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丽丽,顾秋燕,葛向阳,孙利华,倪钰飞
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江苏南通226000
构音障碍多发于儿童,主要由于构音器官无法正常运动,协调功能相对较差导致发音障碍,发音不清[1-2]。若不及早实施有效干预措施,随着疾病发展,不仅会对患儿日常交流产生影响,同时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心理健康及社会生存能力[3]。李海珍等[4]认为,语言问题异常的患儿动态发育过程中早期阶段表现并不明显,而随着年龄增长,渐渐出现异常迹象,故对于学龄前儿童应实施早期构音能力筛查,对于构音障碍患儿及早确诊,以便进一步实施语音训练及口部治疗,以改善患儿构音清晰度。为探讨早期筛查对单纯构音障碍儿童语言清晰度恢复的影响,该研究特选取2017年9月—2020年9月期间在该院儿童康复语言门诊进行构音度筛查,且确诊为单纯构音障碍的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在该院儿童康复语言门诊进行构音清晰度筛查的1 190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确诊为单纯构音障碍的患儿50例,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纳入标准:经临床确诊单纯构音障碍,并明确病情分级;年龄在5~6岁;听力发育正常;智力发育正常,中国韦氏认同智力量表(C-WISC)评分90分以上;患儿监护人知情,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不配合相关系统诊疗者;构音器官形态、功能异常者,如舌系带过短、唇腭裂、先天性腭咽闭合不全等;脑瘫儿;合并神经肌肉系统疾病者;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或家族史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25例,予以常规家庭语言康复指导,男性患儿14例,女性患儿11例;年龄5~6岁,平均年龄为(5.58±0.38)岁;其中轻度构音障碍8例,中度构音障碍12例,重度构音障碍5例。研究组25例,予以早期一对一口部治疗训练及语音训练干预,男性患儿13例,女性患儿12例;年龄5~6岁,平均年龄为(5.49±0.45)岁;病情分级包括8例轻度构音障碍,16例中度构音障碍和4例重度构音障碍。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1 构音清晰度筛查 涉及50个单音节词语,包括21个声母,13个韵母以及4个声调,每个词均配有相应的图片,每个音节播放3遍,每遍之间时间间隔为2 s,通过18项音位对比,36对最小音位对比的能力,最终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发音清晰度得分。构音清晰度得分=正确音位对比数/36对×100.00%。
1.2.2 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取一对一口部运动训练及语音训练。口部运动训练:舌运动训练:对于舌前后运动受限、舌精细分化发育迟钝、舌肌张力过低以及舌尖运动发育不良等可通过舌的被动运动及舌阻力运动,还可通过压舌棒训练以增强舌肌肌力。唇运动训练:对于音唇肌张力过低或过高者可通过纽扣拉力绳或抿压舌板的方式增强闭唇力度,还可通过唇部放松、吮吸棒棒糖或吹口哨等方式进行。下颌运动训练:主要针对下颌运动受限或运动过度、下颌分级等运动障碍者,主要包括张口、闭口、咬合训练及弹力带加压抗阻训练等,还可将牙胶放置于患儿下颌第二颗磨牙处,让其咬住以增强下颌咀嚼肌咬合力。口肌训练:可对口周进行按摩,用手指顺时针轻柔口周肌群,促使上下唇被动触碰以模仿发声;还可让患儿嚼橡皮糖、牛肉干等,并配合治疗。语音训练:采取听视觉结合的方式,可让患儿照镜子看口型,听录音,让其明确自己发音问题所在,逐渐从音节、单词过度到短于、句子反复练习。以“g”为例,专业训练师可将压舌板轻柔抵在患儿舌部并逐渐缓慢向舌根方向推,同时引导患儿发“g”音,还可让患儿仰卧,尝试正确发“g”时舌的位置,此时抬起舌根,抵住软腭,然后突然放开。诱导正确发音后,采取单音节-多音节-句子-短文的顺序循环反复练习,慢慢强化构音。对照组:采取常规家庭语言康复指导,告知患儿家属回家后如何正确进行语音练习的方法,并定期随访。
①语音清晰度评估: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及干预6个月后进行语音清晰度评估,方法同1.2.1。②口部运动功能评估: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及干预6个月后进行评估,包括下颌9项、唇部8项、舌部16项,由轻到重记录为0~4分,评分在0~132分,评分越高表示运功功能越好[5]。③临床疗效:治愈:纠正全部错误语音,且患儿可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交流,且学习过程中未发现发音不清的情况;好转:部分错误读音得到纠正,且日常生活、交流及学习过承诺中发音不清的情况得以改善;无效:未达到治愈或好转标准或语音不清情况加重。治愈率(治愈例数/总例数×100.00%)与好转率(好转例数/总例数×100.00%)之和即临床总有效率。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儿构音清晰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及干预6个月后两组构音清晰度得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且研究组干预3个月及干预6个月后构音清晰度得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构音清晰度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articulation clar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s),%]
表1 两组患儿构音清晰度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articulation clar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s),%]
?
干预前,两组患儿舌、唇及下颌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及干预6个月后,舌唇及下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研究组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口部运动功能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oral motor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s),points]
表2 两组患儿口部运动功能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oral motor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s),points]
?
经6个月干预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单纯构音障碍指的是患儿听力及智力发育均正常,且无构音器官结构及功能异常,但患儿仍出现语音表达不清,如出现替代音、歪曲音、省略音等[6-8]。该病是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且近年来构音障碍患病率逐年升高,据统计,儿童单纯构音障碍发病率约1%~4%[9]。该研究中,在该院早期筛查的1 190名学龄前儿童中共确诊50例构音障碍患儿,检出率高达4.20%。可见该病患病率较高,且该病不仅影响儿童正常语言交流,同时还会影响患儿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故早期筛查、及早确诊有助于下一步诊治。
研究认为,语音训练与大脑神经肌肉相关,对其错误的目标音进行了解后展开相应的听觉辨别训练,通过听觉反馈促使患儿认识到自身发音的错误之处;全面的语音矫治训练能够让患儿明确正确发音的方式和部位,并进行调整,以促使正确发音,提高语音清晰度[10-13]。而口腔、舌、唇、下颌等是重要的构音器官,且研究指出,正确的发音有赖于正确的舌位及舌肌力以及口腔肌肉等的共同协调运动,因此,对构音障碍患儿进行口部、舌部、唇部及下颌部运动训练,能够提高相应部位肌力强度,继而提高口部整体运动的协调性及灵活性,对于提高语音清晰度很有帮助[14-17]。该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及干预6个月后两组构音清晰度得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且研究组干预3个月及干预6个月后构音清晰度得分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3个月及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舌唇及下颌运动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经6个月干预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68.00%(P<0.05)。闵志云等[18]相关研究显示,经口部肌肉训练后构音障碍患儿语音清晰度提高至(87.54±4.31)%,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的(77.02±4.21)%(P<0.05)。刘涛[1]在一研究中发现,构音障碍患儿经口部治疗训练后好转率高达93.33%,且实施语音训练后好转率高达80.00%。上述研究均证实了,早期予以口部治疗训练及语音训练对于构音障碍患儿的确切疗效。
综上所述,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临床应早期予以构音清晰度筛查,对于单纯构音障碍者积极予以口部肌肉训练及语音训练,以促进口部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构音清晰度,临床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