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1+X”主题阅读教学的构建与思考

2021-09-26 02:49何翠玲
新校园 2021年7期
关键词:朱自清诗意课文

何翠玲

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阅读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四个阅读層次是累积渐进的,前面或较低层次的内容包含在后面较高层次的阅读里。主题阅读,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最系统化的阅读,也是最主动、最花力气的阅读。主题阅读有五个步骤,分别是:步骤一,找到相关章节;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步骤三,厘清问题;步骤四,界定议题;步骤五,分析讨论。

书中所提到的四个阅读层次都是指整本书的阅读。我们借鉴书中所谈的四个阅读层次,变“整本书阅读”为“篇”的阅读,以课本上的课文为基础,围绕课文的教学目标界定阅读主题,拓展相关文章,探究“1+X”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本文以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匆匆》为例,浅谈“1+X”主题阅读的构建及思考。

《匆匆》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开篇之作,本单元的主题是“笔尖流露的真情”。《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课文围绕“匆匆”二字,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时光的快速流逝,抒发了时不我待的遗憾和痛苦,表达了不愿意虚度光阴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如何以《匆匆》为基础,为“1+X”主题阅读构建一个不偏不倚的阅读主题呢?我们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挖掘文本价值,确定阅读主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笔者利用对话点,确定“1+X”主题阅读。

第一,依据单元导语确定对话点。教材中的单元导读通常有两段文字,其中第一段文字揭示该单元的人文性主题,第二段文字指出本单元的工具性,即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本单元导读对语文要素的阐述:“学习本单元,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匆匆》一文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是“化虚为实”。

第二,细读课后题寻找对话点。《匆匆》一课的课后题有五个,其中有三个直击表达方法,同时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是通过文本落实语文素养,这也为我们的“一课一得”指明了方向。

基于以上对教材文本的分析,我们确定了“1+X”主题教学的主题——“人生匆匆 我不茫茫”。教师围绕这个主题和教学目标,进行了检视性阅读,最后确定了以下教学内容:

二、品悟诗意语言,习得描写方法

崔峦教授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怎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感悟朱自清先生的诗意语言并引导学生借鉴语言呢?下面以“人生匆匆 我不茫茫”主题阅读教学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为例,展现主题阅读教学中赏析文章语言的教学内容。

师:上节课同学们朗读了《匆匆》《时间怎样地行走》两篇课文,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老师梳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发现大多数问题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如何将时间的流逝写得生动可感?二是作者为什么要写《匆匆》。下面我们来解答同学们的这两个问题。

师:问题一,时间是抽象的,难以描绘的,课文却将时间的流逝描绘得生动可感。作者是如何展开描写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并作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并批注,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生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是个比喻句,把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表示时间太渺小了。

师:同学们从视觉的角度可以感受到比喻的巧妙。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还有其他的比喻吗?

生2(经过沉思后举手):“大海”也是比喻,是把时间比作大海!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请你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师:同学们,听出来了吗,这个比喻句还妙在何处?

生3:这个比喻句还妙在从声觉的角度写出了八千多日子滴在时间的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你发现了多数同学发现不了的秘密。老师给你配上音乐,请你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听着他动情地朗读,听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可惜、心疼、惋惜、低沉……

师追问:朱自清是因为自己虚度了20多年的光阴而惋惜吗?

有的学生摇头,有的学生默不作声。

师出示关于朱自清的个人资料:

朱自清1912年入中学;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出版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作家;1921年写了《匆匆》,年仅24岁。

师:如此珍惜时间的一个人,眼看日子从手中溜走,难怪他禁不住——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课文中还有其他的修辞手法吗?

生4:“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 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从“跨过”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把人特有的动作给了时间,这是拟人化的写法。

师:像这样拟人化的语言,第三段中还有吗?

学生相继发现:“飞过”“溜过”和“闪过”。

师: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总是贮满诗意。像这样有诗意的文字你还想到哪些?

学生如雨后春笋一般蹦出:飘过、滑过、流过、跃过、窜过、蹦过、跑过、滚过、跳过……

师:同学们的回答让为师甚是惊喜!再读这些诗意的文字,你又发现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5:这个句子还运用了排比句。

师:这个排比句中再现了哪些场景?

其他同学补充道:洗手—吃饭—默默—遮挽时—天黑时—睁眼时—叹息时。

师:朱自清先生借生活场景,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时间描绘得生动可感。

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时间飞速流逝的身影。大家也学着用诗意的文字描写一下,并把你的创作读给小组的成员听。

这样课堂上轻松解锁了“化虚为实”的方法,即用多种修辞方法,抓生活场景。课堂上教师基于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真正使语文要素落地。

三、运用所得方法,深度学习“X”选段

在“1+X”主题阅读教学中,“X”的选文不一定要整篇选用,找准语文素养的落脚点会更好。在确认好“X”的相关选文后,教师要利用“检视阅读”确认哪些段落要进一步做主题阅读,而不是为了选文本身的目的而阅读。

“1+X”主题阅读教学的构建仅仅考虑人文主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落实语文素养。“X”的选文如果能考虑语文素养的落实,学生语文素养会提高得更快。主题阅读中,我们要把在“1”中学到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在“X”选文中练习,从而真正实现“一课一得”。

(作者单位:山东省桓台一中附属学校)

责任编辑:闵 婕

猜你喜欢
朱自清诗意课文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朱自清的较真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
那一抹诱人的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