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油画到中国意象油画的思考

2021-09-26 06:22晁瑞
大观 2021年8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

晁瑞

摘 要:油画与中国画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造型艺术。在西方油画中,形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元素。西方艺术向来重视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再现,并将解剖、透视、光学等理论运用于绘画,因此对物象形体的刻画更加精湛、准确;而中国的意象油画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语言中“传神”的审美标准,使整个画面形象塑造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的意象油画秉承的是中国传统艺术哲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的意象油画作品中所包含的哲学观点正是对“天人合一”观点的阐释。

关键词:西方油画;意象油画;天人合一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油画与中国画便是最有代表性的造型艺术。

一、油画的由来及发展

油画是西方绘画的主要画种,它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其特点是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描绘对象显得生动逼真。同时,油画颜料又有较强的覆盖力,易于修改,为画家提供了艺术创作的便利条件。西方油画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近代、现代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油画受不同时代艺术思想的支配和技法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油画的前身是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之后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对蛋彩画进行改良并发扬光大,后人因其独特的贡献称其为“油画之父”。

在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出于对宗教的批判,绘画题材以当时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物品为主,艺术观念方面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精神。这个时期的作品不仅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实,还旨在揭示事件或事实的前因后果,形成了注重构思典型情节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法。同时,画家还探索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在绘画中的运用。油画逐渐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油画逐渐生活化。

17世纪,部分画家开始强调油画的光感,运用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厚薄层次对比进行光感的创造,形成画面戏剧性气氛。荷兰画家伦勃朗把画中的光感作为表现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手段,在他的人物肖像作品中,人物都处在大块暗部的笼罩中,脸、手等重要部分亮度较高。

油画的发展在19世纪有了新的趋势,主要体现在油画色彩的变革。英国画家康斯特布尔最早直接用油画在室外写生,获得丰富的色彩感受,他在局部用细小笔触并置颜色,使之混合成较鲜明的色块,画面较古典的褐色调子明亮得多。19世纪末,西方油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油画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为艺术创作原则,而是以画家们自由构造的油画艺术形象为新的真实。他们以油画为表现自己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构造作品。如画家凡·高继印象派之后率先舍弃了传统油画模式,以奔放的笔触,使浓厚、明亮的色彩充满强烈的力感,表现内心情绪的不安。

在20世纪近现代油画中,不同的艺术观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油画形式语言受到高度重视。从近几百年来西方油画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画发展到现代已经壮大,无数的流派相继出现与更替,只要以油画工具材料为造型媒介,艺术家们就可以创造任意的油画面貌。

二、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

中国的油画艺术自欧洲传入以来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整体的发展来看,它几乎涉猎了欧洲油画发展的全过程。在不断地尝试学习后,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始向民族化、本土化方向转变。油画艺术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虽然源于欧洲,但并不意味着我国油画艺术的表现方式就应该沿袭西方的固有模式。民族化油画语言作为西方艺术形式与东方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既可以展现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伟大,又能够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风采。民族化油画语言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需要以开阔的视野、豁达的胸怀,不断地吸收与创新,走出民族化油画的特色之路。

众所周知,儒学、道家与禅宗是构成华夏美学体系的三大基石,儒家和道家、禅家分别作为理性主义哲学和非理性主义哲学,对中国艺术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中国,艺术活动本身追求的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功能,其追求的是写意而不是物象,也表明在中国有表现主义生存与发展的丰厚土壤。此外,中国表现性油画艺术的产生一方面受西方非理性哲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传统哲学的影响,这是中国表现性艺术在中国发展的理论内核。中国传统的写意绘画,向来具有明显的表现性,这一点与西方的表现主义相同。所谓中国表现主义绘画,主要强调艺术家的主体情感的自由,以写心、写意为核心,宣扬艺术家主体内在的激情和艺术的自律性。表现主义绘画不追求事物的外在形象特征,而是对事物进行变形处理,以抒发艺术家的个人情感。

三、中国的意象油画

正如詹建俊所言:“油画民族化从方向和总目标上来说是必然的。”他认为当下的中国油画家们正在将油画民族化,我们的油画已经是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油画。中国意象油画由于绘画的物质材料本身的特点,即使用油画的颜料,其语言风格自然与国画是不同的。中国画独特的繪画材料使其语言风格同样也独具特色,中国画具有写意性的绘画风格,为中国意象油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绘画形式。而中国意象油画的创作根据油画材料的特性,积极探索和尝试与中国画风格的交融,使其自身与中国画技法、理念结合而形成新的艺术手法。

中国早期的意象油画创作者以林风眠为代表,其将东西方艺术进行比较,认为西方艺术寻求表现的形式在自身之外,而东方艺术寻求表现的形式在自身之内,故主张中西艺术调和。林风眠将中国的墨与西方的色相融合,在构图方面强调呈现中国画追求的意境,同时又将西方绘画形式的空间关系与中国画结合,利用中国的线和西方的面展开创作。中国的意象油画家利用油画材料的性能,与中国传统国画技法结合,注重抒发主观情感,强调“神”和“意”的表达。在画面中注重表现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对神韵和意境进行强调,其目的是追求造型的写意性,不拘于物象的具体形。吴冠中的画是感性的,他推崇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现方式,并一直将这样的绘画理念融入创作,在绘画技法方面融入了中国画的骨法运笔。意象油画对于植物、人物和风景的处理也都是借鉴中国画中线条勾勒的表现方式,如吴冠中将西方的形式美与中国的意境相融合,其作品强烈的块面韵味与黑白灰的内在构成,赋予意象油画抒情诗一般的感染力。在油画作品中,色彩是最重要的元素,油画作品的成功与否便取决于色彩在画面中的运用。艺术家文森特·凡·高曾说:“绘画的使命是色彩,色彩不是静止的,而应该是活动的和有朝气的。”在油画的色彩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画面中的色彩对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作品中的意蕴表现是整个绘画作品的审美标准。因此,意象油画中色彩的运用取决于画者对色调的把握和对生活的感悟,通过作品的内容、色彩,把画者心中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体现画者的个性。中国意象油画无论是在用笔方面还是在造型方面都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中“传神”的审美标准,使整个画面形象塑造处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的意象油画和西方的油画艺术语言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们背后的民族文化精神不同。中国的意象油画秉承的是与中国民族文化、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相同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的意象油画所包含的哲学观点正是对中国画精神的展现。当代中国意象油画不断学习中国画“计白当黑”的理念,在油画作品中经常采用留白的方式,以此体现中国画的“大象无形”的审美观念,如画家李可染的《细雨漓江》。

通过以上对中西方油画艺术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意象油画是民族化、本土化的体现,是西方艺术形式与东方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既可以展现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气量,又能够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风采。油画民族化的过程是未完成时,需要用不断发展的眼光,不断地吸收与创新,走出具有中国民族化特色的油画之路。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赵书哲.中国油画民族化之路探究[J].美与时代(中),2020(12):68-69.

[3]李全娟.浅析中国意象油画的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21(3):62-63.

[4]钱华敏.中国意向油画和传统国画的融合与超越[J].电影评介,2012(3):91-92.

作者单位: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
论钱穆哲学的心性论维度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旅游境界浅说
“天人合一”的历史内涵及现代警示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于《老子》生命哲学探析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