性肿瘤,常见于呼吸系统、乳腺和肾脏;原发于小肠的SCA较多见于回肠,空肠及十二指肠次之,具有显著侵袭性[1]。本研究观察小肠SCA的CT表现。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0年4月8例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小肠SCA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56~77岁,中位年龄68岁,病程2天~6个月;其中5例腹痛,3例黑便,3例腹胀,1例呕吐;7例贫血,其中重度贫血1例,中度6例;2例发热。检查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Edge 64排CT扫描仪,行全腹部轴位CT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350 mA,层厚5 mm,层间距5 mm,螺距1.5,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之后经肘静脉以3.5 ml/s流率团注碘克沙醇对比剂(320 mgI/ml,1.5 ml/kg体质量),跟注20 ml生理盐水;于开始注入对比剂后35、65s行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并重建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见图1~3。
图1 患者男,64岁,回肠SCA(肠壁增厚型) A.轴位增强CT门脉期图像示受累小肠肠壁不均匀环形增厚(红箭),肠腔扩张,呈中度强化,边缘可见裂隙样低密度无强化区,似穿透肠壁(黄箭);B.冠状位增强CT门脉期图像示回肠管壁明显增厚(红箭),肠腔扩张,并可见积液(黄箭)
1.3 图像分析 由1名具有1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观察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强化方式与程度,有无合并穿孔、梗阻、肠腔扩张、淋巴结肿大或累及邻近组织器官,并据以分为管壁增厚型及腔内肿块型;于肿块最大横截面测量腔内肿块最长径,于病灶横断面最厚处测量管壁厚度;增强后CT值增加>60 HU为显著强化,30~60 HU为中度强化,<30 HU为轻度强化。
8例小肠SCA中,4例累及回肠,2例累及空肠,1例累及十二指肠,1例同时累及空肠及回肠。5例管壁增厚型均为单发病灶,受累肠壁最大厚度1.2~4.5 cm,平均(2.4±1.5)cm;其中4例病灶沿肠壁呈环形增厚,边界不清,1例边界较清。3例腔内肿块型见腔内局限性生长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较清,其中2例单发、1例为空肠及回肠多发肿物,最长径2.7~5.5 cm,平均(3.7±1.6)cm。
平扫CT见病灶密度略低或等于正常小肠组织,CT值32.4~53.8 HU,中位值为46.6 HU;3例腔内肿块型病灶密度均匀,5例管壁增厚型病灶密度不均。增强扫描8例动脉期均呈中度强化,CT值56.7~101.4 HU,中位CT值81.6 HU、中位强化幅度35.0 HU;门静脉期7例中度、1例呈轻度强化,CT值63.7~98.7 HU,中位CT值为79.8 HU,中位强化幅度33.2 HU。
3例腔内肿块型均见小肠不全梗阻征象,其中2例合并肠套叠。5例肠壁增厚型中,4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2例边缘见小片状低密度无强化区,1例边缘见裂隙样低密度无强化区;2例受累肠管扩张;1例合并回肠腹腔内瘘,1例合并空肠升结肠瘘。
8例中,7例病灶邻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5例累及周围组织器官,包括累及阑尾、周围结肠,同时累及肝脏和胃幽门、输尿管和阑尾、双侧肾上腺各1例。
小肠原发SCA多见于男性,且多为单发病灶,临床表现包括腹痛、黑便及肠梗阻等[2-3]。本组7例合并中度或重度贫血,考虑与小肠病变位置隐蔽、临床症状不典型及肿瘤侵袭性强有关。根据形态可将小肠SCA分为管壁增厚型及腔内肿块型。腔内肿块型易合并肠道梗阻症状;肠壁增厚型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病变后期可出现肠穿孔、肠瘘等并发症,合并腹痛、呕吐或发热等急腹症表现。
图2 患者男,70岁,回肠SCA(肠壁增厚型) A.轴位平扫CT图示受累小肠肠壁增厚,呈等密度(红箭),周围见气体及混杂密度影(黄箭);B.轴位增强CT门脉期图像示病灶中度不均匀强化(红箭),肠系膜区肿大淋巴结中度强化(黄箭);C.冠状位增强CT门脉期图像示右下腹回肠增厚(红箭),回肠腹腔内瘘形成(黄箭)
图3 患者男,56岁,空肠SCA(腔内肿块型) A.轴位平扫CT图示左侧中上腹同心圆环等密度影,内外层间见椭圆形软组织影,密度较均匀(箭);B.轴位增强CT动脉期图像示病灶呈中度均匀强化(箭);C、D.轴位增强CT门脉期图像示病变呈轻度强化(C,箭),病变段肠管套叠,邻近腹膜后淋巴结明显肿大(D,箭);E.病理图示梭形肿瘤细胞呈弥漫性浸润分布(HE,×200)
肠壁增厚型SCA肠壁多呈环形增厚,密度欠均匀,病变小肠易扩张,可能与肿瘤侵犯肠壁全层、肠壁神经受侵有关,亦可能合并肠瘘等;增强后多呈中度不均匀强化,边缘可见小片状或裂隙样低密度无强化区,与肿瘤实性部分出血、坏死及囊变有关[4-5]。腔内肿块型SCA表现为肠腔内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多呈中度均匀强化;易合并肠梗阻或肠套叠等[6]。张斌等[7]认为回肠SCA具有显著侵袭和转移特征;本组7例合并邻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5例累及周围组织器官,与之相符。
鉴别诊断:①小肠腺癌,CT多表现为小肠腔内单发息肉状、菜花状软组织结节及团块影,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②小肠淋巴瘤,密度均匀,少见浸润,肠壁柔软,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厚,较少引起管腔狭窄和梗阻,肠管“动脉瘤”样扩张及肠系膜周围“夹心面包”征具有一定特征性;③小肠恶性间质瘤,多为类圆形肿物,部分呈分叶状,边界较清晰,多向腔外生长,平扫密度不均,动脉期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呈持续强化,肿瘤强化曲线呈“快速上升-平台型”改变。
综上所述,小肠SCA CT表现为肠壁呈环形增厚或为腔内类圆形软组织肿块,易累及邻近肠系膜淋巴结及周围组织器官;增强后多呈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并可合并肠梗阻、肠套叠及小肠扩张、肠瘘等继发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