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21-09-26 15:23常丽萍史亚菊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教学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常丽萍 史亚菊

摘  要:我国高校当前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性举措是“课程思政”建设,其重点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于价值观教育的特点与英语课程文化内容以西方文化为主的特点,高校英语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通过文化认同教学来开展。文化认同教学的重点在于确立核心的文化教学内容并围绕该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产生认同,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文章对文化教学内容的确立及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了示例性阐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文化认同;文化内容;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8-0114-0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表征,承载、表达着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道德规范。二语(或外语)习得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认为,学习新的语言会带来包含文化认同在内的自我认同的变化,其中一种结果是消减性认同,指学习者的母语语言文化认同被目的语语言文化认同所取代。国内有关外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变化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产生的消减性文化认同变化较为明显[1]。由于高校英语课程(包括英语专业的课程和公共英语的课程)的文化内容涉及大量的以英美国家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感可能存在着被英语语言文化认同动摇的风险。因此,高校英语课程要重视这种作为学习附带性结果的文化认同变化,同时弘扬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主流文化价值的引领。

一、高校英语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依据与路径

当前,我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性举措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将价值观的引导寓于课程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阐述了课程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原则:高校所有课程都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要“守好各自的一段渠、种好各自的责任田”,将课程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将课堂教学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各类课程发挥着隐性教育的作用,要与进行显性教育的思政课程同向共行、协同育人;教育教学是思政教育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各门课程要梳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育人于润物无声中[2]。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英语课程的文化内容多为西方文化,要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就要厘清价值观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价值观教育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部分构成,其中精神文化是内核部分,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等,价值观内含于文化并以文化为底蕴。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文化认同教育,文化总是发挥着引导、催化或制约的作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其文化底蕴的认同为基础,文化认同可以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手段[3]。因此,高校英语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文化认同教学来展开,通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底蕴的认同来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文化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从来源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为本源和出发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升华,也对西方文化成果的积极成分进行了借鉴[4]。如其中的“民主”“自由”“平等”等就具有对西方文化成果借鉴的成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价值观念在表述上相同。

既然英语课程的文化内容以内含西方价值观的西方文化为主,要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就要更多地立足于蕴含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西方文化,对课程内容中将西方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联系起来的元素进行挖掘,依托这些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纳入教学,从而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教学。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具体是什么,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文化底蕴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和辨析。

如前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也有对西方文化的借鉴。由于价值观生成发展的文化土壤及社会背景条件的不同,特别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中西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存在根本差异:从整体观念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整体观念,强调国家、社会、个人的全面价值提升,强调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而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重个人、个性的张扬和权利的保障;从根本落脚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为人民服务”,谋求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幸福,其社会基础是劳动与共同富裕,代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立足于“个人自由”,其社会基础是资本与私有财产,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追求个人功利,代表了资本主义的本质[5]。由于整体观念和社会基础的不同,两种价值观在发展趋向上也表现出不同。

所以从整体观念与根基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上深植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则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高度概括与凝练。因而,面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教学,主要是针对集体主义文化的认同教学。由于高校英语课程的文化以西方文化为主,宜更多从个人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对比的角度组织与展开教学,因此个人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可以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与着力点。

三、教学过程

(一)文化关联情景的选取

高校英语课程依据内容可分为语言类与文化类两大类,文化类课程在内容的主题上可能与中西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底蕴关联,语言类课程在学习材料的主题、语言、内含情景等方面可能会与两种文化底蕴关联。尽管英语课程内容与中西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底蕴存在多样的关联途径,但这些关联都需要依托一定具体情景才能使教学落地展开,所以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是选取具体的文化关联情景。选取的具体情景要具有文化涵义,至少在一点上能与个人主义文化或集体主义文化关联起来,能够在下一步将文化对比纳入教学中。

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四册中一篇题为“Speaking Chinese in American”文章有如下的开篇情景:“一对移民美国的母子招待来自中国大陆的舅舅与舅母,饭桌上舅母对这位母亲的劝菜进行推辞,但在几番劝让下还是将那些饭菜吃掉了。移民美国多年的母亲,对中国人饭桌上老一套劝菜的礼数已经不耐烦了,认为舅母太假、不必费劲讲究形式上的客套,直言如果不打破老一套的礼数,中国人在美国可能会饿死,因为美国人在饭桌上不会一再劝菜,他们没时间客气。”在此情景中,舅母的“餐桌礼数”与集体主义文化有联系。情境中对舅母言行举止的描写,显得舅母餐桌上的礼数十分迂拙过时。此情景给人一种中国人的餐桌礼数和相关的文化是过时了的糟粕的错误暗示。教学到此,需要将此情景摘取出来,以其中“餐桌礼数”这个文化关联点为触发点,后续展开中美相关文化对比的教学,以纠正情景暗示的偏颇,引导学生从正确看待和认识中国人的餐桌礼数及集体主义文化。

