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2021-09-26 02:46朱龙高巩天佐
新校园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亚河流区域

朱龙高 巩天佐

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核心素养的确定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在情境创设和问题引领的基础上。高中地理教师应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层层进阶的学习方式、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思路,重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的价值观。本文以世界地理的“中亚”一节为例,探究如何在地理课堂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重视情境创设和问题引领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认知而创设的教学场景,是中学地理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营造氛围、活跃课堂、感知体验、启智明理的重要手段。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提升创新水平,产生学习兴趣,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条件。

1. 情境创设

导入环节,请学生观看“一带一路”视频片段,把学生帶入如下情境: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为沟通东西方文明做出过重要贡献。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倡议。

2. 问题引领

以“习近平为什么在中亚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导入新课,并以此问题为主线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注意力会更集中,也更有目的性。通过问题引导,教师能够顺利导入“中亚”这节课。学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后,进行问题回顾,让学生通过所学自己回答问题。

二、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认识一个区域,应先了解本区域的地理位置,然后再分析它的区域特征。在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时,应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多个方面进行描述。

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世界政区图,并显示中亚的位置,让学生先整体认识中亚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带有经纬线的中亚政区图,突出显示经纬线,让学生描述中亚的经纬度位置。接着,再展示世界政区图,标出中亚分别距太平洋、北冰洋、黑海、印度洋的距离,让学生描述中亚的海陆位置特征,即总结为:中亚位于亚欧大陆中心地带,地处温带,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区域特征应从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角度分析。整体性重点分析总结本区域最典型共性的地理特征,差异性包括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不同(通过比较得出),开放性注重区域之间的联系,动态性强调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认识区域。

本节课重点分析中亚的整体性和开放性。区域的整体性要结合其地理位置分析。学习完中亚的地理位置,引出探究活动“中亚的地理位置,对其地理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中亚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又有高原高山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形成的是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内流河湖,发展了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因此,中亚的气候、植被、河流、农业等地理要素都要与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相适应,干旱是其最典型的地理特征。

区域的开放性,要求我们要跳出区域看区域,从更大的空间尺度分析区域,要站在“一带一路”的角度分析中亚的重要性。中亚是联系欧洲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圈的桥梁和纽带,是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路,具有重要的交通和战略地位。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要素的综合是综合思维的重要内容,有低阶、中阶和高阶三个层次。低阶的综合思维指两个要素(如气候和植被)简单的相互关系,中阶的综合思维指多要素(如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和土壤)较复杂的相互关系,高阶的综合思维指全要素(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复杂的相互关系。本节课教学设计方面综合考虑,立意高阶的综合研究;学生学习方面从认知规律出发,采取由低阶到中阶层层进阶的学习策略。

1. 教学设计综合考虑,高阶综合研究

教学设计应从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考虑,综合分析气候、地形、植被、河流、农业、交通、工业等地理要素。中亚气候、植被、河流和农业的共同特点是干旱,因此把本节课的第二个大标题定为“干旱的地理环境(包括干旱的自然环境、干旱的农业生产)”。交通方面,中亚是东西方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战略地位重要。工业方面,中亚利用其丰富的油气等矿产资源,发展了能源工业,并大量输出油气,能源战略地位突出。因此,将本课第三个大标题定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2. 学生学习循序渐进,层层进阶学习

低阶的综合思维:中亚气候和地形要素的关系。中亚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东南部却分布有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为什么?给学生展示中亚的地形图,学生不难答出:因为中亚东南部是高原和高山,因而形成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

中阶的综合思维:气候、地形、水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学完中亚的气候和地形之后,让学生思考:中亚河流的水文特征(从流量、补给类型、汛期的角度分析)。中亚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主要形成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因而河流流量小;东南部是高山高原,冰雪广布,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气温较高的夏季,河流流量大,为汛期;冬季气温低于零度,没有冰雪融水补给。由此总结出中亚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小,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汛期短,为夏汛,冬季会断流。

四、形成人地协调的价值观

目前,人地协调观是现代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概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看,人地协调观可概括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三个重点方面。

中亚的农业、工业、交通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有利影响,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中亚地形、河流、植被以及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发展农业、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中亚多平原地形,气候干旱,但河流多,灌溉水源充足,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草原和荒漠面积广大,适合发展畜牧业;中亚各国又借助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能源工业。

本节课的案例研究为“咸海”,重点探讨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思路(如下图)。

咸海面积萎缩很重要的原因是:人类对自然过度索取,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大量引水灌溉种植棉花,河流沿岸工业、生活用水过度,导致流入咸海的水大量减少;过度放牧、开垦,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咸海面积萎缩对当地气候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湖泊的调节作用消失,当地气温变化幅度增大,气温年较差变大;因蒸发减少,年降水量减少,气候愈发干旱;风暴、沙尘暴等恶劣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大。为阻止咸海面积进一步萎缩,实现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当地应该合理分配河流的水资源,节约用水,保护植被。

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自然环境对人类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过度索取,就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加剧自然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朱龙高 山东省烟台第十四中学;巩天佐 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闵 婕

猜你喜欢
中亚河流区域
分割区域
河流的走向
擦桌子
河流
一带一路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形势”暨第十八届全国中亚问题研讨会举行
区域发展篇
当河流遇见海
White Elephant
静静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