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湘绮 江思颖
新时代是媒介融合的时代,“诗词传播热”引发当代诗教的深度思考,有三个问题不容忽视:当前诗词教育零打碎敲,缺乏系统性、权威性诗教体系;注重技法传授,缺乏境界教育;注重古典诗词背诵、解读,缺乏对诗词发展与创新的引导。本文以创意传播管理理论框架,从诗教三个核心环节入手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从诗词教育内容创意上看。一是打通诗词意境与人生境界的关系。传统诗词点评有其直观、感悟的优势,也存在很多不足,叶嘉莹、杨义先生多次指出感悟诗学的局限。当代评论家谢有顺说:“现在很多的诗歌鉴赏词典,包括许多诗歌赏析文章,都只讲对一首诗的总体印象或结论,什么沉郁、放达、悠远的诗意呀,充满人生的感慨呀,但诗里究竟是如何表现沉郁、如何感慨人生的,并无具体的分析。对于普通读者,如果只讲结论,是无法让他们热爱诗歌、沉迷诗歌的,必须带他们进入一个生动、细致、深刻的诗歌世界,才能让他们领悟诗歌,并激发起他们对诗的向往。”诗教是在“感动”中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生命意志。在春花秋月中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还有什么忧愁不能随一江春水向东流呢?在月有阴晴圆缺的意象中,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宿命,才能明白苏轼承担三起三落的精神意志,才能真正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营造的是人类最高境界——和。从印象式点评走向诗词阐释、文本细读,为诗词教育内容创意打开丰富意义空间。
二是打通诗词教育普及与实现诗词创新的关系。反思当代诗词生存现状和“五四”后诗词的命运,发现诗词传统根深蒂固,难以像新诗、小说一样积极回应中国现代社会急剧转型的困境,难以参与现代人生实践和理想建构,是诗词被边缘化的内因。诗词艺术体制不是固化的,在时代气血、文化土壤、个体经验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才发展到今天。在诗词教育传播和现代转型过程中,不仅要传播经典诗词,还要结合当代诗词新变和存在的问题,引导诗词艺术与当代文学接轨。当代诗词属于当代文学,以当代文学的创作主张和批评标准为导向:从关注实然转向关注应然,从传统诗词的情感表现论,走向当代诗词的境界创造论。情感涵盖不了人的全部精神,抒情言志,其情志之根在人性,境界就是理想人性。如果把情感表现理解为传统诗词创造理想人性的方式的话,那么境界创造论是包含情感表现论的。情感表现论更偏向实然,偏向“现有”;境界创造论更侧重应然,更强调艺术创造,强调应然对实然的提升,以及应然的自然呈现。以境界的理想之维激活人生,不仅有助于诗词的传承,而且引领学诗者以高格的人生境界,参与到社会转型的各个领域,创造新时代。
从诗词教育内容传播上看。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高校等要积极挖掘人才优势,在诗词教育传播过程中,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诗教“沟通元”,触发创意传播,发挥媒介平台聚合资源、响应需求、创造价值的三大功能,激活大众诗意的创造力,以协同创意的形式进一步做好数字诗词产品。
一是发挥主流媒体的人才优势和社会公信力,做好诗词内容生产的“把关人”。集聚优质师资力量、精品诗词课程,整合优质诗教资源,利用新技术,建立诗词媒体资源库。随着社会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信息的生成方式、接受方式、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主流媒体的引领、示范,对诗词教育传播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从《经典咏流传》走红的乡村教师梁俊推出的“梁老师唱故事”网易云音乐专辑;担任《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的杨雨老师推出的喜马拉雅音频课程“杨雨讲最美古诗词”以及青少年诗词普及的系列丛书《杨雨讲诗词故事》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除此之外,各高校举办的诗词讲座、诗词课程,都是难能可贵的诗教资源,如中南大学举办的“百家讲坛进中南”系列活动、“发现唐诗宋词”线上精品课程、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推出的“诗吟长沙·致敬屈贾精神”快闪视频等。整合这些优质的诗教资源,生产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丰富的融媒体产品,突破目前“诗词传播”散点式、自发式的局限。
二是发现诗意“沟通元”,激发大众的自主参与、分享、触发,扩大优质内容的传播价值。融媒体时代,诗词的社会化教育传播呈现更多变化。“诗词传播热”是以电视这种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复合型传播。复合型传播中,“自传播”是最好的传播。“自传播”能触发“沟通元”,激发不同个体主动参与传播,实现协同创意。“沟通元是一种文化基因,无论被关注还是没有被关注,它始终存在。一旦被关注,沟通元便可能被某种特殊的渠道引爆,必然引发协同创意。”“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是一个典型的诗教“沟通元”,短时间引发数十万人跟帖、模仿、创作,诗词教育传播需要发现这样的“诗意框”,并从艺术性、思想性上积极引导。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节日中都包含特殊的文化基因,是发现“诗意框”、酝酿诗教“沟通元”的好资源。新媒体对诗词教育传播的影响已初现端倪,要利用好新媒體传播媒介的优势,借助诗教“沟通元”携带的文化基因,激发大众自主传播的兴趣,扩大诗词教育的影响力。