(二)文化认知的导入

为启发学生的文化思考和增进文化认知,教学应围绕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为:围绕选取情境中的文化关联点,教师设计、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与讨论。

例如,围绕上述情形中的“餐桌礼数”,教师设计、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思考与讨论:1.为何舅母在实际并没有吃好的情况下表示吃好了、对主人的劝菜推辞?如何从中国文化的视角解释舅母的推辞?2.美国人餐桌上缺少主客之间的劝菜与推辞,如何从美国文化的视角对此解释?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会自然形成如下认知:舅母的推辞是中国传统餐桌礼仪的一种表现,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有联系,而美国人餐桌上不进行劝菜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相关联;中国餐桌上主人的劝菜是热情好客、招待周到的体现,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心境,客人的推辞是对主人招待之周的肯定与感谢,餐桌上主客的这些言行举止反映了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对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视;美国人在餐桌上以实际需要来决定是否再食,体现了个人主义文化对个人意愿与需求的尊重。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学生获得对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区别的一定感受和认知,为进一步的文化认知教学奠立基础,

(三)文化认知的提升

在前一步学生问题思考与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两种文化进行拓展与深化,结合选取的学习材料情景和下一步的教学需要,提纲挈领地介绍两种文化的要旨。

比如,对于上述案例和情景的文化认同教学,教师对集体主义文化的拓展可重点提及如下内容:集体主义文化视个体为社会的一分子,主张群体价值高于个体价值、道德价值高于一切。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倾向于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利益,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互相间的关心和帮助。个人主义文化则重点提及:个人主义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主张个人价值至上、人生价值高于道德价值,强调个人利益的实现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人行为可以不受权威、历史文化传统的约束,个人也不需要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由于对群体价值、道德价值的忽视,个人主义文化使人们无视他人、社会的利益,造成对纪律和道德规范的无视。

(四)文化感知的深化

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实际感知文化间的差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在选取案例时,教师应注意案例与文化的强关联性,其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教学应聚焦于分析讨论案例中的典型情况与两种文化之间的关联以及典型情况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差异。结论应归结到对集体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对个人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批判性认识。

例如,以中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为案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案例分析与讨论聚焦于两方面:一是中美两国政府与民众在抗击疫情中截然不同的言论与行动的立足点以及抗疫效果;二是中美两国民众在抗击疫情中言论行为分别与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之间的关联。该案例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也显示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文化的先进性:中国的抗疫取得了瞩目成绩,一方面在于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救治生命,另一方面取决于中国人民在危机中高度自律、团结合作、甘愿奉献的精神,体现了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对他人、民族、国家的真诚强烈的道德责任感;美国抗疫的不力,一方面由于政府疫情面前优先考虑经济与资本利益,漠视民众的健康与生命,另一方面由于民众奉自由、人权为圭臬,拒绝采取和配合防疫措施,这些体现了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自私的本质,表明了人权、平等、自由等西方价值观念的虚伪。这一案例使得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的高下立判,在个人主义文化与西方价值观的强烈对比与反衬下,学生深受触动,对我国集体主义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加深,文化自信与自豪油然而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高度认同。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文化认同教育,文化认同是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本文基于文化认同与价值观教育间的这一关系,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视角出发,结合高校英语课程文化内容多为西方文化的特点,对通过文化认同教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高校英语课程中面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认同教学,可将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作为着力点与核心内容,通过文化对比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层次,加深文化感悟,使学生对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接受。需要指出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角度不是唯一的,而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综上,高校英语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刚起步,亟需教师对课程中相关的文化内容进行梳理、积累,增进相关的教学探索,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高一虹,周燕,战凤梅. 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高年级阶段跟踪研究课题组,英语学习与学习者的认同发展——五所高校高年级阶段跟踪研究[J]. 外语研究,2011,4(02):56-62+1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 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 罗迪. 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2014(02):106-109.

[4] 劉书林.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重要关系[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9):60-67.

[5] 包霄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比较研究[J]. 科学社会主义,2015(01):80-85.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2019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基于双语文化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19C161);201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要素挖掘与教学设计研究”(项目编号:JY1903207)。

作者简介:常丽萍(1974—),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课程与教学;史亚菊(1979—),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教学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