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与生物学原理的关系

2021-09-26 06:19赵冬喜
新校园 2021年9期
关键词:生物学诗句原理

赵冬喜

诗词是劳动人民经过数千年创造的文化精华,隽永典雅、寓意深远。有些诗词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和生命活动规律,能抓住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而有些诗词虽语言优美精炼,但涉及的生物学知识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与生物学原理相违背。本文筛选了一些诗词,尝试解析它们与生物学原理的关系,以便广大教师能在生物教学中恰当应用、适时点拨,促使学生生物学知识的正向迁移。

一、蕴含生物学原理准确的诗词分析

1. 动物的行为方面

唐朝诗人杜甫的《曲江二首》诗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描述了蜻蜓在水面自由自在地翻飞的夏日生动活泼的美景,反映了蜻蜓在水中产卵的繁殖行为。白居易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述了鸟类占用繁殖空间和筑巢的活动场景,反映了鸟类的生殖行为;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了青蛙在梅雨时节鸣叫与交配、繁殖,反映了动物具有的节律行为和繁殖行为。

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方面

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得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景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这表明环境影响植物的生长、开花等。

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明了环境中非生物因素——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大部分植物体内60%以上是水,水是构成植物体的最主要物质,水参与了生物的各项生理活动。再如,“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等均反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 生物的习性方面

宋诗“鬼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将蛾类昆虫的昼夜节律行为描写得惟妙惟肖,也是对“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句成语和蛾类具有“趋光性”的最佳描绘。难怪昆虫学家把蛾类称为“夜出性昆虫”。宋代诗人叶绍翁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反映了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原因是太阳光的照射能引起茎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面生长素分布较少,细胞生长得慢;背光面生长素分布较多,细胞生长快,使它的茎向光生长。

4. 食物链与食物网方面

辛弃疾的《西江月》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了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它反映的是青蛙是农业害虫的天敌,蕴含着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复杂食物链关系以及生态平衡的生物学知识。宋代包拯的《书端州郡斋壁》诗句“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也充分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网关系。

5. 其他方面

陶渊明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写了诗人回归田园后在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长得稀稀疏疏。它准确反映了自然界中植物之間,为了生存争夺水分、无机盐、阳光等也存在着“斗争”。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了落花并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带着无限的眷恋深情地告别树根,宁愿化作春泥而护树根,以回报树的养育之恩。它不仅准确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过程,而且寓意深远,蕴含哲理。

二、蕴含生物学原理科学性不强的诗词分析

有些诗词虽能反映事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但涉及的生物学知识科学性不强,在蕴含生物学原理的基础上有夸张成分,所以教师在引用时,要在启迪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同时,适当点拨,指出其科学性不够严谨之处。白居易《燕诗示刘叟》中的诗句“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蕴含了人类永恒的美好亲情,表达了父母抚养子女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牵挂。但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诗句“黄口无饱期”虽然反映了雏燕食量较大的特点,但用“无饱期”描写,从科学角度来看此说法太绝对。

三、违背生物学原理的诗词分析

有些诗词虽然蕴含着一定的哲理,但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对一些生物现象认识不够科学,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甚至违背了有关生物学原理。所以教师在引用这些诗词时,要及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并指出与生物学原理相悖之处,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准确的生物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探索精神。

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难道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当然不是,事实上,蚕吐完丝后并没有死,而是化为蛹,所以在此诗句中的“到死”若改为“化蛹”才能与蚕的发育过程相吻合。《诗经·小雅·小宛》中的诗句“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误认为蜾蠃这种细腰蜂只有雄性没有雌性,不能产子,而只能喂养叫螟蛉的小青虫作为义子。事实为,螟蛉是螟蛉蛾的幼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并产卵于其身体内,卵孵化后就将螟蛉作为幼虫的食物。唐朝诗人卢纶的诗中写道:“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本诗描写出将军雪夜率兵追赶入侵敌人的情景,其豪壮之气概,甚得文人墨客的赞赏。然而细细品味一下,大雁是候鸟,有迁徙行为。北方大雪时,雁群早已南飞越冬去了,诗中“雁飞高”之景也根本不可能存在了。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适时地选取涉及生物学知识的诗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美的意境中理解新知识,还能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通过对这些诗词中蕴含生物学原理的分析,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庄 源

猜你喜欢
生物学诗句原理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高中生物学中“一半”的涵义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