三是立足媒介平台,以诗词媒体资源库,满足大众精神多层次的诗教需求。人们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媒介平台,这里是当代诗教不可忽视的阵地。诗词与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相结合,多样化的接受及传播方式对诗词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一项针对中小学生古诗词传播情况的调研中显示,有64.6%的学生以网络媒体作为日常接触诗词的主要途径。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目前已播出四季,反响热烈。截至2019年2月18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融产品”的全网触及人数超过41.6亿。“融媒体”环境下,诗词产品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和覆盖力,不仅吸引大众眼球,也对传统诗词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新兴媒体是指以计算机为技术支持、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新媒介组织,这新媒介组织的形态我们把它叫作媒介平台”,媒介平台有三大功能:聚合资源、响应需求和创造价值,其潜力尚未充分挖掘。精准传播、深耕细作,才能把境界教育贯穿到底,用好优质的诗词媒体资源库。当代诗词教育传播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义服务,诗词媒介平台与传统诗教“一站式”传播不同,能够迅速响应用户需求,提供更多符合大众需求的诗词教育服务。创建教、学、看、用、玩等多个子模块,提供学诗、吟唱、谱曲、节目、晚会、游戏、文创等全方位服务,最终形成体系化、规模化、可持续发展的诗词教育生态。
哥大的圣诞树
晌午
殇
从诗词教育内容管理上看,既要发挥传统诗教的优势,又要突破其局限,以实践存在论境界观为核心,重建当代诗词教育观,创意、传播、管理协调发展。
一是重视诗词技法传授,更重境界养成。诗词技法是掌握诗词形式的关键,形式是诗词形成的方式,是形成的过程,是有生命的东西。诗词的形式和内容不可分,不少学员感叹,格律很规范,可是写出的诗没“诗味”,原因在于缺“境界”。传统诗教中往往把诗词当作认识、解读对象,认识论思维很难讲清境界和人生的關联。这是一个需要实践存在论才能揭示清楚的问题。在当前诗词教育普及过程,从认识论转向实践存在论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诗词教育的当下,也深刻影响着诗词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诗词的全部价值在于境界,而境界无法沿袭、模仿,需要诗人在现实中磨砺、操练,即“功夫在诗外”。实践存在论境界观,将诗词中意境和人生境界看成“精神足迹”和“人生历程”的关系,鼓励作者关怀现实,在人生实践中提升境界;在境界的提升中,创造更有意境的诗词作品。境界是精神操练的结果,是与“人”的实践存在密切关联的,是“生成”的,是动态的。由此打通诗词创作与文化创新、社会转型之间的深度关联,在“诗”与“人”的相互建构中,促使诗词艺术回归生生不息的“人生”。将这些当代诗词研究成果及时转换成当代诗教的教材内容,培养专门师资队伍,把握诗教方向,促进诗词回归当代文学阵营,与当代文学共同发展,是诗词传承发展的关键。
二是重视诗教文化事业,更重诗教产业。诗词教育是国家重视大事,2017年3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国学教育”等热点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三句话四件事”在诗词界引起积极反响。三句话是: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一个固本工程;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铸魂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四件事是:教材体系建设、拓展校园文化、加强研究和阐释、推进国际传播,大力发展诗教文化事业已提上议事日程。推动诗教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我们提出将诗词教育传播活动项目化、诗词项目产品化、诗词产品市场化,从创意、传播、管理三方面着手,推出大众喜闻乐见的诗词文化产品,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发展,促进诗词文化可持续传播。诗词教育服务是文化产品,优秀的诗词文化产品通过媒介平台,对诗词教育传播将产生积极作用。
(本文为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项目“新时代推进诗词教育传播与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为XSP20ZDI01)