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针刺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2021-12-05 09:57纪胜翔狄媛
世界复合医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椎动脉针刺对象

纪胜翔,狄媛

江苏省溧阳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江苏溧阳213300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临床常见综合征,是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颈性眩晕多会在患者行颈部活动时加重,常伴有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胸闷气短、心悸以及颈部酸胀痛等临床症状[2]。研究证实,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颈椎小关节错位以及患者颈椎周围软组织受损等,均会使患者椎动脉颅外段受损,进而产生过度牵拉、挤压等不良刺激,导致椎动脉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动脉供血不足,最终发生颈性眩晕[3]。据调查显示,中老年人群由于年龄增大、身体机能下降,是颈性眩晕的高发人群。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手机电脑的普及,颈性眩晕发病呈逐渐年轻化趋势[4]。临床在治疗颈性眩晕时多采用西医治疗方式。依据对症下药的原则,施以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中医以辨证治疗为原则,能依据各患者具体情况病情不同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具有个体化治疗优势[5]。为进一步改善颈性眩晕治疗效果,该科特将2016年1月—2019年9月期间内收治的162例颈性眩晕患者为对象,开展了探讨针刺联合中医辨证治疗该症临床疗效的专项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在该科行颈性眩晕疾病治疗的1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待对象入院后,均由责任医生就其对象及家属针对病症、治疗方式、细节、预期效果等环节予以了详细的医学解释,在基于遵循自主自愿的原则上予以分组,均分为对照组(81例)和观察组(81例)。对照组男21例,女60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45.23±6.29)岁;病程10 d~2年,平均病程(0.93±0.65)年。观察组男25例,女56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45.21±6.87)岁;病程10 d~2年,平均病程(1.02±0.85)年。纳入标准:①对象均符合临床颈性眩晕相关诊断标准;②对象意识清晰且无精神障碍。排除标准:①对象患有心、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或损伤;②合并其他严重慢性疾病。所有对象均于研究起始前,对所涉及内容获得充分了解,且对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同时,研究所包含内容、过程、预期结果也均报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了批准。对象分组后涉及基线资料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方式,对象需在睡前服用5 mg/d盐酸氟桂利嗪(国药准字H10930003),6 mg甲磺酸倍他司汀(国药准字H20040130),3次/d,2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则采用针刺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方式。具体包括根据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论证治疗措施,采用分型治疗方式:应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法治疗肝阳上亢型,针刺治疗百会、风池、太阳、阳辅、太冲等穴位;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湿中阻型,针刺治疗百会、风池、太阳、阴陵泉、丰隆等穴位;应用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血不足型,针刺治疗百会、内关、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应用左归饮加减治疗肾气亏虚型,针刺治疗百会、气海、关元、三阴交、太溪等穴位。给予对象汤药1剂/d,针刺治疗1次/d,得气后留针30 min,2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6]评价两组对象治疗前后症状及功能情况,具体包括心理及主要症状。量表共5项评分,包括16分眩晕症状(8分眩晕程度、4分眩晕频度、4分持续时间)、4分颈肩痛、2分头痛、4分日常工作和生活能力、4分社会能力及心理状况,总分为3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症状及功能状况越好。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经颈性眩晕治疗有效情况具体细分为4个级别,即治愈(眩晕症状消失且可正常生活,随访1年未复发);显效(眩晕症状减轻,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随访期间偶有复发情况,休息后自行缓解);有效(眩晕症状减轻,肢体功能改善,随访期间有眩晕复发现象);无效(患者眩晕症状无改善,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对象治疗前后症状及功能评估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对象症状及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对象症状及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对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两组对象治疗前后症状及功能评分对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table of symptoms and function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the two groups of subjects[(±s),points]

?

2.2 两组对象治疗有效率情况对比

观察组对象治疗有效率(98.77%)显著高于对照组(87.65%),比对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3 讨论

研究证实,诱发颈性眩晕的因素较多,颈椎退行性病变、椎间盘突出、钩突关节退变、锥体突出以及韧带钙化等均会加重患者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7],从而刺激椎动脉,导致椎动脉受压迫、痉挛和扭曲后变性,进而供血不足引起眩晕为主症的一系列症候群[8]。早在《内经》中就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虚则眩”。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主张“无虚不作眩”[9]。金元朱丹溪更有“无痰不作眩”的著名论断。总之中医认为颈性眩晕为本虚标实证。本虚表现为气血虚弱,肝肾不足;标实表现为肝风上扰、痰湿阻络。

白欣蕊等[10]学者就其研究中,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则采用针刺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与功能评估积分(17.03±3.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4.03±3.19)分;且治疗组临床疗效(96.7%)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3.3%)。而依据该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对象症状及功能评分对照组(13.32±1.92)分,观察组(13.31±1.89)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3,P=0.974);治疗后,观察组症状及功能评分(17.95±2.6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4.52±2.53)分(t=-8.376,P<0.001),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8.77%)也显著高于 对照组 (87.65%)(χ2=7.900,P=0.005)。结果充分证实了经针刺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针灸疗法可有效调节患者阴阳平衡,帮助患者疏通经络,疗效显著[11]。此外,通过针刺穴位可有效提高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促进血液流动,缓解气血瘀滞的问题,改善椎动脉供血情况。而中医辨证治疗能辅以个性化治疗方案,调节患者体内阴阳平衡,保障气血通畅,滋阴补阳,调补肝肾[12]。且该次研究也与白欣蕊等[10]学者及国内诸多相近研究保持一致,充分应证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颈性眩晕治疗过程中应用针刺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眩晕症状,提高其生活和行为能力,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椎动脉针刺对象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清明的雨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